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7JA880026)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徐莉李春霞赖小琴石林红梁小丽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教育
  • 3篇教师
  • 3篇村寨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性
  • 2篇社会性别
  • 2篇女教
  • 2篇女教师
  • 2篇女性参与
  • 2篇文化
  • 2篇习俗
  • 2篇民族村
  • 2篇民族村寨
  • 2篇个案
  • 1篇性别视角
  • 1篇仪式
  • 1篇育儿
  • 1篇育儿习俗
  • 1篇援助
  • 1篇社会性别视角

机构

  • 8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教育学院

作者

  • 8篇徐莉
  • 2篇李春霞
  • 1篇石林红
  • 1篇赖小琴
  • 1篇陀婷
  • 1篇梁小丽

传媒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当代教育与文...
  • 1篇西北师大学报...
  • 1篇中国教师
  • 1篇基础教育
  • 1篇教育测量与评...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民族习俗中女性参与的社会性别观察:雨卜苗族村寨的个案被引量:1
2010年
民族习俗是规约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折射出特定民族、特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社会性别期待。苗族传统习俗中的女性角色主要表现为生产生活习俗中的主内者、宗教礼仪习俗中的局外人以及恋爱婚姻习俗中的等待者。苗族习俗中的女性角色受制于传统习俗的规约,但同时,时代的进步以及苗族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一代的眼界开阔了、自我意识增强了,表现出与年长者的种种差异,而生活于当下的苗族女性无一不遭遇着自我期待与社会期待落差的角色冲突。
徐莉梁小丽
关键词:民族习俗女性参与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视角下俐侎人的育儿习俗探析被引量:2
2012年
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期待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了,他们将这种期待融入当地的育儿习俗中。俐侎人对待男女两性儿童在求子习俗、生育和养育三个环节上有具体差异,其育儿习俗中的孕育、生育、养育过程中处处折射出当地人"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要转变俐侎人的社会性别观念需要男女两性的共同努力,男性应该抛开性别偏见,而女性应该提高自身的觉醒意识,转变传统的角色认同。
徐莉石林红
关键词:社会性别育儿习俗
从受援国到援助国:中外基础教育合作项目经验与国际教育援助启示——基于SBEP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执行的个案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中外合作背景下的广西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化行动与经验体现出五个特点:国际国内区内三方视野融合;政府、高校和社区组成行动联合体;乡、村、屯三级行政中的弱势群体是行动关注的核心;突出强调对女性权利的尊重与赋予;重点考量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项目所体现出的教育国际化理念以及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带来的积极推动启示我们:应当设计"项目反哺行动",实现由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变,让更多更需要的地区和儿童受益。
徐莉
关键词:教育合作国际教育援助
达文黑衣壮人“保命保福”仪式的教育人类学探析被引量:7
2010年
广西那坡县达文屯黑衣壮人的"保命保福"仪式,包含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层面,具有象征性与实用性两大功能。仪式折射出黑衣壮人关于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体察和信仰,同时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种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共生场域。
徐莉李春霞
关键词:仪式
乡村女教师的教育参与被引量:2
2010年
女性的教育参与,体现出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价值,体现出为女童发展树立榜样的教育价值,体现出女性潜能全面开发的发展价值。调查发现,乡村女教师人数在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县镇学校女教师所占比例大,乡村屯学校女教师所占比例小:乡村女教师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的人数少,即使有,也多担任学校中层干部或副职;女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教育参与意识弱,参与能力有待提高。为提高乡村女教师的教育参与度,应当从法律、政策、社会文化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
徐莉李春霞
关键词:乡村女教师教育参与
壮族儿童母语习得的女性参与
2009年
女性是儿童母语习得的重要他人。在覃塘壮族聚居地,儿童的母语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母亲和奶奶的亲密接触中自然习得,并由此确立了本民族的精神内核、思维方式和民族认同。在当下的跨文化语境中,覃塘女性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选择的困惑,提升她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能力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而本地普遍存在的双语现象为民族语言生存与生态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启示。
徐莉陀婷
关键词:壮族母语女性参与
民族村寨女教师发展的文化机制
2011年
教师发展是一个教师与文化环境的双向互动过程。相对于汉族地区、城镇以及男性教师,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生活工作在民族村寨里的女性教师们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她们遭遇着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艰难的文化困境,这都对她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莉
关键词:民族村寨文化机制女性教师互动过程汉族地区男性教师
民族村寨女教师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
2011年
当"少数民族"、"农村"、"女性"这三种属性集于一身的时候,民族村寨的女教师遭遇了更为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更为复杂与更为艰难的文化困境。在工作职场,她们感受着中心与边缘的无奈;在家庭,她们面对着主内与主外的犹豫;在村落院坝,她们经历着局内与局外的尴尬;在人类共同的文化场,她们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提升文化自觉、调整学习教育范式、推进跨文化教师培训等是民族村寨女教师走出文化困境的有效措施。
徐莉
关键词:民族村寨女教师文化困惑
PISA中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特点及启示被引量:2
2009年
问题解决能力是个体运用认知过程来面对和解决真实的、跨学科情境问题的能力。国际著名的学生评价项目PISA于2003年对41个国家2300万名15岁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首次进行了测量,并用4个水平标识了他们能力的高低。评价结果表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国家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但与学生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所用的语言以及出生地等因素相关。
赖小琴
关键词:PISA问题解决能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