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1046)

作品数:12 被引量:521H指数:11
相关作者:胡锋李辉信刘满强胡佩刘德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红壤
  • 8篇土壤
  • 5篇植被
  • 4篇退化红壤
  • 3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方式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土壤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物量
  • 3篇小流域
  • 3篇红壤小流域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3篇不同植被
  • 2篇植物
  • 2篇植物激素
  • 2篇土壤线虫

机构

  • 14篇南京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胡锋
  • 8篇李辉信
  • 7篇刘满强
  • 4篇秦江涛
  • 4篇刘德辉
  • 4篇王晓龙
  • 4篇胡佩
  • 4篇张斌
  • 3篇何圆球
  • 3篇陈小云
  • 1篇成杰民
  • 1篇沈其荣
  • 1篇何园球
  • 1篇杨红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分析试验室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被引量:25
2007年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刘满强秦江涛张斌
关键词:自然恢复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土壤线虫
不同植被对红壤碳氮磷和生物活性的影响与土壤质量指示者筛选(摘要)
南方大面积的红壤质量严重退化,既加剧了红壤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限制了该区生产潜力的发挥。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退化红壤恢复、提高红壤质量的主要措施。关于土壤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研究,生物属性及其表征一直是薄...
刘满强胡锋李辉信陈小云何圆球
文献传递
不同植被恢复下蚯蚓种群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在红壤生态试验站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的长期定位试验地中,选择恢复10年的4种人工林(小叶栎、木荷、马尾松及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和2种荒草地(保护荒草地、轻度干扰荒草地)及疏草荒地对照(侵蚀退化荒草地)作为样地,进行蚯蚓...
刘满强胡锋陈小云何圆球
关键词:退化红壤植被恢复
文献传递
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红壤线虫数量特征被引量:57
2002年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线虫数量的顺序为 :保护荒地 >干扰荒地 >马尾松 >小叶栎 >木荷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土壤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明显 :春季和冬季较多 ,秋季居中 ,而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 (P<0 .0 1 )。就线虫数量季节变异系数所体现的群落稳定性而言 ,马尾松林地的变异系数最高 (P<0 .0 5 ) ,指示其群落最不稳定。线虫数量在土壤剖面中呈明显的垂直梯度分布。在表层土壤 ,线虫数量与代表碳氮和生物活性水平的土壤质量指标 ,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微生物量、潜在可矿化碳氮、基础呼吸、酶活性等 ,一般呈极显著正相关 (P<0 .0 1 ) ;而与代表土壤物理性质及交换性能的指标 ,如含水量、容重、颗粒组成、速效钾等一般没有相关性。鉴别分析 (CDA)将不同植被下的样地分为 3组 ,自荒 1和自荒 2为 1组 ,小叶栎、木荷和混交林为 1组 ,而马尾松单独为 1组。总之 ,不同植被恢复下线虫数量的分异初步体现了线虫指示红壤质量的潜力。
李辉信刘满强胡锋陈小云何圆球
关键词:红壤土壤线虫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70
2006年
以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为背景,研究了红壤小流域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和板栗园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依次为板栗园>橘园>花-橘间作>花生地,而土壤微生物量氮则为板栗园>花生地>花-橘间作地>橘园。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呈现出高度的坡位变异,坡麓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坡顶和坡中,且这种分异主要反映在0 ̄5cm土层,其中从坡顶到坡麓0 ̄5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幅依次为板栗园(28%)>花生地(24%)>橘园(13%)>花-橘间作地(7%);而土壤微生物量氮为花生地(29%)>橘园(14%)>板栗园(13%)>花-橘间作地(8%)。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碳呈显著相关,而与土壤全磷、有效磷相关性不明显。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秦江涛张斌
关键词:红壤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量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流失特征研究被引量:37
2005年
