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JL043)
-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杜晓蓉臧敦刚张志伟李天德谭孟莎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 单要素贸易条件对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的单要素贸易条件,是一类综合衡量技术进步、出口价格相对变动的贸易条件指数。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不仅包括了劳动力和资本这两种传统要素,还将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出口考虑进来,以考察亚洲新兴经济体单要素贸易条件与出口导向型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单要素贸易条件没有导致亚洲新兴经济体陷入"贫困化增长",相反推动了大部分亚洲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单要素贸易条件没有对这些经济体GDP增长产生较大的破坏作用。
- 杜晓蓉
-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 我国省际消费风险分担的周期波动性研究——基于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视角的解释被引量:1
- 2015年
- 我国地区间消费风险分担的现有文献主要关注消费风险分担的水平和渠道,而忽略了消费风险分担的周期波动性及其原因。笔者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我国省际消费风险分担的周期波动性,并计量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的改善和能否通过小微企业主的收入保险机制影响我国省际消费风险分担的周期波动性。结果显示:我国省际消费风险分担呈顺周期特征;尽管小微企业信贷可得性对我国省际消费风险分担周期波动性的影响存在地域性差异,但小微企业主的收入保险机制在我国已经开始发挥效应。因此,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小微企业主收入保险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对于平滑消费和增加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 陈小凡向宇战松
- 关键词:信贷可得性
- 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研究——以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为例被引量:3
- 2012年
- 近些年亚洲国家石油公司特别是两个最大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石油公司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焦点之一。尽管各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海外发展有一定共性,但由于中印两国高速经济发展和"亚洲溢价"等原因,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发展驱动因素、发展战略方面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是本身经营问题,另一些则是西方国家基于国家石油公司的"国家所有"这个标签而得出的错误结论。这些问题,一方面阻碍了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方面也掩盖了它们对改善世界石油行业效率作出的贡献。
- 杜晓蓉
- 通货膨胀因素对中国家庭资产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本文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中住户部门流量金融资产年度数据,同时结合历年居民住宅销售额,从通胀预期、家庭资产配置的视角对1992-2010年中国家庭流量资产配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住宅作为非金融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流量资产中占比很高。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金融资产配置对自身收益不敏感,但对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敏感,表现出较强的替代效应;同时基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增加家庭房地产的配置,而过度预期又会造成房地产的超配。基于此,政府应当通过调控通胀预期、发展新型金融产品等措施,引导居民更合理的资产配置,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 张志伟李天德
- 关键词:通货膨胀资产配置房地产
- 中国和印度国家石油公司的非洲投资战略比较被引量:3
- 2013年
- 最近几年,中国和印度这两大新兴经济体以国家石油公司为依托加入到非洲石油资源开发热潮之中。两国在非洲的石油投资战略各有优劣。中国国家石油公司在非洲的投资地理分布较广,资金雄厚,投资规模较大,决策过程迅速,与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关系融洽,但是投资项目风险过高。而印度的优势在于国家石油公司运作模式更多地同西方商业模式接轨,更加充分考虑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状况。两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在非洲都面临着巨大挑战。
- 杜晓蓉谭孟莎
- 关键词:石油资源
- 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周期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2年
- 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有不断减弱的趋势,但在一些突发事件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影响下,经济波动可能会加剧。东亚经济周期波动是非对称的,且大多数国家(地区)的非对称性都表现为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长于下降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0年后,东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了较强的相关性和同步性,2001年以后,东亚新兴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之间也呈现出较强的同步性。
- 王悦
- 关键词:东亚新兴经济体经济波动
-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评估被引量:1
- 2013年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调控经济的两大重要工具。为了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我国果断采取了相关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这些政策正逐步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首先构建VAR模型,然后通过模型估计、协整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等,实证检验了我国2008-2012年期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效率水平偏低;同时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时处于失衡状态;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力度负面效应较大,应加大财政政策的调控。
- 臧敦刚王莹莹
-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VAR模型实证评估
-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检验被引量:8
- 2014年
- 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阴影至今仍未消散,各国经济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很多国家甚至陷入新一轮主权债务危机。因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考察和反思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仍然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溢出的传染渠道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指标并估算贸易传染渠道和金融传染渠道指数,发现二者均是美国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的重要传染渠道。然后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方法,区分了这两个传染渠道对中国溢出的作用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这两个传染渠道确实存在;并且贸易传染渠道对中国的作用程度更强烈,作用时间更长久。
- 杜晓蓉
- 关键词:VAR模型分析
- 基于技术溢出的东亚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基于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从供给的角度,以制成品出口取代总出口作为国际贸易中技术溢出的代理变量,构建了制成品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型。利用修正的模型考察了东亚新兴经济体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后技术溢出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动态面板的最小二乘虚拟变量法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东亚新兴经济体制成品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制成品出口确实提高了该地区的增长效率。但是金融危机后,制成品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减弱,意味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急剧下降。因此,抓住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修正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迫在眉睫。
- 杜晓蓉刘艳
- 关键词:制成品出口技术溢出效应
- 人民币仍害怕浮动吗
- 2013年
- 自从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转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后,人民币汇率是否真正走向灵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议题。根据判断一种货币害怕浮动的三大指标,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月度汇率、中国外汇储备月度变化、中国政策利率月度变化都证实人民币至今仍害怕浮动,只不过害怕浮动的程度较新汇改前有轻微下降。人民币害怕浮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多年追求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要求稳定的汇率。
- 杜晓蓉
-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