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20005)
-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向平石丽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 “宗教生态”,还是“权力生态”——从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态论”思潮谈起被引量:15
- 2011年
- 当代中国宗教发展的社会实质,不仅仅是宗教生态问题,而是宗教信仰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其问题的深层,则是当代中国的权力生态问题,而非局限于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宗教的发展及其宗教信仰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实际上是一个权力生态、社会生态问题。就当前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来看,重祭"华夷之辩"的旗帜,急于引申华夏传统以建构正统的信仰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现代国家与现代社会的宗教信仰之公共性与社会性。就其本质而言,与其说要给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一个发展的空间,不如说,如果要解决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存在与发展的矛盾关系,关键在于开放宗教关系,还宗教与信仰的社会实践自由,给宗教信仰一个公共实践、公开交往的社会空间。从当代中国宗教信仰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我们可以梳理出权力生态及其国家定义的信仰等社会学问题。
- 李向平
- 关键词:宗教生态权力生态社会结构信仰关系
- 从“宗教文化”到“公民文化”——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社会角色的转变被引量:9
- 2011年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宗教研究采取的是一种"以文化代宗教"的策略。这种研究模式几乎主宰了三十年来的宗教研究论著,但是也呈现了宗教文化的化约论、功能论以及局限于精英阶层的知识论倾向,最后以"弱文化范式"的形式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的缺失。人们看到了不同形式的宗教文化,但忽略了不同宗教信仰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的多元社会中,宗教文化与其他社会文化都具有彼此认知的义务,它们应当参与"互补性的学习过程"。宗教文化必须经过"拯救性的社会化",才能进入公共对话的空间,才能进入公民文化的建设领域,并且,宗教文化只有获得公民文化的身份,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型。
- 李向平
- 关键词:宗教文化文化范式社会角色
- 宗教信仰与团体秩序的建构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以宗教信仰的社会性为前提,以宗教信仰中的"关系"为视角,对分类体系下的、外部权力影响下的宗教团体秩序的结构及其如何建构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宗教团体秩序是在信仰行动者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群体认同,是在宗教信仰规范的制度化过程中,以及在仪式基础上对权威体系合法性的建构与认同中形成的。外部权力也不断通过其精神内核的意识形态以及利益集团的分化需要对团体秩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 石丽
- 关键词:宗教信仰社会行动
- “宗教鸦片论”,还是“宗教社会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新论被引量:8
- 2010年
-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 李向平
- 关键词:执政党无神论有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