研究了次降雨过程中红壤小流域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N,P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降雨后,花生地、花-橘间作、橘园、板栗园和水田5种利用方式表层土壤N,P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花生地N,P含量下降最为明显,水田N,P含量降幅则最小;不同形态养分平均降幅依次为有效氮(5.49%)、有效磷(5.25%)、全氮(1.45%)、全磷(0.59%)。各样地地表径流中水溶态N,P养分含量花生地明显高于其他样地,而泥沙中N,P养分含量则以水田最高;各样地侵蚀泥沙中N,P养分有明显的富集现象,板栗园和橘园N,P养分富集率高于其他样地,水田N,P养分富集率最低。不同形态养分富集率也不同,全氮平均富集率为1.30,有效氮1.18,全磷1.11,有效磷1.38。侵蚀径流中N,P养分与表层土壤相同形态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王晓龙李辉信胡锋秦江涛张斌
关键词:红壤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蚓粪中的植物激素及其对绿豆插条不定根发生的促进作用被引量:96
2002年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证实了环毛蚓 (Pheretima sp.)蚓粪中至少存在两种植物激素 (IAA和 GA3) ,蚓粪中 IAA和GA3的含量分别可达 1 3 .9mg/kg和 49.9mg/kg,为原土的 1 3 .6和 8.2倍。采用包括蚓粪提取液、原土提取液、Haogland营养液、蒸馏水、IAA、GA3等在内的 1 1种供试液进行绿豆插条不定根发生的生物试验 ,结果表明 :在相同条件下 ,蚓粪提取液处理的绿豆插条比其它处理提早 3天出现不定根。统计证明 ,与原土提取液、Haogland营养液、蒸馏水等处理相比 ,蚓粪提取液处理可显著提高绿豆插条不定根的数量、长度和生物量。蚓粪提取液对不定根发生数量的诱导效应与 85~1 70μmol/L的 IAA溶液相当 ,但从不定根根长和根生物量来看 ,蚓粪提取液的效果优于IAA.
胡佩刘德辉胡锋沈其荣
关键词:蚓粪植物激素不定根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蚓粪中的植物激素被引量:22
2001年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定蚓粪中赤霉素 (GA3)和吲哚乙酸(IAA)的方法。蚓粪中植物激素可不经DEAE纤维素柱分离和薄层层析纯化 ,就可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线性范围GA3为 1 9.3~ 0 .0 3μg,IAA为 6.4~ 0 0 1μg。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为 0 99999。GA3和IAA的最低检测量分别为 0 0 2μg和 0 0 0 4
胡佩杨红刘德辉胡锋
关键词:植物激素蚓粪高效液相色谱有机肥料蚯蚓排泄物
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土壤微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138
2003年
不同植被恢复下退化红壤恢复 1 0a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C、N)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 :相比侵蚀裸地 ,植被恢复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不同植被对微生物量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 ,0~5cm土层的季节平均值顺序为 :保护荒草地 >干扰荒草地 >小叶栎 >混交林≥木荷 >马尾松 ;不同植被下微生物量N的差异更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呈高度季节变异 ,植被与季节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 (p<0 0 1 ) ,但季节的影响低于植被 ;植被和季节的影响主要反映在 0~ 5cm土层。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及其它生物活性指标高度相关 (p<0 0 1 ) ,且能很好地区分不同植被间的差异 ,在红壤质量指示方面潜力很大。利用微生物量监测红壤质量恢复 ,建议春季为采样期 ,至少单独分析 0~ 1
刘满强胡锋何园球李辉信
关键词: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量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下水塘底泥养分含量变化被引量:1
2006年
以我国南方丘陵区红壤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下的4个水塘底泥中养分含量作了分层比较研究(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20-25 cm,25-30 cm).结果表明:4个水塘底泥养分含量差异明显,在0-15 cm泥层有机碳、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以邻近村庄的水塘(简称C塘)底泥最高,其次为板栗园坡下的水塘(简称B塘),水稻田坡面下水塘(简称S塘)和花生地坡面下水塘(简称H塘)最低;在15-30 cm泥层,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以B塘最高,而全氮和全磷含量则以C塘最高;有效磷含量除C塘0-15 cm底泥外,其余均为痕量.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其坡面下水塘底泥养分含量影响明显.各水塘底泥养分随泥层加深均呈递减趋势,其中全氮和速效氮减幅以C塘最大,分别为36.0%和38.7%,有机碳和全磷减幅则以B塘最大,为29.4%和31.9%;各塘底泥养分含量的最大降幅主要在浅层底泥,水塘养分积累加速表明近年来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是农村水体底泥养分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秦江涛张斌
关键词:红壤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底泥养分含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