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710B)

作品数:10 被引量:52H指数:6
相关作者:邵义祥吴宝金王勇倪勇赵明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突变
  • 8篇小鼠
  • 7篇基因
  • 3篇诱变
  • 3篇突变基因
  • 2篇遗传性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转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ENU
  • 2篇ENU诱变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生物学特性观...
  • 1篇实验动物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机构

  • 9篇扬州大学
  • 3篇南通大学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篇倪勇
  • 2篇吴宝金
  • 2篇邵义祥
  • 2篇王勇
  • 1篇王峰超
  • 1篇刘春
  • 1篇高翔
  • 1篇钱晨
  • 1篇魏泓
  • 1篇吴军
  • 1篇赵明

传媒

  • 2篇Curren...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Journa...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癌变.畸变....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皮肤组织特异性表达hCTLA4-Ig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建立被引量:4
2005年
为研究皮肤特异性高效表达hCTLA4-Ig分子对移植皮肤存活及受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充分实现hCTLA4-Ig分子在皮肤移植中的免疫调控功能,利用K14(角蛋白14)基因启动子,构建了hCTLA4-Ig分子皮肤组织特异性表达载体,并通过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技术制备了K14/hCTLA4-Ig转基因小鼠并建立了品系。通过RT-PCR和Northernblot分析表明,hCTLA4-Ig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呈皮肤组织特异性高效表达;以GAPDH基因的表达量为内部参照分析表明,hCTLA4-Ig的表达水平在不同世代之间以及转基因个体的不同生命时相点之间保持相对恒定,说明皮肤组织特异性稳定表达hCTLA4-Ig的转基因小鼠品系已被建立。
王勇王峰超魏泓倪勇吴军高翔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角蛋白14
乙烷基亚硝基脲诱变获得两例新的被毛突变小鼠被引量:2
2004年
采用乙烷基亚硝基脲 (Ethylnitrosourea ,ENU)诱变获得人类疾病的小鼠模型。用 1 0 0mg/KgENU腹腔注射 1 8只 8- 1 0周龄的雄性DBA小鼠 (G0 ) ,每周一次共三次 ;将在后代小鼠 (G1 )筛查到的突变个体与同品系配种 ,若异常表型传代则可能为显性突变 ;选择表型正常的G1 雄鼠与C5 7BL/ 6配种得F1 ,将F1 随机互交得到F2 ,依据F2 是否有突变鼠出现确定可能存在的隐性突变。结果表明 ,在 35 2只G1 小鼠中 ,1 4只出现异常表型 ,但均未传代 ;对 30只G1 雄鼠的隐性遗传试验获得 2只稀毛突变小鼠 ,均表现为被毛稀疏。
茅慧华吴宝金薛整风邵义祥陈兵李厚达
关键词:突变小鼠诱变被毛
两种白斑小鼠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6
2006年
以本中心ENU诱变获得的两种白斑突变小鼠W-4Bao与Kitl-1Bao为研究对象[均为C57BL/6J(B6)背景],遗传试验表明它们都为单基因显性遗传,W-4Bao及Kitl-1Bao突变基因纯合子小鼠的表型分别为全白色及“黑头白”;将白斑杂合子小鼠与DBA/2(D2)交配获得具有白斑表型的F1小鼠,F1小鼠再回交D2繁殖[(B6×D2)F1×D2]F2小鼠,利用微卫星标记对F2代小鼠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发现W-4Bao与微卫星D5Mit356、D5Mit308之间的LOD值分别为56.82、51.50,从而把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D5Mit356与D5Mit308之间;Kitl-1Bao与微卫星D10Mit70、D10Mit68之间的LOD值分别为27.37、21.20,从而把该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0号染色体上D10Mit70与D10Mit68之间。经过检索小鼠基因组数据库确认它们的候选基因分别为kit及kitl。
薛整风陈兵茅慧华邵义祥吴宝金李厚达
关键词:小鼠KIT
遗传性角膜基质变性小鼠及其突变基因的定位被引量:25
2006年
以ENU诱导C57BL/6小鼠获得的角膜浑浊突变系小鼠(B6-Cd)为研究对象,遗传试验及病理切片证实为单基因显性遗传的角膜基质变性;采用连锁分析法,用39个微卫星对角膜基质变性小鼠的150只F2代个体[(B6×D2)F1×D2]进行基因组扫描,发现突变基因与D13M it262(距着丝粒42.6 cM)的LOD值为40.54,与D13M it76(距着丝粒47 cM)的LOD值为38.77,突变基因初步定位于13号染色体距着丝粒45.24 cM处.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人类遗传性角膜基质变性的极好模型,为该病发生机制、药物开发及突变基因的克隆提供了新型材料.
