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基金(Y0204004040891)
- 作品数:6 被引量:56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敏归来张智勇黄绿萍吕长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黄寺美容外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下颌角肥大女性颅面结构的三维测量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通过对下颌角肥大女性人群颅面结构进行三维测量,发现下颌角肥大人群与正常人群颅面结构的差异。方法:对102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颅颌面中心行下颌角截骨整形的患者做三维CT检查,并对其颅面结构进行三维立体测量。结果:通过测量取得下颌角肥大女性群体颅面结构的三维数据,通过与文献中正常人群测量数据比较发现下颌角肥大与正常人群颅面结构的差异。结论:下颌角肥大女性群体颅面三维结构与正常女性人群存在明显差异。
- 李慧超张智勇吕长胜刘育凤张继归来
-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颅面骨螺旋CT
- 不同术式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
- 2009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术式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分型及所占比例的变化过程,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将16只成年山羊,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行单侧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行单侧下颌骨外板去除术,D组行单侧下颌骨咬肌剥离术。分别于术后1、2、3、6个月观察各组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分型及所占比例的变化过程。结果再附着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变化:术后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A组、B组I、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Ⅰ、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6个月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A组、B组、C组Ⅰ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逐渐增多,Ⅲ型胶原纤维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少。结论在不同截骨术式下咬肌再附着界面恢复顺序依次为:C组,A组,B组,间接说明术后恢复咀嚼活动及其他口腔活动的快慢,提示B组术后肌骨再附着较慢,临床中应针对下颌角肥大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截骨术式。
- 李敏归来徐永成高清刘文阁
-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胶原纤维再附着弧形截骨术
- 山羊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再附着过程中胶原变化的观察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下颌角截骨术后山羊咬肌再附着过程,并与正常咬肌附着进行比较,探讨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下颌骨再愈合过程对口腔咀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16只成年山羊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入A、B、C、D四组,每组4只。A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B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咬肌部分切除术;C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骨外板取出术;D组:随机取一侧行下颌骨嚼肌剥离术。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6月于各组咬肌再附着区行组织学观察及骨膜厚度测量。结果:术后3个月前,各实验组界面愈合有一定差别,恢复程度依次为咬肌剥离组,去下颌骨外板组,去下颌角组,去下颌角及咬肌组,术后3个月后各实验组肌骨界面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术后6月各组肌-骨界面结构类似于正常咬肌附着。骨膜厚度测量结果,咬肌剥离组在术后2月时基本恢复正常厚度,其余实验组在术后6月时恢复正常厚度。结论:下颌角截骨术后2个月,咬肌-下颌骨附着初步重建,术后3个月,建立较牢固的肌骨附着,术后6个月,肌骨附着基本恢复正常。间接说明下颌角截骨术后3月,患者可逐渐恢复正常的咀嚼活动。
- 李敏归来黄绿萍李慧超田博文
- 关键词:下颌角咬肌再附着组织学
-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的形态、功能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参考指导.方法 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对10例下颌角截骨患者行双侧咬肌形态及功能观察,观察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于患者下颌处在不同姿势下对咬肌进行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并对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进行动态观察,分析该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结果 (1)重建的咬肌三维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咬肌纵向长度变短,角区咬肌呈圆弧形,且较术前明显变薄;(2)术前咬肌体积平均值为(25.480±7.113)cm3,术后6个月时咬肌体积平均值为(18.222±3.028)cm3,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动态图像显示,截骨术后半年张闭口过程中咬肌最厚处横断面横纵径的变化幅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颌角截骨术后咬肌萎缩部位主要位于角区,截骨术对咬肌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咬肌及观察咬肌活动方便快捷,对人体无损伤,利于重复,是一种观察测量咬肌的新方法.
- 李敏归来徐永成刘文阁张旭东葛红
-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截骨术咬肌实时三维超声
- 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厚度的变化被引量:19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咬肌形态的变化,为下颌角肥大矫治手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对10例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的受术者行双侧(20侧)咬肌厚度测定,测量时间为术前及术后半年,于受术者肌肉松弛状态下分别在3个不同平面(A平面:口角与耳垂连线所在平面;B、C平面分别为与A平面平行,跨度为1cm的上下两平面)测量咬肌的最大厚度,观察比较咬肌厚度变化。结果A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168±0.155)cm,术后平均值为(1.133±0.176)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15±0.178)cm,术后平均值为(1.108±0.210)c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平面咬肌厚度术前平均值为(1.223±0.192)cm,术后平均值为(0.979±0.118)cm,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咬肌厚度减少值平均为(0.244±0.121)cm,术前术后减少百分比平均为(19.22±7.785)%。结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后近角区咬肌可发生明显萎缩,轻、中度下颌角肥大者可单纯行下颌角弧形截骨术,无需切除咬肌。
- 李敏归来刘剑峰黄绿萍张智勇
-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咬肌超声成像下颌角截骨术
- 口内入路下颌角肥大矫正术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经口内入路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应用下颌角弧形截骨术矫正60例中重度下颌角肥大,下颌角外侧骨板矢状劈开截骨术矫治10例轻中度下颌角肥大,通过X线头影测量评价疗效。结果下颌角弧形截骨组: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9.491±6.277)°,下颌平面角角度为(34.447±5.068)°,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角度为(92.702±5.520)°,面下部宽度为(10.797±0.688)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近于正常人群。下颌角外侧板矢状劈开截骨组:术后面下部宽度为(11.200±0.675)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颌角角度为(123.444±3.468)°,下颌平面角为(30.444±3.664)°,下颌升支后缘切线与前颅底平面的前下交角为(95.333±3.00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容貌较术前均有明显改观,无下齿槽神经损伤、下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下颌角肥大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截骨方法,可有效矫治下颌角肥大畸形。
- 李敏归来张智勇吕长胜黄绿萍牛峰金骥刘剑锋
-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口内入路下颌角弧形截骨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