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2135)

作品数:10 被引量:151H指数:8
相关作者:琚宜文侯泉林李小诗谭静强武昱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生物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构造煤
  • 3篇变质
  • 2篇煤储层
  • 2篇变质作用
  • 2篇储层
  • 1篇地温场
  • 1篇电催化
  • 1篇电催化降解
  • 1篇修饰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内涵
  • 1篇岩石
  • 1篇岩石圈
  • 1篇岩石圈转型
  • 1篇韧性变形
  • 1篇碳同位素
  • 1篇同位素
  • 1篇盆地
  • 1篇谱学
  • 1篇沁水盆地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联煤层气有...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安徽省煤田地...

作者

  • 8篇琚宜文
  • 6篇侯泉林
  • 5篇李小诗
  • 4篇范俊佳
  • 3篇林红
  • 3篇谭静强
  • 2篇武昱东
  • 1篇蔡建超
  • 1篇胡圣标
  • 1篇吴建光
  • 1篇万泉
  • 1篇何宏平
  • 1篇张文永
  • 1篇刘海龄
  • 1篇卫明明
  • 1篇孙岩
  • 1篇薛传东
  • 1篇谭永杰
  • 1篇倪善芹

传媒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煤炭学报
  • 1篇Acta G...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银修饰富勒烯/阴离子黏土复合材料光电催化降解双酚A的研究
双酚A(2,2-bis(4-hydroxyphenyl)propane,Bisphenol A,BPA)是一种化工原料,被广泛制成聚碳酸酯、聚酚氧、环氧树脂等并应用于生活塑料制品中,被应用于金属表面的涂层,使罐头食品不易...
琚丽婷琚宜文吴平霄冯宏业
关键词:复合材料
文献传递
构造煤超微结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37
2009年
构造煤超微结构在不同温压和定向应力等因素影响下会表现出超微尺度上的特征与规律.大分子结构的变形可以引起纳米级孔隙结构的变化,而纳米级孔隙结构是煤层气(瓦斯)的主要吸附和扩散空间.因而在不同的变质阶段,不同机制的变形对不同类型构造煤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其变质变形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于煤层气的储集和赋存状态、煤与瓦斯突出的机理以及煤层气资源和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文中通过Ro,max,XRD,NMR(CP/MAS+TOSS)和液氮吸附等测试和实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关于构造煤的结构模型、煤岩超微结构与应力的关系以及构造煤结构与应变环境等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构造煤超微结构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构造应力对构造煤超微结构和物性的重要影响,据此指出了构造煤超微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琚宜文李小诗
关键词:构造煤超微结构孔隙结构构造应力
沁水盆地南部变质变形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富集区划分被引量:6
2011年
沁水盆地南部周缘被挤压性断裂褶皱带所围限,区内缓坡带形成煤层气富集区。受中新生代区域构造—热演化影响,盆地内煤储层在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不同程度的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和岩浆热变质作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质和变形,导致其在变质变形程度、含气性及渗透性等煤储层物性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有明显的区域分异,形成展布方向与盆地复向斜主轴方向及燕山期岩浆侵入方向一致的3个北东—北北东向的煤层气富集区块:枣园—潘庄区块(TREND1)、寺底—成庄区块(TREND2)和郑庄区块(TREND3)。其含气量和渗透率具有明显的东西展布、南北分带的特征。从东向西TREND1、TREND2和TREND3富集的高渗条件依次降低。从南向北TREND1又可以细分为潘庄区块(1A)、枣园区块和胡底—蒲池区块(1B)以及樊庄区块(1C)。其中1A富集的高渗条件最好,1B次之,1C再次。
卫明明琚宜文薛传东侯泉林
关键词:煤储层物性特征富集区沁水盆地南部
不同变形机制构造煤大分子结构演化的谱学响应被引量:11
2012年
构造变形的机制不同对煤岩结构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而结构演化的不同会导致煤层气(瓦斯)赋存状态的变化.本文通过对两淮煤田构造煤样品进行的X射线衍射分析,并结合激光Raman光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的讨论,深入研究了不同变质程度和变形机制构造煤的大分子结构以及官能团的演化响应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由于变质程度和变形机制的不同,构造煤大分子结构参数的演化趋势与原生结构煤参数有着明显的差别;不同变形机制对各类官能团的脱落和大分子结构的缩聚有着不同的影响,构造变形作用可以导致煤岩次生结构缺陷的产生并降低构造煤大分子结构稳定性;由于不同变形机制引起的次生结构缺陷变化不同,导致构造煤的大分子结构单元在堆砌方向和延展方向上出现了耦合互补式的演化过程;由构造变形作用导致的化学结构的变化以及次生结构缺陷的产生是造成构造煤与原生结构煤大分子结构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
李小诗琚宜文侯泉林林红
关键词:构造煤变质作用大分子结构
华北中生代以来盆—山演化与煤层气富集的关系
目前,煤层气勘探和开发在我国华北沁水盆地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以及两淮地区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与开拓新选区的过程中,需要发展和完善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煤层气地质理论,促进煤...
琚宜文范俊佳李小诗
关键词:岩石圈转型煤层气富集
文献传递
脆、韧性变形构造煤的激光Raman光谱特征及结构成分响应被引量:18
2009年
对淮北煤田不同类型构造煤进行了激光Raman光谱分析,探讨了不同变形机制下构造煤结构成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类构造煤均存在两个主要的Raman振动区域(G峰和D峰),分别位于1590.3—1600.1cm-1和1340.3—1356.9cm-1,脆、韧性变形构造煤随着变质和变形程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光谱特征.脆性变形构造煤,随着变质、变形程度增加,光谱特征峰明显增强,D峰峰位向低波数偏移;韧性变形构造煤(糜棱煤)的特征峰则随之减弱,D峰峰位向高波数偏移;脆—韧性变形构造煤则先类似于脆性变形、而后表现为韧性变形的变化特征.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造成脆性变形与韧性变形构造煤激光Raman光谱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
