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863)
- 作品数:7 被引量:136H指数:6
- 相关作者:黄丽丽康振生乔宏萍谢媛媛余永廷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小麦内生细菌对全蚀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9
- 2007年
- 刘冰黄丽丽康振生乔宏萍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防病机制内生细菌PSEUDOMONAS荧光假单胞菌
- 内生细菌E1R-j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作用研究
- <正>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e.)Arx Oliver var.tritici walker(Ggt)]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根部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内...
- 魏国荣乔宏萍黄丽丽韩青梅康振生
- 文献传递
- 不同碳、氮源组合对小麦全蚀病菌产生胞外β-1,3-葡聚糖酶的影响被引量:28
- 2007年
-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和根系为碳源与不同氮源组合,培养滤液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叶片为碳源时酶活性最高,以玉米根系为碳源时酶活性较低,但两者之间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有机氮时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加入无机氮,但两种有机氮培养基中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以牛肉膏为氮源时,在小麦全蚀病菌培养7 d时培养滤液中的酶活性最高,且酶活性随病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以蛋白胨为氮源时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在病菌培养21 d时最高。以上结果表明,供试各组合中以牛肉膏为氮源、小麦叶片为碳源的组合为最佳组合,7 d时有相对较高的酶活性。
- 余永廷谢媛媛黄丽丽康振生
- 关键词:3-葡聚糖酶MS培养基碳源氮源
- 小麦全蚀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被引量:10
- 2005年
-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和棉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结果发现,7个土样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有明显的差异,菌株数从1.0×10^4~1.0×10^5cfu/g。测定纯化得到的30株不同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试验,有12株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XG1的抑菌圈达到8.84mm。12株放线菌中有8株的发酵滤液对小麦全蚀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XC2,XA5和XF5的抑制效果达到80%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A5对小麦全蚀病在幼苗茎基部症状的控制作用达到59.2%,且幼苗的根长、株高以及株鲜重、干重与发病对照相比都有所增长,其中XC2处理的幼苗最明显,根长、株高、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0.3%,38%,36.8%和44%,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57.4%和38.5%,说明这几株放线菌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 乔宏萍黄丽丽王伟伟高小宁康振生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菌盆栽试验抑菌圈
- 小麦内生枯草芽孢杆菌E1R-j胞外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和性质被引量:11
- 2009年
- 通过(NH4)2SO4分级沉淀、疏水层析、PAGE切胶电洗脱、阴离子交换层析从E1R-j发酵滤液中分离纯化得到抗菌蛋白j1。经测定,j1分子量为51.9 kDa,等电点为8.7。j1不能催化昆布多糖、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的水解;但能催化酪蛋白水解,其相对蛋白酶活性为384.67 U/mL。j1对蛋白酶K不敏感,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121℃),在pH 5-9范围内表现稳定。对供试的5种病原真菌,j1仅对小麦全蚀病菌和苹果轮纹病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全蚀菌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0.14μg/mL。
- 黄保全黄丽丽康振生乔红萍
-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抗菌蛋白生物防治蛋白酶
- 小麦全蚀病菌胞外β-1,3-葡聚糖酶的产生和部分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2
- 2003年
- 本文就小麦全蚀病菌胞外-1,3-葡聚糖酶的产生和部分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菌能够产生胞外-1,3-葡聚糖酶。在供试的三种培养基中,最佳产酶培养基为改进的MS培养基。当以改进的MS为基础培养基时,最佳碳源为麦麸皮;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产酶的最适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为6,培养温度为26℃,250ml三角瓶中装培养基量为50ml时接菌量为4块菌饼(直径5mm)。另外,对酶的部分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酶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60℃和7.0,在50℃以下以及pH 5.5~7.5范围内稳定。
- 王旭丽黄丽丽康振生郭蔼光刘铜
- 关键词:酶学性质
- 利用PCR扩增的核糖体DNAs鉴定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英文)被引量:1
- 2004年
- 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引起的小麦根部病害 ,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用传统的方法鉴别和区分病原菌与非致病菌花费时间长而且有时不准确。本研究利用PCR技术 ,扩增了 15个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分离株的核糖体DNAs,并用限制性内切酶DdeI酶切后电泳 ,结果表明 ,该法可有效鉴别禾顶囊壳菌和瓶梗霉这 2个不同的种。
- 黄丽丽S.THEISON康振生H.BUCHENAUER
- 关键词:PCR禾顶囊壳
- 小麦全蚀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和棉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拈抗作用的放线菌,结果发现,7个土样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有明显的差异,菌株数从1.0×10-1.0×10cfu/g。测定纯化得到的30株不同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
- 乔宏萍黄丽丽王伟伟高小宁康振生
-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菌盆栽试验抑菌圈
- 文献传递
- 小麦全蚀病拮抗内生细菌的筛选以及促生作用研究
- <正>内生细菌作为新型的一类微生物资源,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开发利用,出现了很多关于用内生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报道,但是用小麦内生菌来防治小麦病害的报道还不多,因此,本研究从健康小麦植株中分离到的小麦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中,...
- 乔宏萍宫宇飞黄丽丽康振生
- 文献传递
- 小麦内生细菌及其对根茎部主要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1
- 2006年
- 对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和数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叶及未成熟籽粒等器官中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鲜组织中平均约含内生细菌5.0×105CFU.g-1,其中根系中内生细菌数量达7.8×105CFU.g-1,而茎秆、叶片和未成熟籽粒中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4.8×105、3.2×105和2.8×105CFU.g-1.内生细菌数量在不同生育期也存在差异,幼苗期平均约为3.1×105CFU.g-1、拔节期和灌浆期分别为5.7×105和7.0×105CFU.g-1.不同小麦田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长武县一田块植物鲜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为6.1×105CFU.g-1,而大荔县一田块约为3.9×105CFU.g-1.试验结果发现,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有5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有45株.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有71株对两种病原真菌均有拮抗作用,对小麦全蚀病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0mm的有23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6株、7株、9株和1株;对小麦纹枯病菌抑菌圈超过10 mm的有20株,其中来源于根系、茎秆、叶片和籽粒的分别为7株、5株、7株和1株,说明从小麦叶片诱捕分离的内生细菌中,对小麦全蚀病菌和纹枯病菌抑菌作用较强的分离株比率最高,其次为茎秆,而根部和未成熟籽粒中比例明显较低.
- 乔宏萍黄丽丽康振生
- 关键词:抑菌圈菌落形成单位小麦全蚀病菌小麦纹枯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