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2M520526)

作品数:2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高文珺陈浩赵志裕杨宜音冯江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社会
  • 2篇社会认同
  • 1篇云南汉族
  • 1篇知觉
  • 1篇情境
  • 1篇情绪
  • 1篇情绪模型
  • 1篇民族
  • 1篇民族-国家
  • 1篇民族认同
  • 1篇国家认同
  • 1篇汉族
  • 1篇常态

机构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高文珺
  • 1篇冯江平
  • 1篇杨宜音
  • 1篇陈浩
  • 1篇赵志裕

传媒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结构及其影响——以云南汉族和少数民族居民调查为例被引量:7
2013年
本研究从多重社会认同研究视角出发,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群体间知觉的关系。对云南省昆明市和昭通市的643名汉族和364名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又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国家认同要显著强于民族认同,汉族的民族认同要明显低于少数民族。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两维结构得到证实,认同类型主要包括4种:整合型、民族型、国家型和弥散型,汉族调查对象主要表现为整合型和弥散型认同,少数民族表现出全部4种类型的认同模式。居住环境影响少数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所在社区汉族居民较多时,少数民族居民更多地表现出整合型和国家型的民族-国家认同。群际知觉因民族-国家认同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整合型认同调查对象的群际知觉最为积极,弥散型认同的调查对象群际知觉最为消极。调查结果有助于深入把握人们对民族身份和国家身份的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国家双重社会认同对群体关系的影响和意义,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以促进积极的群际知觉。
高文珺赵志裕杨宜音冯江平
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网络集体行动认同情绪模型的理论构想被引量:20
2014年
随着微博等网络新媒体的流行,网络集体行动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传统集体行动研究中的相对剥夺、社会认同和资源动员理论,难以捕捉网络集体行动的非利益关联性、表达情绪化等特征。本研究借鉴社会认同和群际情绪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对网络集体行动特点和相关实证研究的分析,提出了网络集体行动的认同情绪模型的理论构想,区分出情境认同和常态认同,分析了情绪评价组合和效能评价指标,指出认同—评价—情绪—行动路径是网络集体行动发生的基本心理过程。该模型对集体行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及网络集体行动的应对和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文珺陈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