林红琚宜文侯泉林李小诗武昱东谭静强范俊佳
关键词:构造煤变形变质作用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生成的控制被引量:18
2009年
采用镜质组反射率古温标和古热流法恢复了淮北煤田宿临矿区晚古生代以来的热史和构造沉降史,并探讨了与煤层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研究区构造—热演化对煤层气的控制可分为三个阶段:(1)热成因气生成阶段:两淮煤田地壳明显加厚、煤层埋深迅速增加(达3000m),盆地基底热流持续上升并在晚侏罗纪达到峰值(50—81mW.m-2),煤层在强烈变形变质作用中经历了较高的古地温(140—180℃),有利于热成因煤层气生成.(2)气藏破坏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两淮煤田进入伸展减薄阶段,地层遭受大量剥蚀,热流值迅速减小,二叠系含煤地层被抬升至近地表甚至出露,原来生成的热成因煤层气大量逸散.(3)次生生物气补充阶段:古近纪之后,构造活动逐渐减弱,盆地恢复沉降、接受沉积,古热流值减小速度变缓,并趋于稳定,煤层一度处在2—50℃,有利于次生生物气的大量生成.
武昱东琚宜文侯泉林胡圣标倪善芹范俊佳
关键词:淮北煤田古热流热史恢复
淮北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构造控制被引量:22
2009年
基于对淮北宿临矿区的地温场研究,分析了研究区现今地温场的分布特点,并据此揭示了研究区构造对现今地温场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宿临矿区地温场分布明显受构造控制,徐宿推覆构造上、下盘地温场差异明显,上盘地温梯度值明显低于下盘;背斜隆起区地温梯度高于向斜凹陷区域,童亭背斜为一整体地温梯度相对偏高的构造单元;研究区断裂对地温场分布有着重要影响,在大断裂交汇处、断裂密集处地温梯度也相对偏高.
谭静强琚宜文张文永侯泉林谭永杰
关键词:现今地温场
Comparison of coalbed gas generation between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coal basin based on the tectono-thermal modeling被引量:13
2011年
The geothermal history and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were re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d their correlative restriction on coalbed gas generation of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coal basin was discussed. The burial, thermal, and maturity histories of are similar between Huaibei coalfield and Huainan coalfield,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Qinshui coal basin. Based on the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characters of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nd Qinshui basin, the process of coalbed gas gener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1) Dur- ing Early Mesozoic, both in Huaibei-Huainan and Qinshui, the buried depth of Permian coal seams increased rapidly, which resulted in strong metamorphism and high burial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At this stage, the coal rank was mainly fat coal, and locally reached coking coal. These created an environment favoring the generation of thermogenic gas. (2) From Late Ju- rassic to Cretaceous, in the areas of Huaibei-Hualnan, the strata suffered from erosion and the crust became thinning, and the Permian coal-bearing strata were uplifted to surface. At this stage, the thermogenic gas mostly escaped. Conversely, in Qinshui basin, the cover strata of coal seams kept intact during this stage, and the thermogenic gas were mostly preserved. Furthermore,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magmatism, the burial temperature of coal seams reached higher peak value, and it was suitable for the secondary generation of thermogenic gas. (3) From Paleogene onward, in area of Huainan-Huaibei, the maturity of coal and burial temperature were propitious to the generation of secondary biogenic gases. However, in Qinshui basin, the maturity of coal went against genesis of second biogenic gas or thermogenic gas. By comparison, Huaibei-Huainan coalfields are dominated by thermogenic gas with a significant biogenic gas and hydrodynamic overprint, whereas Qinshui basin is dominated mainly by thermogenic gas.
WU YuDongJU YiWenHOU QuanLinHU ShengBiaoPAN JieNanFAN JunJia
煤储层甲烷稳定碳同位素与煤层气运移
<正>煤层气在煤层中有吸附气、游离气和水溶气3种状态;其间可以相互转化。煤层气的迁移机理也有几种:吸附气要先解吸才能从煤层中被带走(桑树勋等,2005;桑树勋等,2005),可能还通过盖层扩散、通过断层流动散失、水驱作用...
琚宜文林红李小诗侯泉林谭静强范俊佳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