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923)
- 作品数:14 被引量:298H指数:10
- 相关作者:曾南于柳王哲苟玲龚锡平更多>>
- 相关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被引量:73
- 2013年
-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作用及其Toll样受体/干扰素(toll-like receptor/interferon,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制备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测定模型动物肺组织病毒滴度以评价药物体内抗H1N1效应。ELISA法观察药物对模型小鼠血清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α),干扰素-β(interferon-beta,IFN-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水平的影响及病毒感染狗肾传代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cell,MDCK)上清液中IFN-β分泌水平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观察药物对病毒感染MDCK细胞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L-1R-associated kinase-4,IRAK4)与Toll样受体3(toll-like receptor-3,TLR3)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体内实验表明,荆芥挥发油0.226 mg.kg-1、薄荷酮0.5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治疗方式给药明显降低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荆芥挥发油0.226 mg.kg-1明显升高感染小鼠血清IFN-α,IL-2含量;薄荷酮0.5 mg.kg-1显著提高血清IFN-β含量。薄荷酮0.5 mg.kg-1、胡薄荷酮0.19 mg.kg-1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血清IL-6含量。荆芥挥发油0.452,0.226 mg.kg-1及胡薄荷酮0.19 mg.kg-1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TNF-α含量。体外实验显示,荆芥挥发油0.1 g.L-1、胡薄荷酮0.1 g.L-1显著升高感染细胞上清液中IFN-β含量,并使细胞IRAK4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薄荷酮0.25 g.L-1使感染细胞IRAK4 mRNA表达显著增强,但明显降低TLR3 mRNA表达。结论:荆芥挥发油、薄荷酮及胡薄荷酮治疗方式给药能显著降低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示出体内抗病毒作用,但预防给药效果不明显。体内抗病毒感染机制与提高感染小鼠干扰素(IFN-α,IFN-β),IL-2水平,抑制IL-6,TNF-α分泌有关;细胞模型结果提示药物通过TLR3和TLR7�
- 何婷汤奇曾南苟玲刘金伟杨靖于柳王哲龚锡平
- 关键词:荆芥挥发油胡薄荷酮病毒滴度TLR
- 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抗流感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1
- 2012年
- 目的观察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在鸡胚内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方法依据药物对鸡胚的最大无毒浓度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分别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经鸡胚尿囊腔和卵黄囊两种给药途径将药物注入鸡胚,孵育48 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来评价药物在鸡胚内的抗病毒效应。结果桂枝挥发油无论经尿囊腔还是卵黄囊途径预防方式给药均对鸡胚尿囊液的血凝滴度无明显影响,但治疗方式给药有一定降低作用;桂皮醛经尿囊腔预防方式给药对血凝滴度无明显影响,但治疗方式给药、及经卵黄囊途径的治疗与预防方式给药,均能明显降低血凝滴度。结论桂枝挥发油、桂皮醛在鸡胚内具有良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以治疗方式给药效果相对为优,桂皮醛可能是其抗病毒效应的主要成分之一。
- 汤奇刘蓉杨发龙曾南何婷于柳苟玲
- 关键词:桂枝挥发油桂皮醛流感病毒
- 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体外抗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作用.方法: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荆芥、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最大无毒浓度(TC0);采用血凝试验测定甲型流感病毒对MDCK...
- 苟玲何婷曾南刘金伟龚锡平王哲于柳
- 关键词:荆芥挥发油桂枝挥发油含药血清MDCK细胞甲型流感病毒
- 桂枝挥发油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被引量:27
- 2012年
- 目的:观察桂枝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桂皮醛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增殖的影响及对该流感病毒株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MTT法检测受试药物对狗肾传代细胞(MDCK)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及最大无毒浓度(TC0);血凝法测定甲型流感病毒(H1N1)对MDCK细胞的感染性;MTT法和细胞病变法(CPE)测定两种药物体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有效浓度(IC50)和治疗指数(TI)。计算肺指数及HE染色观察药物对流感病毒(H1N1)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对MDCK细胞的TC50分别为5.38×10-3mg/ml和5.49×10-3mg/ml,TC0均为2.5×10-3mg/ml。桂枝挥发油和桂皮醛能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内的增殖,其IC50分别为5.80×10-5mg/ml与5.31×10-5mg/ml,TI分别为92.82和103.35。桂枝挥发油0.174mg/kg和桂皮醛0.132mg/kg连续灌胃5d,明显降低病毒感染小鼠的肺指数,抑制率分别为26.7%和27.4%,并对病理组织形态有改善作用。结论: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体外明显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在MDCK细胞中的增殖,并对流感病毒株感染小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表明桂枝挥发油及桂皮醛具有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桂皮醛是桂枝挥发油抗病毒效应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 刘蓉何婷陈恬曾南汤奇苟玲彭希刘金伟
- 关键词:桂枝挥发油桂皮醛MDCK细胞肺指数
- 荆防散抗炎抗过敏作用有效部位初步筛选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观察荆防散水煎液、挥发油及不同溶剂提取药物的抗炎、抗过敏作用,筛选其抗炎、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两种急性炎症模型筛选荆防散抗炎作用有效部位;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发的小鼠IV型超敏反应模型,测定药物对DNCB攻击后耳廓肿胀和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筛选荆防散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结果荆防散挥发油(45.19μl/kg)、含油水煎液(6.67 g/kg)、醋酸乙酯部位(6.67 g/kg)和正丁醇部位(6.67 g/kg)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同样剂量的荆防散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和醋酸乙酯部位对DNCB诱发的小鼠耳肿胀和血管通透性增高也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余药物组作用不明显。结论荆防散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具有良好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可能是抗炎作用的有效部位,醋酸乙酯部位是抗过敏作用的有效部位。
