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1-003-001)
- 作品数:18 被引量:170H指数:7
- 相关作者:李超锋孙燕赵清霞刘春礼刘旭辉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替诺福韦对肾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TDF)对中国艾滋病(AIDS)患者的肾功能影响及相关因素,以进一步指导TDF的临床用药,优化AIDS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方法根据是否服用TDF抗病毒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记录其肾功能、尿常规相关指标并比较分析。结果暴露组患者肾功能指标中尿素氮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肌酐、尿酸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TDF导致患者肾脏功能的损伤,增加了尿素氮异常的发生率。临床用药中应避免引起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发生肾功能损伤后需及时治疗。
- 李虹李超锋刘春礼蔡艳刘旭辉陈媛媛
- 关键词:替诺福韦抗病毒药物肾功能损伤
- 中国HIV感染者服用洛匹那韦药代动力学特点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观察中国HIV-1感染患者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复合制剂(商品名:克立芝(R))达稳态后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招募接受包含LPV/r复合制剂抗病毒治疗方案并长期随访的16例患者进入本研究,于服药前及服药后0.5、1.0、1.5、2.0、2.5、3.0、4.0、6.0、8.0、10.0、12.0h采集静脉血,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人血浆中洛匹那韦浓度,应用WinNonlin软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非房室模型分析显示,洛匹那韦血浆内达峰时间(Tmax)为(3.88±0.23)h,峰浓度(Cmax)为(10.36±3.42) mg/L,谷浓度(Cmin)为(2.18±0.34)mg/L,24 h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h)为(116.22±15.68)mg·h·L^-1,血浆内药物半衰期(T1/2)为(4.30±0.13)h,清除率(CL/F)为(3.44±1.34)L/h.结论 稳态时血浆洛匹那韦Cmin低于国外研究报道,Cmax、AUC0-24h、T1/2 、CL/F与国外研究报道类似.规律服药时,洛匹那韦Cmin略高于最低有效浓度,临床应予以加强患者规律服药的依从性教育.
- 张笑影刘正印杜小丽付强李太生
- 关键词:HIV药代动力学洛匹那韦
- 红河州HAART的HIV/AIDS病人的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了解红河州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体内HIV基因耐药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5-2011年入组的、抗病毒治疗超过1年的在治病人3371例,于2010-2012年间检测血浆HIV病毒载量,对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扩增测序,使用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对比得到基因耐药结果。结果治疗1年以上的3371例病人做过血浆HIV病毒载量检测,HIV毒株总耐药率为4.5%(152/3371),对核苷类反转酶抑制剂(NRTIs)的耐药率为3.1%(105/3371)、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的耐药率为3.7%(121/3291)、对蛋白酶抑制剂(PIs)的耐药率2.5%(2/80),对NRTIs、NNRTIs的耐药程度明显高于PIs类(χ2=94.791,P<0.05)。最为常见的耐药基因位点有M184V、D67N、T215Y、K219R、K70R、K103N、Y181C、G190A、K101P。经静脉吸毒感染者,HIV的耐药发生率高于性接触途径感染者(χ2=10.898,P<0.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近期吸毒、无固定性伴、不规范服药与耐药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云南省红河州进行HAART治疗的HIV/AIDS病人中,HIV毒株耐药率处于较低水平,对PIs耐药率极低,PIs仍可作为非核苷类药物耐药后的替代药品。应加强吸毒、无配偶或无固定性伴病人的随访,提高服药依从性,及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有利于降低耐药的发生。
- 吴欣华杨兰辉霍松祝文君吕浩董艳玲陈梅李楠微
- 关键词: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耐药性影响因素
- 个案管理在高水平CD4+T淋巴细胞的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在高水平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男男性行为(MSM)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2017年10月新确诊HIV感染者且CD4+T细胞≥500/μL的MSM人群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个案管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感染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率(96.45%)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从确诊到开始治疗的时间(10 d)短于对照组(18 d),>95%的用药依从率(96.83%)高于对照组(85.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能提高高基线CD4+T细胞水平MSM人群中HIV感染者的早期抗病毒治疗率,缩短确诊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并提高用药依从性。
- 陆春燕蒋莉黄金萍梁江明梁富雄曾小良鲁鸿燕石素洁
-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个案管理CD4+T淋巴细胞用药依从性抗病毒治疗
- 老年艾滋病患者一线治疗失败后更换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病毒学和免疫学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 评价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对一线治疗失败老年艾滋病患者病毒学和免疫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诊治的老年艾滋病患者中,一线治疗1年以上,HIV RNA〉1 000拷贝/mL时更换含有LPV/r合剂的二线方案治疗60个月期间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数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更换LPV/r治疗60个月时发生病毒学失败和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5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09例,女147例,经血途径感染HIV者达89.5%,患者更换含LPV/r二线方案时的中位年龄为61岁。256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进行耐药检测,其中10例患者耐药。未发现对蛋白酶抑制剂(PI)类药物耐药。更换含LPV/r二线方案12、24、36、48和60个月的病毒抑制率(HIV RNA≤400拷贝/mL)分别为69.5%、78.4%、79.0%、79.7%、83.2%。更换含LPV/r二线方案治疗12个月时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13±135)/μL,治疗24个月时为(377±151)/μL,治疗36个月时为(396±155)/μL,治疗48个月时为(389±163)/μL,治疗60个月时为(412±147)/μL,较治疗前的(243±146)/μL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092、18.598、12.843、8.516和12.980,均P〈0.05)。更换含LPV/r二线方案治疗60个月时,患者发生病毒学失败43例、免疫学失败4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依从性差(OR=48.5,95% CI为15.9~98.4,P〈0.01)和ART药物不良反应(OR=4.5,95% CI为2.6~11.3,P〈0.01)是病毒学失败的影响因素。依从性差(OR=15.1,95% CI为6.89~33.3,P〈0.01)、更换二线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μL(OR=10.5,95% CI为5.1~21.7,P〈0.01) 、合并用药(OR=3.6,95% CI为1.6~4.1,P〈0.01)均是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老年患者要�
- 杨萱邓昕王丽李超锋张雪孙燕赵清霞
