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3DFA32380)

作品数:12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陈创夫王远志张辉王浩郭飞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铜仁学院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布鲁氏菌
  • 5篇基因
  • 3篇细胞
  • 3篇基因缺失
  • 2篇凋亡
  • 2篇毒力
  • 2篇毒株
  • 2篇羊种
  • 2篇羊种布鲁氏菌
  • 2篇强毒
  • 2篇强毒株
  • 2篇侵染
  • 2篇自噬
  • 2篇线粒体
  • 2篇巨噬细胞
  • 2篇基因缺失株
  • 2篇AIR
  • 1篇等温
  • 1篇凋亡相关
  • 1篇凋亡相关因子

机构

  • 12篇石河子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铜仁学院
  • 1篇石河子市人民...

作者

  • 11篇陈创夫
  • 8篇王远志
  • 7篇张辉
  • 4篇郭飞
  • 4篇王浩
  • 3篇李志强
  • 3篇张欢
  • 3篇张亚丽
  • 3篇李亚
  • 3篇张俊波
  • 2篇江雅丽
  • 2篇李爽
  • 2篇李默
  • 2篇王杰
  • 1篇张璘
  • 1篇陈鹏博
  • 1篇孙志华
  • 1篇王震
  • 1篇付强
  • 1篇李永祥

