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54100)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秦涛陈会军李林川陆露钱程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年代学
  • 1篇地块
  • 1篇地貌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块
  • 1篇兴蒙造山带
  • 1篇形态分析
  • 1篇岩浆
  • 1篇岩浆作用
  • 1篇岩石
  • 1篇岩石成因
  • 1篇造山带
  • 1篇砂砾石
  • 1篇砂砾石层
  • 1篇山带
  • 1篇年代学特征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调查...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沈阳地质矿产...

作者

  • 4篇李林川
  • 4篇秦涛
  • 3篇崔天日
  • 3篇钱程
  • 3篇陆露
  • 3篇陈会军
  • 2篇江斌
  • 1篇吴新伟
  • 1篇那福超
  • 1篇孙巍
  • 1篇汪岩
  • 1篇马永非
  • 1篇刘航

传媒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兴安岭扎兰屯地区四班岩体年代学特征、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
<正>兴蒙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是古亚洲洋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生代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形成东北地区'巨型花岗岩省'。针对兴蒙造山带内的花岗岩前人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该花岗岩省内识别出一条重要的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秦涛李林川江斌钱程孙巍那福超
关键词: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兴蒙造山带
文献传递
大兴安岭北段扎兰屯地区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对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拼合时限的制约被引量:22
2018年
扎兰屯地区位于二连-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中段,区内发育韧性变形叠加的晚古生代早期花岗岩类。本文在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该套花岗岩类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其成岩年代序列,探讨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厘定韧性构造叠加的时限,进一步揭示扎兰屯地区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拼合过程,为兴蒙造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大量年代学研究显示,扎兰屯地区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发生于405~325Ma之间,该作用可进一步细化为早中泥盆世(Ⅰ期、405~380Ma)、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初(Ⅱ期、365~350Ma)和早石炭世晚期(Ⅲ期335~325Ma)等3期。其中Ⅰ期和Ⅱ期花岗岩类属高钾—钾玄质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可能为俯冲背景下岛弧岩浆活动形成的I型-分异I型花岗岩;Ⅲ期花岗岩类属中—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类,可能为后碰撞背景下岩浆活动形成的分异I型-A型花岗岩。该套花岗岩类普遍叠加韧性变形,可能为碰撞后侧向逃逸作用的产物,变形时限为晚石炭世末—早二叠世(308~290Ma)。大兴安岭北段晚古生代早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和松嫩地块的碰撞拼合作用有关,扎兰屯地区二者的碰撞拼合时限可能为早石炭世中期。
钱程陆露秦涛秦涛李林川陈会军崔天日江斌那福超孙巍汪岩吴新伟
关键词:花岗质岩浆作用锆石U-PB年代学
大兴安岭北段东坡扎兰屯地区高位砂砾石层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
2016年
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东坡扎兰屯东南前新生代基岩上高位砂砾石沉积的展布、沉积特征、砾组特征及孢粉分析等研究,分析本套砂砾石层的成因及其气候环境记录,并结合区域资料,探讨其形成时代和新构造意义.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高位砂砾石层可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高位砂砾石层,沉积时代初步厘定为早全新世、晚更新世和中更新世.3级高位砂砾石层均为河流作用的冲积成因,水动力条件较强,略具冲积扇特征,分别为雅鲁河Ⅰ级、Ⅱ级阶地沉积记录和嫩江Ⅲ级阶地沉积记录.孢粉分析显示,Ⅱ级和Ⅲ级高位砂砾石层沉积时为针叶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温凉干旱;Ⅰ级高位砂砾石层沉积时为落叶阔叶森林草原环境,气候温暖偏干,其后变为草原荒漠环境,气候寒冷干旱.雅鲁河主河道晚更新世以来由东向西略有迁移,嫩江主河道中更新世以来由西向东不断迁移,雅鲁河断裂和嫩江断裂所夹的断块中更新世以来存在3期抬升.
钱程秦涛李林川江斌陆露崔天日陈会军刘航
关键词:孢粉分析河流阶地
ASTER-GDEM数据在大兴安岭北段地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典型高程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大兴安岭北段的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体呈现平原(台地)与丘陵地貌,地势相对平缓,呈北北东向延伸展布,存在多期隆升,受到北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且遭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改造;高程剖面揭示研究区存在多级剥夷面(或面状地貌面),最多可划分5级,且在各段、各坡向上发育特征不一,北北东向构造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强于近东西向构造,其活动强度上北段明显强于中、南段;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的晚期,山体处于隆升晚期或趋于稳定阶段,但北西向构造活动,形成大量狭长的新生沟谷。
钱程崔天日李林川陈会军秦涛陆露
关键词:构造地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