- 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IDS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个体化管理对提高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后服药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72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AIDS患者按其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6例实施个体化管理,主要通过电话、微信或短信、面谈及QQ聊天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16次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宣教、遵医行为的技巧、心理干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服药指导。持续随访12个月后,根据抗病毒治疗随访及用药登记表和自制表格对患者进行依从性效果评估。结果实验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就医失落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个体化管理可明显提高AIDS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就医失落,从而保证抗病毒治疗的顺利进行。
- 徐六妹李莎茜吴宝红李桂英陈素青王辉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依从
- 河南省2003-2015年抗病毒治疗后死亡的HIV/AIDS病例生存时间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 了解抗病毒治疗(ART)后死亡的HIV/AIDS病例(死亡病例)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利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ART后死亡病例相关信息,采用SPSS 23.0软件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方法,分析死亡病例的生存时间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经ART后共6267例HIV/AIDS死亡,生存时间M=23.85(QR:6.87-50.46)个月.ART〈6个月、7-12个月和13-24个月死亡病例分别为1441例(23.00%)、652例(10.40%)和1052例(16.79%),〉24个月死亡病例数减少;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相关死亡5085例(81.1%),非艾滋病相关死亡799例(12.7%),意外死亡179例(2.9%),自杀死亡109例(1.7%),2003-2015年历年死因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4.27,P〈0.01).ART后12、36、60和120个月时,病例的生存率分别是66.59%、36.62%、19.24%和0.64%.相比于单采血浆感染途径,性途径感染的病例HR值(95%CI)为1.602(1.483-1.732),相比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μl,CD4〈50个/μl的病例HR值(95%CI)为2.320(2.119-2.539),相比于更换二线ART方案,未更换者HR值(95%CI)为3.312(3.083-3.558).结论 病例的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ART前6个月,随着ART时间的延长,生存率提高,死亡病例数减少.而性途径感染、基线CD4水平低、未更换二线ART方案可能是HIV/AID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
- 陈昭云赵清霞李超锋刘春礼杨萱张雪孙燕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病例
- 深圳市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死亡原因分析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了解深圳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的临床发病特点,分析导致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203份艾滋病死亡病例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 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共确诊HIV/AIDS病人7980例,累计死亡203例,病死率为2.54%。其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累计2757例,死亡50例,病死率为1.81%;未进行抗病毒治疗5223例,死亡153例,病死率为2.93%,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2,P<0.05)。死亡病例以汉族、初中以下文化、本市以外户籍、性传播、已婚的中青年男性为主。203例死亡病例中,死于AIDS相关疾病者153例(75.37%),其中未抗病毒治疗116例,抗病毒治疗37例。未抗病毒治疗组中,以肺部感染为主,其次是颅内感染和败血症;抗病毒治疗组中,也以肺部感染为主,其次是颅内感染和HIV相关肿瘤,两组的死亡原因均是以机会性感染为主的AIDS相关疾病。死于非AIDS相关疾病者50例(24.63%);其中未行抗病毒治疗37例,抗病毒治疗13例。未抗病毒治疗组中,以肝衰竭为主,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和肿瘤;抗病毒治疗组中,以肝衰竭为主,其次为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两组的死亡原因均是以肝衰竭为主的非AIDS相关疾病。发病住院时被确诊为HIV感染的有146例(71.92%);首次发病症状和体征多以发热、咳嗽、气促及胸痛为主;确诊时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有160例(78.82%),确诊到死亡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有117例(57.64%)。结论 AIDS相关机会性感染依然是导致AIDS病例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肝衰竭和肿瘤,而晚发现、晚治疗或未行抗病毒治疗、经济条件差等,是导致AIDS机会性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 徐六妹李莎茜彭巧丽吴宝红李桂英陈素青翁丹英王辉
- 关键词:艾滋病死亡病例
- 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AIDS并发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于我院住院的22例艾滋病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AIDS合并结脑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纳差(99.91%)、头痛(86.36%)、发热(81.82%)、乏力(77.27%)、颈强直(77.27%),主要合结核为肺结核(63.64%)、淋巴结核(31.82%),患者中CD4T细胞亚群小于200者占90.91%。结论 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病死率较高,表现复杂多样,其中CD4<200者较为常见,早期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指标均不典型,病原学检出率低,应提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认识,增加结核病的检测手段,综合各种信息,提高诊断率,对疑似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尽早给与诊断性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 陈媛媛关琦李虹李超锋刘春礼刘旭辉孙燕赵清霞何云
- 关键词:艾滋病结核性脑膜炎机会性感染
- AIDS病人接受ART过程中失访的原因及对策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ART)中出现失访的原因,探讨降低失访率的对策。方法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治疗数据管理系统自动生成的失访病人进行电话访谈,用自制表格记录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在121例失访病人中,无效联系29例(24.0%),有效联系92例(76.0%)。有效联系者中,前3位失访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49例(53.3%),工作原因22例(23.9%),抗拒服药12例(13.0%)。治疗3个月内的失访人数占失访总人数的71.1%(86/121),其中因药物不良反应在3个月内失访40人(81.6%),3个月后失访9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不良反应是AIDS病人在抗病毒治疗3个月内出现失访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工作原因和抗拒服药。应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的告知机制,加强依从性教育,完善家庭与社会支持,优化用药方案,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失访率。
- 徐六妹吴宝红陈素青李桂英李莎茜王辉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失访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