传媒

  • 4篇中国病原生物...
  • 3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4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牛种布鲁氏菌2308紫外诱变株毒力检测及其对昆明系小鼠的免疫效果研究
2016年
为了检测牛种布鲁氏菌2308紫外诱变株毒力和免疫效果,本实验以S19疫苗株为对照,用牛种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株紫外线照射组(2308△rwbk A、2308△romp25和2308△rery)和非照射组(2308△wbk A、2308△omp25和2308△ery)分别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对小鼠巨噬细胞内的细菌进行计数评价毒力致弱情况;用牛种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株紫外照射组、非照射组以及S19疫苗株分别以1×107CFU/0.2 m L免疫4-6周龄昆明系小鼠,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布鲁氏菌Ig G抗体和IFN-γ细胞因子,同时分离脾脏,CFU计数布鲁氏菌胞内菌数量;用2308强毒株以3×108CFU/0.2 m L腹腔感染各组免疫10周后小鼠,脾脏CFU评价各受试组小鼠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在细胞水平,紫外线照射后的布鲁氏菌基因突变株其CFU较紫外线非照射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高于S19胞内菌CFU;与S19疫苗株相比,2308△rwbk A和2308△rery紫外线照射组与其对应的2株紫外线非照射组在不同检测阶段,其Ig G和IFN-γ含量水平相当,但2308△romp25紫外线照射菌株组在第6、8周,其Ig G和IFN-γ含量均高于2308△omp25紫外线非照射菌株组和S19免疫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0.01
张欢江雅丽刘丹黄美玲王杰王远志张辉陈创夫
关键词:紫外线毒力保护力
羊种布氏菌043强毒株BRA0434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与毒力的初步评价
2015年
目的检测BRA0434基因对羊种布氏菌043毒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同源重组的原理,以BRA0434基因外侧的同源臂序列构建重组质粒,将其电转化至布氏菌043感受态细胞,通过卡那抗性筛选和检测引物鉴定而获得羊种布氏菌043-ΔBRA0434缺失突变株,并以之和羊种布氏菌043以106 CFU剂量腹腔接种小鼠,又以100∶1的感染复数侵染小鼠巨噬细胞。结果与羊种布氏菌043相比,羊种布氏菌043-ΔBRA0434缺失突变株的载菌量和小鼠脾脏重量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侵染小鼠巨噬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羊种布氏菌043-ΔBRA0434缺失突变株的毒力较羊种布氏菌043有所降低。结论BRA0434基因的缺失会减轻羊种布氏菌043的毒力。
纪太旺李志强张辉张俊波赵庆亮王浩李亚王慧勤陈创夫
关键词:布氏菌毒力
AIR对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试验旨在研究布鲁氏菌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AIR对由布鲁氏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的影响。本试验分别对膜融合蛋白Tecpr1中AIR结构域进行干扰(I-A)、过表达(O-A)、干扰后回补(OA-IA),建立羊种布鲁氏菌16M侵染细胞的模型。以二氯荧光素(DCFH-DA)为探针,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ROS产生的变化及各组细胞线粒体分布的动态变化;通过qRT-PCR技术检测16M侵染宿主细胞引起NLRP3、ASC和Caspase-1表达量的变化;通过ELISA方法检测IL-18、IL-1β和Caspase-1炎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6M能以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ROS,I-A组和O-A组线粒体异常集聚程度高;qRT-PCR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16M侵染宿主细胞能够引起不同处理组细胞中炎性相关基因NLRP3、ASC和Caspase-1及炎性因子IL-18、IL-1β和Caspase-1表达量的变化。AIR缺失后,ROS释放量发生变化,线粒体出现异常集聚,且AIR与炎性小体的活化、炎症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
徐亚芳陈创夫王浩付强史慧君孙志华张辉郭飞
关键词:布鲁氏菌AIRROS线粒体
AIR在羊种布鲁氏菌16M诱导的非典型自噬中的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膜融合相关蛋白TECPR1对羊种布鲁氏菌16M感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RAW264.7)引起的非典型自噬及布鲁氏菌胞内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AIR核苷酸序列,分别设计2条特异性小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亚克隆到慢病毒pLentiLox3.7载体,并转染RAW264.7,通过QRT-PCR筛选干扰效果最优的质粒;用布鲁氏菌感染干扰AIR后的RAW264.7,采用QRT-PCR检测细胞自噬相关基因p62、LC3-Ⅰ、LC3-Ⅱ的mRNA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相关基因p62、LC3-Ⅰ、LC3-Ⅱ蛋白表达量;同时检测16M在干扰AIR后RAW264.7中的生存繁殖能力。结果获得2条对AIR干扰效果达70%以上特异性的siRNA分子,自噬相关基因LC3-Ⅰ、LC3-Ⅱ、p62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66%、77%和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52,25.38,10.87,P<0.05);LC3-Ⅰ、LC3-Ⅱ、p6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5.71%、34.29%和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753.92,332.38,768.15,P<0.01);24h后干扰AIR后的RAW264.7中布鲁氏菌数量为8.58×105CFU,对照组为6.02×106 CF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3.45,P<0.05)。结论 AIR基因沉默可促进布鲁氏菌诱导的非典型自噬进一步成熟,布鲁氏菌胞内繁殖力显著降低,这可能是AIR结构域在自噬小体和溶酶体融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进一步解释了布鲁氏菌能够逃避巨噬细胞自噬-溶酶体降解途径的分子机制。
王浩陈创夫车召堂张俊波张辉郭飞
关键词:布鲁氏菌巨噬细胞AIR自噬
ApoBR在布鲁氏菌侵染过程中对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B受体基因ApoBR在布鲁氏菌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筛选干扰ApoBR基因的慢病毒干扰载体,并干扰小鼠巨噬细胞ApoBR的表达;以牛种布鲁氏菌2308株侵染巨噬细胞,分别在侵染后4、8、12和24h收集细胞和上清液,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检测ApoBR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水平;做胞内菌的CFU计数,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慢病毒转染后pLentiLox-253和pLentiLox-1325组ApoBR mRNA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3.3%和57.4%;TNF-α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CFU计数显示,细菌侵染后8h,巨噬细胞凋亡抑制率达到最高,253实验组抑制率为71.7%,1325实验组抑制率为67.0%;在不同时间点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水平上调,而抑制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下调。结论载脂蛋白B受体蛋白在布鲁氏菌早期感染引起的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减缓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寻找治疗布鲁氏菌的有效药物和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车召堂李亚王浩陈创夫郭飞王远志张辉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细胞凋亡
