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513)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9H指数:6
- 相关作者:吴保国董晨郭艳荣刘洋郑德祥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人工用材林森林成熟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判断森林成熟是制定森林轮伐期的依据,是森林经营决策的关键。文中结合人工用材林的特点,从数量成熟、工艺成熟、经济成熟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人工用材林森林成熟的核心技术和研究进展,分析制定合理轮伐期的综合决策方法,并探讨了人工用材林森林成熟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林业工作者经营人工用材林提供参考与指导。
- 董晨吴保国韩焱云
- 关键词:人工用材林轮伐期
- 基于冠幅的杉木人工林胸径和树高参数化预估模型被引量:18
- 2016年
- 为了研究杉木生长与形态变量的关系,提高模型预估精度,本文根据福建省65块不同密度、林龄分布于6~35年的杉木人工林样地测量数据,选用了Richards理论方程,分别构建了杉木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理论方程中参数与冠幅(CW)的关系,建立两者间的关系函数;使用参数预估法构造胸径和树高的参数化预估模型,并对原模型和参数化模型进行模型检验、残差分析,讨论了冠幅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胸径和树高Richards方程中,参数a与CW呈正比,参数b与CW呈反比,c则与CW呈现出类似正态分布的关系;与传统的理论方程相比,参数化模型提高了杉木胸径树高预估的精度。本文所构建的模型能间接反映林分因子的状态,同时对于分析林木竞争、光合作用、模拟林木三维可视化等方面也提供了一种模式。
- 董晨吴保国张瀚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冠幅
- 不确定性推理在森林培育专家系统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在森林培育专家系统中,由于一些知识的不完整性和模糊性,造成模拟专家推理过程中推理结果的不确定。为实现对这些知识的处理,将不确定性推理应用于森林培育专家系统,利用模糊逻辑方法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识用多个逻辑值进行表达,并在规则可信度的计算中,将专家给出的特定规则的可信度规定为1;将专家给出的不确定规则,通过频率来动态计算获得规则的权重值和可信度;而对于用户不确定的选择而产生的规则,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可信度。另外,本研究的推理机算法实现了根据用户上一条的回答智能判断下一条提问,并基于用户的回答,给出该立地条件下适宜的造林树种或造林模式以及可信度。
- 韩焱云吴保国刘建成郭艳荣董晨
- 关键词:专家系统
- 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高度级结构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在福建省北部顺昌县的闽粤栲天然林林分中设置50 m×50 m样地,分别不同高度级调查群落物种种类与数量,运用失稳率、分享度、α多样性指标、Whittaker指数和Morista-Horn指数对闽粤栲天然林群落高度级结构与动态更新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群落中,物种数及个体数沿高度级梯度上升而下降,除第2高度级受前期林下抚育影响外,闽粤栲及其他主要树种在第1~3高度级中占有较大优势,群落间失稳率达到50%以上,而整体失稳率达到10.65%,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高度级呈负相关关系,反映群落更新速率的Whittaker指数随着高度级呈递增趋势,Morisita-Horn指数则在较高值域不均匀波动,以上结果均表明在闽北闽粤栲天然林随高度级上升,各高度级间物种数下降,物种更新速率加快,各高度级间差异明显,群落整体处于演替发育阶段。
- 缪三华郑德祥蔡杨新许鲁东范胜煌詹旋常钟兆全
- 关键词:闽粤栲群落天然林
-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成效评价被引量:6
- 2016年
- 对管理成效的定量评价是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评价结果可以有效指导调整的尺度和方向,推动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考虑到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特征,选择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再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双台河口湿地综合适应度为0.421 7,处于较强水平,适应性管理成效较好。其中,压力子系统适应度为0.313 8,状态子系统适应度为0.467,响应子系统适应度为0.422,三者的适应度等级都为较强。影响因素主要为降水量年际间不均衡、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增长和低效的处理率、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湿地水资源质量、数量不过关以及社区共管建设较差,因此,仍需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较大调整。
- 苏喜友刘丽芳唐小平
- 关键词:适应度集对分析法三角模糊数