邵义祥吴宝金薛整风陈兵茅慧华赵明李厚达
关键词:突变基因小鼠
ENU诱变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4年
ENU诱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功能基因的新手段。由于ENU处理后雄鼠精子基因组发生点突变,使得后代小鼠有可能出现突变表型,经筛选及遗传试验能够得到突变系小鼠。通过对突变小鼠的深入研究、对突变基因定位及位置候选法克隆突变碱基就会得到突变基因的功能信息。诱变试验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对实验规模的控制、小鼠交配程序及管理、突变表型的价值及筛查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ENU诱变能够获得功能基因研究的新材料及人类遗传性疾病的新模型,这种“表型驱动”的研究方式有可能会成为功能基因组研究最有前景的手段和捷径。
吴宝金茅慧华李厚达
关键词:ENU小鼠突变功能基因组
实验动物遗传工程——功能基因组时代的研究平台
2007年
本文就实验动物遗传工程在研究基因功能及其表达调控、阐明疾病发生机理、寻找药物治疗靶点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做了综述.
倪勇王勇
关键词:实验动物转基因动物RNAI
遗传性瞳孔异位小鼠及其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研究乙烷基亚硝基脲(ENU)诱变获得的遗传性瞳孔异位(B6-24#)小鼠的病变特征、遗传模式及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方法用瞳孔异常杂合子与正常C57BL/6(B6)小鼠配种,记录后代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数目,采用卡方检验确定遗传模式。繁殖[(B6×D2)×B6]F2及少量的[(B6×D2)F1×D2]F2突变小鼠,用平均分布于小鼠常染色体上的39个微卫星标记对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扫描,采用计算最大优势值(LODS)法判定突变基因与微卫星是否连锁并根据重组率计算突变基因的位置。结果初步诊断B6-24#为遗传性瞳孔异位,呈单基因显性遗传,外显率为85·71%。基因组扫描发现,微卫星D2Mit17与突变基因最大LODS为3·27,确定连锁。继续选用接近突变基因的D2Mit398、D2Mit259与其进行连锁分析,结果突变基因与D2Mit398、D2Mit259的重组率分别为5·45%±2·16%、0·90%±0·90%。突变基因被定位于距着丝粒约64·5cM处。在此区域附近未发现明显的候选基因。结论研究成功定位了小鼠瞳孔异位基因,有望为人类类似疾病提供一种新的小鼠模型。
陈兵钱晨刘春茅慧华邵义祥薛整风吴宝金李厚达
关键词:基因突变基因定位小鼠
ENU诱变获得3种眼突变小鼠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2
2004年
选择8~10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120只,腹腔注射乙烷基亚硝基脲(ENU)100mg.kg-1,每周1次,连续3周。将处理雄鼠与同品系母鼠交配,在其后代小鼠中筛选出眼部突变个体,并对突变的个体进行遗传试验,以建立人类遗传性眼病小鼠模型。结果表明:在筛查的3500只诱变小鼠中得到85只眼部异常的突变体,其中能遗传眼部异常表型的突变种3例,1例为双角膜浑浊,其后代表型复杂,2/3为虹膜缺损,1/3为角膜浑浊;1例为小睑裂伴角膜变性浑浊;1例为角膜变性浑浊。这3种突变表型都表现为显性遗传,且均为人类先天性眼病常见类型,说明诱变可以获得人类遗传性眼病的小鼠模型。
薛整风茅慧华赵明邵义祥陈兵吴宝金李厚达
关键词:小鼠突变
一种新的突变系短尾小鼠生物学特性观察
目的研究ENU诱变手段获得的1种短尾突变小鼠的生物学特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方法观察比较短尾突变小鼠与正常B6小鼠的形态、行为、繁殖学指标、生长发育参数、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免疫学功能的异同。结果短尾突变小鼠后...
邵义祥陈兵王生存刘春李厚达
关键词:突变系生物学特性
文献传递
ENU诱导获得一种短尾小鼠及其突变基因的初步定位被引量:10
2005年
用一种化学诱变剂ENU(乙酰基亚硝基脲 )腹腔注射 3 0只 8~ 1 0周龄C5 7BL 6J(简称B6)雄鼠 (G0代 ) ,6周后与同品系正常母鼠配种繁殖后代 (G1代 )小鼠 3 5 1只。对其后代进行筛选获得一种可遗传的显性短尾突变小鼠。为了定位该突变基因 ,运用平均分布于B6和DBA 2 (简称D2 )小鼠常染色体而在这两者间又有差异的 3 9个微卫星对突变小鼠的 (D2×B6)F1代短尾突变小鼠回交D2得到的有短尾表型的[(B6×D2 )F1×D2 ]F2 代小鼠进行基因组扫描。反向运用经典的位置候选基因法 ,将短尾突变基因定位于 1 7号染色体 ,与D1 7Mit3 3的LOD值为 9 0 8。选用该染色体上与短尾表型相关基因Brachyury (T)最近的微卫星D1 7Mit1 43引物扩增 ,在 1 0 9只F2 代短尾小鼠中未发生一例交换 ,表明Brachyury基因是本例短尾突变强有力的候选基因。
邵义祥陈兵张成香陈春波薛整风李厚达
关键词:突变基因17号染色体C57BL/6回交配种繁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