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B0702)
- 作品数:7 被引量:91H指数:6
- 相关作者:初凤友李小虎汤中立赵建如雷吉江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兰州大学长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勘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白银矿山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及其化学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16
- 2008年
- 白银铜多金属矿山矿业活动产生的大量废水排入东大沟,对东大沟周围农田和黄河白银段水体造成了严重危害。采用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和BCR法连续提取过程对东大沟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和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体和沉积物中Cd、Cu、Pb、Zn高度富集。水体中除Pb外,Cd、Cu、Zn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的几倍到几十倍,随着河流流向呈显著降低趋势。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有很大差异,尾矿坝坑底泥和黄河泥沙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主要以弱酸提取态和残渣态为主,而东大沟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Pb以可还原态为主,Zn以残渣态为主,Cd以残渣态为主,其次为可氧化态,Cu以可氧化态为主。沉积物中Cd和Pb地积累指数均大于5,达到极强污染程度,Cu和Zn地积累指数在3~5之间,也不同程度达到强到极强污染。
- 李小虎汤中立初凤友
- 关键词:矿山重金属化学形态地积累指数
- 大型金属矿山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分布特征--以甘肃金昌市和白银市为例被引量:19
- 2008年
- 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及各形态比例是决定其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因素。采用BCR法连续提取过程对大型金属矿山周围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Cd、Cr、Cu、Ni、Pb和Zn化学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不同重金属元素化学形态分布有很大差异,总体而言,Cd以弱酸提取态为主(约占60%),Cr以残渣态为主,占90%以上,Cu以可氧化态为主(约占60%).Ni和Pb以可还原态为主.分别约占50%和60%,Zn以残渣态为主,约占45%。不同区域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各形态质量分数之和依次为厂区外围〉尾矿坝旁〉农田,各形态分布也与总量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金昌市矿山环境介质中重金属以Cu和Ni为主,白银市以Cd、Cu和Pb为主.重金属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态和潜在可利用态质量分数高,平均约占各金属总量的60%~90%,对周围环境具有很大的潜在生态危害性。
- 李小虎汤中立初凤友
- 关键词:金属矿山重金属化学形态生物可利用性
- 金昌市铜镍矿区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特征被引量:14
- 2009年
- 对金昌矿区不同区域土壤5~20cm层中重金属各化学形态及活性态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化学形态迁移率不同,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平均迁移率分别为0.13、0.51、0.30和0.54。重金属总量和活性态(包括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迁移率也表现出很大差异,尾矿区土壤Cr总量迁移率较高为0.65,而其活性态迁移率较低为0.26,Ni与Cr迁移特征完全相反,总量迁移率为0.26,而活性态迁移率为0.67;农田土壤中Pb总量迁移率低而活性态迁移率高,Ni与Zn特征相似,总量迁移率高而活性态迁移率相对较低;大棚地土壤中重金属迁移率均较低,Cu和Ni活性态几乎未发生向下迁移。可见,重金属的迁移与其化学形态分布关系密切,与重金属总量的迁移率相比,活性态迁移率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出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和潜在危害性。
- 李小虎汤中立初凤友
- 关键词:重金属化学形态土壤
- 现代海底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与地质意义被引量:7
- 2008年
- 现代海底热液循环与洋中脊地质过程一直是国际洋中脊计划研究的热点。海底热液系统多数都与海底玄武岩及其水-岩反应直接相关,而一类与深海橄榄岩的产出及其蛇纹石化作用有关的海底热液系统——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以具有高浓度H2和CH4异常而低SiO2浓度为显著特征,主要分布在慢速扩张大西洋中脊和超慢速扩张北冰洋Gakkel洋脊和西南印度洋中脊。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在流体组成、构造背景和硫化物成矿方面与玄武岩热液系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幔来源超镁铁质岩石的普遍出露、喷口流体高的H2和CH4异常以及硫化物中高Co/Ni比值。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的发现丰富了全球洋中脊热液系统的研究内容,对洋中脊地质过程、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李小虎初凤友雷吉江赵建如
- 关键词: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蛇纹石化
- 慢速-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研究进展被引量:21
- 2008年
- 西南印度洋中脊具有慢速—超慢速扩张速率和倾向扩张的特征,是全球洋中脊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研究海底构造环境、热液活动、地幔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重要区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西南印度洋中脊的研究历史、地形划分、扩张速率及其构造特征,归纳了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活动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超慢速扩张洋脊和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的特殊性,并认为超慢速扩张洋脊广泛暴露的地幔岩及其蛇纹石化作用、超镁铁质岩系热液系统以及热液硫化物成矿作用是西南印度洋中脊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 李小虎初凤友雷吉江赵建如
- 关键词:热液活动西南印度洋中脊
- 锂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在热液活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在前人研究资料及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海底热液活动区锂和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应用前景。与海底热液活动相伴的锂元素是海洋锂库的重要来源。海底热液系统中各部分锂及其同位素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热液流体中锂含量为20~1 421μmol/kg,δ7Li值为+2.6‰^+11.6‰;孔隙水中锂含量为9.0~5 720μmol/kg,δ7Li值为+4.5‰^+43.7‰;热液活动区沉积物中锂含量为(4.8~76)×10-6,δ7Li值为-4.31‰^+9.36‰;风化玄武岩中锂含量为(6.97~75.5)×10-6,δ7Li值为+7.5‰^+13.7‰;高温变质玄武岩中锂含量为(0.60~4.61)×10-6,δ7Li值为-2.1‰^+4.8‰。因此,锂及其同位素组成能提供热液系统中有关水-岩反应、水-沉积物反应、物质来源及流体循环的信息,是洋壳岩石蚀变及海底热液循环非常有效的指示剂。热液系统锂及其同位素组成能预测海底水岩比率,是海底热液矿床规模预测的有效参数。
- 雷吉江初凤友李小虎杨克红赵建如金路
- 关键词:锂锂同位素海底热液地球化学
- 典型铜镍矿区周围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及其化学形态分布特征被引量:13
- 2008年
- 重金属污染是金属矿山开采和冶炼所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甘肃省典型矿业城市金昌市周围农田土壤、废渣堆表面风化物及降尘、尾矿坝尾矿砂和尾矿坝旁排污沟沉积物中Cr、Cu、Ni、Pb、Zn含量及其化学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环境中重金属呈现不同程度累积,其中以Cu、Ni最为显著,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尾矿坝排污沟>尾矿坝>废渣堆>农田土壤;尾矿砂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以Ni含量显著高于Cu含量为特征;而农田土壤和风化物及降尘中重金属分布以Cu含量高于Ni含量为特征,前者Cu、Ni主要来源于尾矿,后者与冶炼烟尘排放有很大关系;样品中除Cr、Zn以残渣态为主外,Cu、Ni、Pb化学形态分布有较大差异,Cu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为主,Ni以可还原态为主,其次为弱酸提取态,Pb以可还原态为主,其次为残渣态。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
- 李小虎汤中立初凤友
- 关键词:重金属化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