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2083)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李胜岐李乃静何平刘勇李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生物被膜
  • 3篇内酰胺酶
  • 2篇克雷伯杆菌
  • 2篇肺炎
  • 2篇肺炎克雷伯杆...
  • 2篇AMPC酶
  • 2篇超广谱
  • 2篇超广谱Β-内...
  • 1篇内酰胺
  • 1篇抗生素
  • 1篇Β-内酰胺酶
  • 1篇埃希菌
  • 1篇被膜
  • 1篇大肠埃希菌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何平
  • 3篇李乃静
  • 3篇李胜岐
  • 1篇刘勇
  • 1篇谷秀
  • 1篇潘作东
  • 1篇李岩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抗生素对生物被膜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影响
2006年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机制,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对生物被膜进行鉴定。分别检测浮游菌(A组)、生物被膜菌(B组)、亚胺培南作用生物被膜菌(C组)、头孢西丁作用生物被膜菌(D组)、阿奇霉素作用生物被膜菌(E组)产生β-内酰胺酶的活性。结果B组β-内酰胺酶活性(0.550±0.099)u/mg高于A组(0.333±0.029)u/mg,是A组1.65倍(P<0.01);C组(0.773±0.038)u/mg、D组(0.663±0.056)u/mg均高于B组(P<0.01);C组高于D组(P<0.01);B组高于E组(0.417±0.025)u/mg(P<0.01)。结论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产生大量β-内酰胺酶是其耐药主要原因之一,阿奇霉素能够减少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
李乃静何平谷秀刘勇李胜岐
关键词: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抗生素
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酶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5%(1/40)、20.0%(8/40)、2.5%(1/40);BF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0.0%(8/40)、45.0%(18/40)、22.5%(9/40)。对浮游组和BF组的检出率两两分别进行χ2检验,BF组各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浮游组各酶的检出率(P<0.05)。产酶BF肺炎克雷伯杆菌对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BF的形成和产生ESBL及AmpC酶的协同作用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乃静李岩潘作东何平李胜岐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杆菌生物被膜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
生物被膜大肠埃希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biofilm,BF)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大肠埃希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大肠埃希菌(A组)单产AmpC,单产ESBLs酶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5.0%(2/40)、30.0%(12/40)和12.5%(5/40);BF大肠埃希菌(B组)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10.0%(4/40)、45.0%(18/40)和22.5%(9/40)。对A组和B组的检出率两两分别进行χ2检验,结果均为P<0.05。产酶有BF大肠埃希菌对10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BF的形成和产生ESBLs及AmpC酶的协同作用是大肠埃希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乃静何平李胜岐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