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重大科技项目(Y2008086)

作品数:29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林加锋林佳选李岳春黄晓芳李嘉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重大科技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室性
  • 21篇消融
  • 19篇期前收缩
  • 18篇导管消融
  • 18篇室性期前收缩
  • 17篇心室
  • 14篇心室流出道
  • 14篇射频导管
  • 14篇射频导管消融
  • 14篇流出道
  • 13篇心动过速
  • 12篇室性心动过速
  • 11篇右心
  • 10篇心律
  • 10篇心律失常
  • 10篇右心室
  • 9篇电图
  • 9篇心电
  • 9篇心电图
  • 9篇左心

机构

  • 15篇温州医科大学
  • 14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仙桃市第一人...

作者

  • 29篇林加锋
  • 23篇林佳选
  • 21篇李岳春
  • 14篇黄晓芳
  • 13篇李嘉
  • 12篇陈小锋
  • 11篇李进
  • 10篇殷日鹏
  • 8篇季亢挺
  • 5篇戴小丫
  • 2篇陈延茹
  • 1篇唐疾飞
  • 1篇曾刚焕
  • 1篇陈小峰
  • 1篇李继武
  • 1篇陈一和
  • 1篇杨鹏麟
  • 1篇郑如莲
  • 1篇张文武
  • 1篇金戈

传媒

  • 20篇心电与循环
  • 4篇浙江医学
  • 3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心室流出道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
2016年
左心室流出道(LVOT)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较少见,近来我院收治1例并经导管消融成功,现报道如下。
林佳选陈小锋黄晓芳戴小丫李岳春林加锋
关键词: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流出道经导管消融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治疗828例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8例PVCsNT患者接受消融治疗,采用X线影像或三维标测系统进行标测,普通或冷盐水消融导管进行消融,分析不同标测与消融方法治疗不同起源PVCs/VT的优缺点。结果右心室起源580例(70.05%),左心室起源248例(29.95%),其中右心室流出道最常见(469例,占56.64%),其次为左心室间隔部、左心室流出道、邻近三尖瓣环。左、右心室起源分别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7.50%和95.52%。心内膜起源者采用普通温控消融导管消融,经冠状窦的心外膜消融则需应用冷盐水灌注导管。结论特发性PVCs/VT消融治疗安全有效,右心室起源者成功率更高。
林加锋林佳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李嘉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多通道传导1例
2015年
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经RVOT多个传导通路或多突破口现象并非少见,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往往需要多位点标测与消融方可成功。
林加锋陈小锋黄晓芳李岳春林佳选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右心室流出道传导通路多通道射频导管消融RVOT
下壁导联呈qR型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标测与消融1例
2015年
大部分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及二尖瓣、三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附近。起源于左心室左前分支PVCs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多数为单形性,下壁导联呈qR型,胸导联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形态,此类患者经股动脉逆行途径常规导管标测及消融安全有效。现报道1例下壁导联呈qR型多形性PVCs的标测与消融经验。
林加锋黄晓芳戴小丫陈小锋林佳选
关键词:下壁导联导管标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左心室流出道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导联均呈R型吗?
2014年
以往的研究发现,心室流出道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PVCs/VT),因起源点在心室的前上部,故在下壁导联呈R型。然而,近年来由于PVCs/VT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的广泛开展,我们发现少数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的PVCs,在Ⅱ、Ⅲ、aVF中,亦可一个或多个导联呈非R型,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陈一和林佳选林加锋
关键词:下壁导联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RVOT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1例被引量:1
2014年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往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尤其是合并室性心动过速(VT)等心律失常的处理。近年来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广泛应用,VT的起源部位能够被精确、快速定位,对一些器质性心脏病相关VT的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取得了飞速发展。加上对ARVC认识的不断深入,治疗ARVC已不再完全束手无策。近期我院成功消融1例ARVC合并持续性VT,现报道如下。
李进戴小丫黄晓芳陈小锋殷日鹏林加锋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ARVC三维标测系统射频导管消融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经心大静脉最远端消融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
2010年
前面6期我们已连续介绍了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适应证、定位基本原则、右心室流出道及其邻近结构和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心室间隔部及心外膜起源的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然而,近来我们发现,部分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流出道均未能找到理想靶点,但在冠状静脉最远端存在理想靶点并消融成功。本期结合2例典型病例,介绍经心大静脉最远端心室流出道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和消融治疗。
林加锋陈小锋黄晓芳李嘉李岳春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心大静脉体表心电图定位远端
下壁导联呈qR型的窄QRS波群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2012年
多数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和二尖瓣、三尖瓣环附近。采用常规标测技术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有效。近年来我们对一组QRS形态与左前分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相似,
林加锋林佳选李嘉李岳春季亢挺殷日鹏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窄QRS波群心电图特征下壁导联右心室流出道
心大静脉远端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再认识
2013年
我们在本刊2011年第2期已经介绍了心大静脉远端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特征及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治疗的方法,当时我们将心大静脉远端移行区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按图1分为3组并介绍其体表心电图特征的异同。
林加锋陈小锋黄晓芳李嘉李岳春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心大静脉体表远端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三尖瓣环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PVCs/VT)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单导管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例特发性三尖瓣环起源的PVCs/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的PVCs/VT起源部位的时钟点数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r(R)波高度及s(S)波深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消融成功19例(95.0%),均无并发症发生,失败1例。其中17例消融成功、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VT的心电图特征存在下列变化规律:由三尖瓣环后侧壁→侧壁→前侧壁,下壁导联的r(R)波逐渐增高,而S(S)波逐渐变浅甚至消失,同时r或R波呈Ⅱ〉aVF〉Ⅲ、S或S波呈Ⅲ〉aVF〉Ⅱ的变化趋势;aVL导联的R波逐渐变浅;aVR导联的QS波逐渐变深;三尖瓣环游离壁PVCs和/或VT者下壁导联的r(R)波高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正相关(P〈0.05),而s(S)波深度、aVL导联的R波高度及aVR导联的QS波深度与其起源的时钟点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起源于三尖瓣环的PVCs/VT是特发性PVCs/VT的一个亚组,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三尖瓣环不同起源PVCs/VT的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将有助于消融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
林加锋林佳选季亢挺唐疾飞李继武曾刚焕杨鹏麟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射频导管消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