- 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适应度评价——以盘锦湿地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的适应度进行评价,以期为湿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推动湿地的可持续建设。【方法】选取湿地水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作为盘锦湿地适应度评价的子系统,并据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适应度。【结果】盘锦湿地2000-2012年整体适应能力一般,处于中等水平状态,呈波动增长趋势,各子系统适应能力差距较大。其中生态子系统与整体发展类似,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很大;水资源子系统适应能力较弱,处于中等偏差状态,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大;社会经济子系统处于逐步适应状态,发展较好,受不利因素影响程度较小。【结论】盘锦湿地亟须加强适应性管理,提高适应能力。
- 刘丽芳苏喜友唐小平
-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度湿地
- 闽北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物种数量特征及更新规律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以福建省顺昌县的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Champ.ex Benth.)Rehd.et Wil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隙面积(A)划定4个等级(A<50 m^2、50 m^2≤A<100 m^2、100 m^2≤A<150 m^2和150 m^2≤A<200 m^2)的样地,并以非林隙样地为对照,对林隙和非林隙的乔木层、灌木层和灌草层中的物种分布、组成及生长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林隙和非林隙中主要物种的数量特征和更新响应规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闽粤栲天然林林隙和非林隙的乔木层分别有54和35种植物,共有种28种;灌木层分别有61和37种植物,共有种29种;灌草层分别有72和49种植物,共有种37种。从乔木层和灌木层各种类的重要值及灌草层各种类的密度看,林隙和非林隙中的优势种类均为闽粤栲和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等,且林隙和非林隙间各优势种类的重要值差异不明显,其中,闽粤栲的重要值和密度均位居第一。从林隙和非林隙间各优势种类的重要值差值看,林隙的主要优势种类(如闽粤栲和木荷等)对林隙更新响应不明显,而其他种类对林隙则有强烈或中等的正、负更新响应,且在不同林层间有差异。从平均更新密度看,林隙面积对各优势树种的更新有一定影响,其中,林隙面积在150~200 m^2时闽粤栲和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的平均更新密度最大,林隙面积在100~150 m^2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Hay.]、木荷、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和黄毛润楠(Machilus chrysotricha H.W.Li)的平均更新密度最大,但在不同面积林隙间各树种的平均更新密度无显著差异(P=0.867)。研究结果说明:在闽粤栲天然林中,对林隙更新响应不明显的种类较易成为林分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但林隙面积对树种的更新密度没有明显影响;从林隙到林冠的发育过程中,闽粤栲始终处于该林分的优势地位。
- 郑德祥蔡杨新许鲁东范胜煌吴联杯施晓春钟兆全黄梅珍
- 关键词:林隙优势树种
- 福建省宜林地立地质量的分级与数量化评价被引量:27
- 2014年
- 为了科学地评价福建省宜林地立地质量等级和生产潜力,选取福建省顺昌县81块杉木标准地,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数量化理论法确定立地质量等级并构建数量化理论预测方程,从分级与数量化两方面分别进行评价与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立地综合得分值为1.701,立地等级为中级;影响杉木宜林地立地质量的因子重要性依次为土层厚度、坡向、腐殖质厚度、地貌、海拔、土壤类型、坡度、坡位,并定量地给出各立地因子对林木生长的贡献。两种方法经检验均达到理想效果,可作为评价宜林地立地质量和预测造林后林木生长趋势的有效方法。
- 郭艳荣刘洋吴保国
- 关键词:杉木相关矩阵
- 杉木人工林缓冲区类竞争指数被引量:4
- 2012年
- 为选择胸径与缓冲区类竞争指数相关关系的最佳拟合函数,研究用4种简单的初等函数计算7块杉木样地的4种缓冲区类竞争指数。结果表明:幂函数形式能最好地反映胸径与4类竞争指数的关系;各样地的空间相关距不同,相关距大小随着样地的株数密度有所变化;缓冲区距离断面积比和缓冲区断面积比两个竞争指数优于缓冲区距离直径比和缓冲区直径比;在各杉木样地中,4种竞争指数与胸径的关系呈倒"J"型分布,随着4种缓冲区类竞争指数值的增大,胸径逐渐变小,说明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杉木个体胸径生长受到抑制。
- 郭恩莹吴保国张瀚夏忠胜朱松罗洪章
- 关键词:协方差函数相关函数杉木
- 杉木不同龄组树冠形态模拟模型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为了对杉木不同龄组树冠形态进行数学模拟,运用非线性回归筛选有效变量的方法将相对树冠半径(RCRj)和相对树冠长度(RCLj)确立为树冠形态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选取福建省顺昌县297株杉木标准木的1 485个树冠半径测量值,基于8大类模型分别建立不同龄组的树冠最优模型。对最优模型进行误差和残差分析、模型检验、生物学意义评估,结果表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成熟林时期拟合效果最优的模型分别是Cubic、Poly4和Gauss Amp。使用本文建立的树冠轮廓模型预估树冠形态时,只需测量全树高、最大树冠半径和最大树冠长度。树冠轮廓模型是生长和收获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评价林木间的竞争、森林小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
- 郭艳荣吴保国郑小贤郑德祥刘洋董晨张慕博
- 关键词:人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