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0211A48)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相关作者:罗军白超田野李新喜王洋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田市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髓
  • 4篇动脉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移植
  • 4篇细胞移植治疗
  • 3篇缺血
  • 3篇干细胞移植
  • 3篇干细胞移植治...
  • 2篇肢体
  • 2篇肢体缺血
  • 2篇手术
  • 2篇自然科学
  • 2篇自然科学基金
  • 2篇自体
  • 2篇自体骨
  • 2篇自体骨髓
  • 2篇自体骨髓干细...
  • 2篇自体骨髓干细...
  • 2篇自体骨髓干细...
  • 2篇科学基金

机构

  • 9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和田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白超
  • 7篇罗军
  • 5篇王洋
  • 5篇李新喜
  • 5篇田野
  • 2篇吴志英
  • 2篇杨琨
  • 1篇王海燕
  • 1篇冯计萍
  • 1篇黄杰
  • 1篇杨陆蒙
  • 1篇王理瑛
  • 1篇刘坤
  • 1篇王梅新
  • 1篇王静静
  • 1篇李睿

传媒

  • 4篇新疆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血管外科...

年份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甲状腺手术的应用效果及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甲状腺手术后的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试验组(74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一般护理及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术前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合作程度、焦虑状态、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出院前的满意度、合作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A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干预效果的独立因素有文化程度、民族、报销方式和婚姻状况(P均<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合作程度、缓解患者焦虑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减少住院天数等方面有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文化水平较低、独居、自费的及少数民族患者的干预强度。
李睿吴志英黄杰王理瑛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甲状腺手术满意度住院天数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机制被引量:1
2015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疾病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D大鼠后肢缺血的机制。方法:结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腰动脉和髂腰动脉制备雌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扩增、纯化的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大鼠缺血的右后肢股直肌中,对照组右后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2,4,6周,制备大鼠右股直肌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RY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6周移植组右股直肌毛细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移植组股直肌切片中SR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出现于毛细血管壁,并散在分布于肌组织中。结果表明局部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缺血组织迅速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改善大鼠缺血下肢的血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旁分泌细胞,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促使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
白超杨琨李新喜王洋田野罗军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动脉闭塞性疾病干细胞肢体缺血旁分泌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的比较及细胞鉴定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不同培养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全骨髓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SD大鼠股骨、胫骨骨髓进行分离、纯化和扩增,观察2种方法培养的第0~10代的细胞形态,测定每一代细胞的数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5代细胞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率。结果 2种培养方法所获得的细胞形态均呈长梭形,呈特征性的漩涡状生长。全骨髓培养法细胞增殖较快。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细胞表面标志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率分别为91.0%、4.3%、87.1%、0.1%;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细胞表面标志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率分别为96.9%、3.6%、89.7%、0.0%。结论 2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均符合BMSCs的特性。全骨髓培养法更经济,操作简单易行,更容易获得大量的BMSCs。
杨陆蒙李新喜白超王洋田野罗军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年随访被引量:9
2015年
背景:慢性缺血性疾病的长期疗效评估较短期疗效评估更为重要,关系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率。目的: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5年随访结果。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自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43例。移植后1,2,3,4,5年电话定期随访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距离,并观察患肢溃疡的变化情况。移植后1年复查患肢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与结论: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38例进入结果分析。38例患者的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情况较移植前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4.277、-5.086、-3.574,P<0.001)。移植后1-5年间相比,患者的疼痛、冷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间歇性跛行距离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43.898,P<0.001)。患肢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移植前与移植后1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36.790、43.964,P值分别为0.040、0.037)。以上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长期效果稳定。
白超郭晨明罗军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自体骨髓干细胞间歇性跛行长期疗效
