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22) 作品数:7 被引量:34 H指数:4 相关作者: 袁忠勇 张帅 李雪冬 何良年 刘蕾 更多>> 相关机构: 南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喀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化学工程 电气工程 更多>>
介孔金属膦酸盐杂化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4年 介孔金属有机膦酸盐杂化材料由于同时结合了无机和有机组分的性质,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多功能材料而备受关注.介孔金属有机膦酸盐中的有机和无机组分不是简单的物理混合,而是在分子尺度上的融合.合成膦酸盐所需有机前驱体主要为有机多聚膦酸及其相应的盐和酯类化合物,种类繁多,使得各种有机官能团被均匀地引入进金属膦酸盐的骨架中,呈现多功能作用,有效地扩展了其应用领域.本文系统地综述了介孔金属有机膦酸盐的合成及在吸附、分离、催化、生物传感和药物控释等领域应用研究进展,并对介孔金属膦酸盐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亚录 朱运培 李敏 袁忠勇关键词:介孔 有机-无机杂化 催化 二氧化碳与不饱和烃的还原羧化反应 被引量:9 2016年 过渡金属催化CO2参与的不饱和烃还原羧化反应是合成羧酸及丙烯酸类化合物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工业应用潜力.过渡金属试剂与不饱和烃、CO2生成稳定的金属杂环内酯或金属羧酸盐.还原剂能够与金属杂环内酯或金属羧酸盐发生转金属作用,重新生成活泼催化剂,从而实现催化剂的循环利用.本文总结了还原剂,包括有机金属试剂、硅烷、硼烷、金属粉末、甲醇和氢气等在不饱和烃与CO2的还原羧化反应中的应用,并着重描述其反应特点和反应机理. 张帅 李雪冬 何良年关键词:还原剂 过渡金属 不饱和烃 二氧化碳 软模板合成有序介孔碳材料 被引量:9 2014年 有序介孔碳材料由于其较大的表面积、均一的孔径、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催化以及能量储存等众多领域。与传统的以硅基介孔材料为硬模板的反向复制方法相比,通过嵌段共聚物和聚合物前驱体之间的有机-有机自组装的软模板法简便易行,已成为合成有序介孔碳材料有效方法。本论文综述了介孔碳材料的软模板合成机制、合成方法、功能化及其应用,对合成技术、结构控制、孔径调控以及形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其在吸附、催化、电极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刘蕾 袁忠勇关键词:自组装 改性 催化 异金属簇{LnCu_3}低温磁制冷性能(英文) 2015年 基于对已报道Gd-Cu配合物的文献调研,发现一类{Ln Cu3}簇合物(Ln=Gd(1),Tb(2),Dy(3)),其Cu II离子被Gd III离子有效分隔且分子内部仅拥有铁磁相互作用,因而对其进行了低温磁制冷性能研究。在已报道实验方法上加以改进,用一锅法制备出一系列异金属{Ln Cu3}簇合物(Ln=Gd(1),Tb(2),Dy(3)),并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单晶/粉末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以证明其同构性及相纯度。低温磁热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簇合物1-3在ΔH=0~7 T下的最大磁熵变值(-ΔSm)分别为16.1(2 K),6.9(5K)和8.1(5 K)J·kg-1·K-1。簇合物1与已报道的Gd-Cu簇合物的磁熵变对比再次证明了弱铁磁相互作用在3d-4f分子磁制冷剂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李焓 宋芬 师唯 马建功 程鹏关键词:磁热效应 磁熵变 直链烷烃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已得到关注,在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方面得到了尝试.以直链烷烃为例,对烷烃有机体系近红外光谱的温度效应进行了研究.采集了20-60℃范围内五种直链烷烃(正己烷到正癸烷)及其混合物的近红外光谱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仅发现某些谱峰的强度随温度发生微小变化.采用交替三线性分解算法对光谱数据进行了解析,考察了光谱的特征以及随温度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链端C2H5和链中CH2基团的光谱受温度的影响不同,但其光谱信号的强度与温度之间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根据光谱预测体系的温度;两种基团的光谱信号强度与烷烃分子的碳数或两种基团在分子中相对含量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直链烷烃混合物组成的估算。 祁丽华 蔡文生 邵学广关键词:近红外光谱 温度效应 直链烷烃 交替三线性分解 乙酰丙酸生物质基平台分子的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6年 由纤维素水解可制备乙酸丙酸,乙酸丙酸可通过加氢、酯化、缩合、氧化、脱氧等反应得到众多的化学中间体和生物燃料,是一种可制备生物质能源的、可再生的生物质基平台分子。介绍了制备乙酰丙酸的催化剂及制备方法,综述了乙酰丙酸转化为γ-戊内酯的催化剂,分析了乙酰丙酸转化为生物燃料的研究现状。对乙酰丙酸作为生物燃料的中间体替代化石燃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京拓 张明慧关键词:纤维素 乙酰丙酸 生物质 催化 生物燃料 红磷/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对比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电解液组成和碳结构对红磷/碳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利用球磨法制备了红磷/活性炭(AC)复合材料,其较差的首次库伦效率和循环容量表明活性物质红磷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对多种电解液进行了优选,得到最优电解液为1 mol/L Li PF6的EC/EMC/DMC(1:1:1 V/V)酯类电解液。通过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红磷/导电碳黑(BP2000)和红磷/活性炭两种复合材料。利用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BET比表面分析和循环伏安法(CV)对上述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磷量为45%的红磷/活性炭复合材料充放电平台分别为1.0 V和0.75 V,具有良好的可逆性。首次放电比容量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500和1200 m Ah/g,库伦效率为82.5%。随后循环中库伦效率超过了97.5%。其1200 m Ah/g的循环容量对应于2.8个电子的可逆反应。以第二次的稳定放电容量计算,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5.0%。该复合材料较高的循环容量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受益于无定形的活性物质红磷在活性炭导电基底孔结构中,特别是微孔中的均匀分布。 田丽媛 姚志恒 李凤 王永龙 叶世海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红磷 气相沉积法 多孔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