基于布鲁氏菌omp25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技术建立及初步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建立布鲁氏菌环介导等温技术(LAMP),并应用于基层布病诊断,本实验针对布鲁氏菌外膜蛋白基因Omp25区域设计6条引物,用SYBR Green I染料做指示剂,65℃反应60 min,85℃5 min终止,根据SYBR Green I颜色变化判定结果,用普通PCR验证LAMP检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并对临床疑似布病病料进行检测验证其临床检测意义。结果显示:LAMP检测的灵敏度为4.2 fg/μL布鲁氏菌基因组DNA,比普通PCR高100倍左右;其特异性较好,能够准确检测布鲁氏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阳性结果均为梯形条带,而大肠杆菌、卡介苗、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氏杆菌等均为阴性;对新疆4个地区25份绵羊流产胎儿病料进行LAMP和普通PCR方法平行检测,其符合率为100%。结论:LAMP检测技术用于布病临床诊断具有快速、高效、便捷等特点,为基层布病的病原学诊断具有潜在的实用价值。
马国瑞李志强张辉王远志陈创夫
关键词:布鲁氏菌
羊种布鲁氏菌新疆流行株015株sod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初步评价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构建布鲁氏菌015 sodc基因缺失株,本研究采用PCR方法以热灭活的羊种布鲁氏菌新疆流行株015为模板,分别扩增sodc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序列;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模板,扩增Sac B基因,将扩增序列分别连至克隆载体p MD19-T simple上并测序,然后在双酶切后将上下游同源臂序列连接至自杀载体p GEM-7Zf+上,分别得到了p GEM-7zf-Δsodc,再将Sac B基因单酶切后连接至上述载体上,构建成同源重组自杀质粒pss。经8%蔗糖平板筛选鉴定Sac B基因的活性。将构建好的自杀质粒分别电转化至布鲁氏菌015感受态细胞中,通过氨苄抗性筛选和8%蔗糖敏感筛选后获得了015Δsodc基因缺失株。对获得的基因缺失株进行PCR鉴定和遗传稳定性检测。通过检测侵染小鼠巨噬细胞cfu、缺失株免疫小鼠后体内Ig G,IFN-γ的水平,及脾脏cfu,对其毒力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该缺失株20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成功构建了具有非抗性基因标记的缺失株,并且015Δsodc细胞cfu、脾脏cfu,及IFN-γ的水平都显著低与亲本株015,说明毒力与亲本株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本研究可为今后布鲁氏菌致病机理及新疫苗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
易德武张俊波王远志李默李爽张欢王杰陈创夫
关键词:布鲁氏菌
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硬蜱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调查和鉴定新疆北疆石河子市、沙湾县、伊宁县和察布查尔县媒介蜱,并确定其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方法选择4县市6个牧区为调查点,采集羊源寄生硬蜱,结合形态学与16SrRNA进行蜱种鉴定;采用BSK.H培养基对莱姆病螺旋体分离培养,并用硝酸银染色和巢式PCR法进行病原检测,阳性产物测序结果比对,并与11种GenBank参考序列比对,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6个调查点共采集寄生硬蜱900多只,经形态学与16SrRNA鉴定分别为网兰扇头蜱、刻点血蜱、亚洲璃眼蜱和边缘革蜱;从中分别选取样本硬蜱共102只,分24管,分离培养后结合巢式PCR和硝酸银染色共获得16管阳性培养物。5S~23SrRNA基因间隔区测序比对分析表明,所有菌株为伯氏疏螺旋体与国际报道的B.burgdoferi Sensu Stricto(B31)基因型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为98.6%~99.5%;OspC基因型分析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4县市分离获得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为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且存在生物多样性。从图兰扇头蜱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为我国首次报道。
张璘王远志陈创夫李永祥张科杜景云张亚丽车召堂
关键词: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硬蜱
布鲁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DK63-887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鉴定
2016年
为了构建羊布鲁菌16M(简称16M)的DK63-887基因缺失株(16MΔDK63-887),探讨该基因与16M介导自噬的关系。利用同源重组和抗性替换的方法,以卡那基因替换DK63-887基因,获得突变株16MΔDK63-887。将亲本株16M、疫苗株M5-90、突变株16MΔDK63-887在相同条件下振荡培养,观察其生长趋势变化;将各菌株置于不同外界环境中,观察其生存率;将各菌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比较它们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存能力及RT-q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成功获得了布鲁菌DK63-887基因缺失株且在20代内未发生回复性突变现象。与亲本株相比,16MΔDK63-887在体外培养生长趋势与亲本株相似,只是细菌的浓度存在一定差异;突变株在外界应激条件下生存能力低于亲本株;侵染4h后缺失株胞内细菌数量明显下降;RT-qPCR检测到突变株的ULKI、Beclin1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布鲁菌Ⅳ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与16M介导的细胞自噬密切相关,为16M胞内寄生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江雅丽陈创夫李志强李默李爽王震张欢张辉郭飞
关键词:布鲁菌自噬相关基因
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90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线粒体途径相关因子的表达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90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后其凋亡相关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方法建立16M、M5-90侵染RAW264.7模型,采用CFU计数法比较16M、M5-90侵染RAW264.7 4、8、12、24h后的胞内生存情况;采用qRT-PCR检测AIF、Bcl-2、Bax、Apaf-1、Bcl-xl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TNF-α和Cyt C在细胞内的表达;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Cyt C在细胞内共定位表达情况。结果布鲁氏菌16M在侵染后4h^24h胞内CFU呈增多趋势,而M5-90CFU先增多后减少。qRT-PCR显示AIF基因的转录水平在侵染后4h^24h内呈上升趋势,且M5-90侵染组与16M侵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M5-90侵染诱导的Apaf-1基因转录水平与16M侵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xl的转录量随着侵染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加,且16M诱导组与M5-9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5-90侵染组Bax和Bcl-2水平与16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5-90侵染组Bax/Bcl-2比值与16M侵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分析显示TNF-α、Cyt C分泌量随着时间增长而增加,且M5-90诱导组与16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示Cyt C定位在RAW264.7内,属于胞浆表达,且M5-90诱导的表达量与16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感染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结论布鲁氏菌疫苗株M5-90侵染RAW264.7 4h^24h内,凋亡相关因子Cyt C、AIF、Bax/Bcl-2、Apaf-1的表达量高于强毒株16M侵染组,而Bcl-xl则相反,表明在此侵染阶段M5-90具有更强的促细胞凋亡作用。
陈鹏博任晓莉张亚丽陈创夫王远志
关键词:布鲁氏菌凋亡相关因子激光共聚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