后肢急性缺血大鼠模型的构建及评估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目前国内广泛采用大鼠肢体缺血模型对肢体缺血的病理过程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但在模型的构建及评估上存在一定争议,故急需一种可靠、经济、制作方便的疾病模型。目的:探索不同方式制备的SD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模型患肢缺血的程度、持续时间和变化规律,寻找肢体缺血程度适中、稳定,维持时间较长的模型制备方法。方法:随机将72只SD大鼠等分为4组:A组大鼠给予假手术,分离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和髂腰动脉、右股浅动脉、腘动脉、隐动脉;B组大鼠切断右股浅动脉、腘动脉、隐动脉,切除右股浅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C组大鼠结扎腹主动脉、两侧腹壁阴部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D组大鼠结扎腹主动脉、髂腰动脉和腰动脉,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结果与结论:造模后2,4,6周,以不同方法建立后肢急性缺血模型的B、C、D组大鼠右后肢肌力弱于A组;4周D组肌力弱于B、C组;6周B、D组肌力仍有弱于C组的趋势。造模后2,4,6周,B、C、D组右后肢静脉血氧分压均低于A组;造模后2,4周,D组低于B、C组;造模后6周D组仍低于C组。造模后2、4周,3个造模组右后肢肌组织部分肌细胞崩解,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毛细血管增多,炎细胞浸润,且D组病理变化最重。造模后6周,3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减轻,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提示结扎大鼠肾动脉下方腹主动脉、髂腰动脉和腰动脉的后肢缺血模型,缺血程度适中,缺血状态稳定,维持时间较长,制作方便。
白超杨琨王洋李新喜田野罗军
关键词:浅动脉隐动脉腰动脉
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护理体会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颈动脉体瘤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9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观察术前心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atas压迫训练护理及术后体位管理、呼吸道护理,以及生命体征和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对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结果 19例患者出现偏瘫1例,13例出现轻度头痛和吞咽疼痛。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颅神经损伤和脑缺血损害,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颈动脉体瘤的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治疗。
吴志英阿皮也提.牙生那洪王海燕冯计萍王梅新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围手术期护理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肢体缺血的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对SD大鼠缺血肢体治疗机制和规律,为MSCs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体外全骨髓培养法培养雄性SD大鼠MSCs至三代。60只SD大鼠经结扎腹主动脉及双侧腹壁阴部动脉造成双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及移植组(n=30),造模后3天度过反应期后移植组右下肢腓肠肌及股二头肌内分5点注射移植含1×106个MSCs细胞悬液0.5ml,对照组同法注射生理盐水0.5ml。按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8周时两组再随机分为5个亚组(n=6),分别取动物麻醉后穿刺双侧髂静脉血行血氧分压测定,处死动物取左前肢,左后、右后肢骨骼肌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制切片。行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RY)原位杂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原位杂交、HE染色,计数VEGF-mRNA阳性细胞数和毛细血管数。对照组仅作右后肢的相关检测。结果 SRY:移植组右后肢、左后肢、骨骼肌间间隙内有阳性细胞构成血管样结构,有的在血管周围,未见到呈阳性的骨骼肌细胞。左前肢的骨骼肌周围筋膜内偶尔可见到阳性细胞。对照组无阳性细胞发现。VEGF-mRNA原位杂交:对照组和移植组右后肢、左后肢VEGF-mRNA呈进行性升高(P<0.001),而左前肢则无明显升高(P=0.694)。在第1周时对照组与移植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79),随后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血氧分压:对照组及移植组髂静脉血氧分压呈进行性升高(P<0.001),移植组右后肢髂静脉氧分压较左后肢及对照组明显高(P<0.05)。毛细血管计数:对照组及移植组右后肢、左后肢的毛细血管计数呈进行性增高(P<0.05),而左前肢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移植组中右后肢毛细血管计数明显高于左后肢及对照组(P<0.05)。HE染色:未见明显组织细胞核异常分裂改变。结论移植的MSCs可以在同种异体动物体内长期生存、分化,促进缺血肢体的VEGF-m
刘坤罗军王洋李新喜白超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原位杂交细胞培养肢体缺血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
2015年
背景:随着传统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其长期预后情况仍不明确,所以其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的难题。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56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随访时间共7年6个月余,治疗后每年定期电话随访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距离、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和患肢溃疡的面积和深度,治疗后1年复查患肢动脉造影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有4例患者因疗效不佳截肢,2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未及时截肢死亡,随访3年以上者共31例。治疗后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上述情况逐步好转,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患肢溃疡面积和深度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患肢静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毛细血管条数明显增多。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方法,其远期疗效良好、稳定,对于血管条件差、传统方法疗效欠佳者,可选用此方法。
白超田野罗军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踝肱指数
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方法和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SD大鼠股骨及胫骨骨髓细胞中的单个核细胞,孵育至细胞汇合40%后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含10%胎牛血清(FBS)的M199培养液中添加诱导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照组加入含10% FBS的M199培养液,继续培养、孵育。观察细胞生长形态特征,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CD31、CD34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织荧光法检测vWF。结果实验组细胞培养6 d后贴壁细胞呈线性排列,10∽12 d后细胞增大,周边为毛刺状,单个核位于中央,类铺路石状排列;对照组细胞呈梭形生长,4 d后细胞呈梭形、纺锤形或三角形。实验组细胞生长曲线呈M型,群体倍增时间为8 d (192 h );对照组细胞生长曲线呈S 型,群体倍增时间为5 d (120 h )。实验组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 CD31、CD34、vWF 分别为296.%、502.%、982.%,对照组细胞表面特异性标记物CD31、CD34、vWF分别为06.%、19.%、53.%。实验组免疫荧光染色vWF阳性,对照组免疫荧光染色vWF阴性。结论 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内添加诱导剂后能在体外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特性。
王静静李新喜白超王洋田野罗军
关键词:骨髓单个核细胞VEGF诱导BFGF诱导内皮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