- 于柳王哲熊瑞龚锡平苟玲汤奇沈成英曾南
- 关键词:抗炎抗过敏
- 荆防散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抗过敏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从花生四烯酸代谢、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通路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角度,探讨荆防散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抗过敏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白蛋白合并百白破疫苗致小鼠主动全身过敏反应模型,荆防散乙酸乙酯提取物10.01、6.67 g·kg-1连续灌胃给药14 d,测定模型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白细胞三烯B4水平及肺组织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白细胞三烯B4水平,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肺组织前列腺素E2水平。结果荆防散乙酸乙酯提取物6.67 g·kg-1显著降低模型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P<0.05),明显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E、白细胞三烯B4水平及肺组织一氧化氮、白细胞三烯B4及前列腺素E2水平(P<0.05);提取物10.01、6.67 g·kg-1均能显著降低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水平(P<0.05)。结论荆防散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抗过敏作用,作用机制与减少免疫球蛋白E的生成,抑制炎性过敏介质一氧化氮、白细胞三烯B4及前列腺素E2的释放有关。
- 王哲于柳龚锡平杨靖何敏武志强潘星曾南
- 关键词:乙酸乙酯提取物免疫球蛋白E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前列腺素E2
- 药对荆芥-防风的现代研究现状被引量:82
- 2013年
- 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角度回顾文献,对荆芥防风药对及两味单味药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比较,发现两味药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具有一定的共性,是其临床相须为用的基础,但两者配伍之后即荆芥-防风药对在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方面资料甚少,两药配伍后会产生新物质,药理作用亦会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该药对进行系列研究,挖掘其活性部位群,为以荆芥、防风为君药的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 于柳王哲武志强何敏曾南
-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 桂枝挥发油与桂皮醛对病毒性肺炎小鼠细胞因子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5年
- 目的:研究桂枝挥发油及主要成分桂皮醛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作用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方法:KM小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利巴韦林组(0.15 g·kg-1),桂枝挥发油高、低剂量组(0.348,0.174mg·kg-1),桂皮醛高、低剂量组(0.264,0.132 mg·kg-1),每组10只。将浓度为30 LD50的H1N1病毒液50μL注入小鼠气管,复制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观察连续ig给药5 d对模型小鼠肺组织血凝滴度的抑制作用;ELISA法观察上述组别连续ig给药5 d对模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量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法测定桂枝挥发油0.348 mg·kg-1,桂皮醛0.264 mg·kg-1,正常组,模型组及利巴韦林组连续ig给药5 d对模型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肺组织血凝滴度,小鼠血清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小鼠外周血CD4+/CD8+,小鼠血清IL-2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桂枝挥发油0.348 mg·kg-1,桂皮醛0.264 mg·kg-1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血凝滴度(P<0.05),桂皮醛0.264 mg·kg-1和桂枝挥发油0.348 mg·kg-1分别显著降低模型小鼠血清IL-6,TNF-α含量(P<0.05),桂皮醛0.264 mg·kg-1可使模型小鼠外周血CD4+/CD8+明显升高(P<0.05),各药物对小鼠血清IL-2含量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桂枝挥发油、桂皮醛治疗给药能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肺组织血凝滴度,表现出较好的抗流感病毒作用。抗病毒机制与调控模型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L-2,IL-6,TNF-α分泌水平及提高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比例有关。
- 刘蓉武志强何敏阙昌田杨靖曾南
- 关键词:桂枝挥发油桂皮醛血凝滴度细胞因子T细胞亚群
- 荆芥-防风对LPS所致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观察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去油水煎液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该药对的抗炎作用及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小鼠ip内毒素(LPS,5 mg·kg-1)制备ALI模型。除地塞米松组(5 mg·kg-1)ip给药1次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ig给药5 d,每日1次,末次给药30 min后造模(空白组不进行造模)。注射LPS 6 h后,小鼠取血分离血清,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剖取肺组织。测定小鼠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小鼠肺指数、肺湿/干重(W/D),BALF中总蛋白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45.19μL·kg-1)、含油水煎液(6.67g·kg-1,含油20μL)显著降低ALI小鼠全血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降低肺指数、肺W/D,降低肺组织MPO活性与MDA含量及血清IL-10,TNF-α含量;去油水煎液(6.67 g·kg-1)明显降低全血WBC,LY计数,肺W/D及肺组织MDA含量。挥发油对血清IL-6水平亦显著降低。结论:药对荆芥-防风的挥发油、含油水煎液对ALI小鼠肺组织的炎性病变有较好的对抗作用,表现出抗炎效应,作用机制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抗氧化有关,其中药对挥发油部位可认为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 于柳王哲龚锡平杨靖武志强何敏史玉荣潘星王学曾南
- 关键词:内毒素急性肺损伤抗炎
- 荆芥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抗流感病毒作用与机制研究
- 目的:体内、体外实验观察荆芥挥发油及主要成分薄荷酮、胡薄荷酮的抗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作用及其TLR/IF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制备流感病毒性肺炎模型小鼠,以预防和治疗方式给药,测定模型动物肺组织病毒...
- 何婷汤奇曾南苟玲刘金伟杨靖于柳王哲龚锡平
- 关键词:荆芥挥发油胡薄荷酮病毒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