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3744)

作品数:15 被引量:40H指数:5
相关作者:刘轲刘敬霞李建生郭晓燕赵跃武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缺血
  • 13篇脑缺血
  • 9篇干细胞
  • 7篇血管
  • 7篇骨髓
  • 6篇细胞
  • 6篇脉通
  • 6篇脑脉通
  • 5篇细胞移植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干细胞移植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血管生成
  • 4篇缺血大鼠
  • 4篇微血管
  • 4篇脑缺血大鼠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机构

  • 15篇河南中医学院...
  • 13篇河南中医药大...
  • 12篇宁夏医科大学
  • 5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河南中医学院
  • 1篇河南中医学院...
  • 1篇郑州颐和医院

作者

  • 14篇刘轲
  • 12篇刘敬霞
  • 9篇李建生
  • 4篇孙捷
  • 4篇苏静
  • 4篇赵跃武
  • 4篇郭晓燕
  • 3篇刘昱言
  • 3篇李宁
  • 2篇张振强
  • 2篇张新峰
  • 2篇冯静静
  • 2篇王丁超
  • 2篇田玉收
  • 2篇任伟宏
  • 2篇鲁红伟
  • 2篇赵敏
  • 1篇陶录岭
  • 1篇孟淑辉
  • 1篇武利娟

传媒

  • 5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国际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BMSCs移植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结构变化及突触重建标志性蛋白的变化特点及脑脉通对其的影响,探讨脑脉通联合BMSCs移植促进脑缺血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途径。方法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扩增BM-SCs;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颈内动脉移植BMSCs;脑脉通灌胃给药;BMSCs移植后7d、14d、28d综合测评神经功能,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丝蛋白(NF-200)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及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Syn)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假手术组降低;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28d组神经评分较模型组增高;联合7d和28d组评分较移植组增高。模型各组NF-200和GAP-43及Sy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减弱;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移植28d组、联合14d和28d组大鼠NF-200、GAP-43、Syn表达均明显增强;与移植组比较,联合14d和28d组的NF-200和GAP-43表达均增强,28d组Syn表达增强显著。结论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结构损伤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加重趋势,并使突触重塑功能减弱;BMSCs移植脑早期对神经功能修复作用不明显,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后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提前并增强,其作用途径可能与增强突触重建相关生长蛋白GAP-43水平,进而促进神经元突触重建相关。
刘敬霞刘轲李建生赵跃武郭晓燕孙捷苏静李宁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突触重建
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从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及Bax/Bcl-2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MCAO)动物模型。动员组和联合组大鼠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2d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术后2、3、7、14d取材,测定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测定脑组织Bax、Bcl-2表达,计算Bax/Bcl-2比值。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增加,分别于3d和7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尤其联合组脑组织CD34+增强明显。缺血后7d大鼠脑组织损伤明显,动员组14d和各联合组的损伤减轻。各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多、Bax表达增加、2d和3d的Bax/Bcl-2增高。各联合组神经细胞凋亡减轻、Bax表达减弱,7d及14d的Bcl-2表达增强,各时间点的Bax/Bcl-2降低。联合组较动员组2d和3d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的Bax表达减轻和Bax/Bcl-2降低,7d及14d的Bcl-2表达增强。结论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及向脑组织归巢,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差异,脑脉通可使动员后的骨髓干细胞增多;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与Bax表达上调相关,脑脉通可使BMSCs动员抑凋亡的作用增强并延长,其作用可能与早期(2d、3d)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后期(7d、14d)上调Bcl-2表达有关。
李建生刘敬霞田玉收任伟宏王丁超张新峰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骨髓干细胞细胞凋亡
SYN-38和PSD-95表达在脑缺血损伤中的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突触素-38(SYN-38)和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是突触重建的标志性蛋白,能较好地反映神经元和轴突的代偿再生情况,在脑缺血损伤后的突触重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SYN-38和PSD-95的概述、SYN-38和PSD-95的表达与突触可塑性及突触可塑性在脑缺血损伤后神经细胞修复中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鲁红伟刘轲
关键词:脑缺血损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缺血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布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 研究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对骨髓干细胞(BMSCs)在脑缺血大鼠血液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及抗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0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48只)、rG-CSF组(48只),后两组再分为术后2、3、7、14 d亚组,每个亚组12只.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rG-CSF组于术前3 d和术后2 d皮下注射rG-CSF 10μ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术后各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CD34+细胞计数;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CD34+细胞表达.结果 ①制模后2 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即显著降低,随后逐渐升高;rG-CSF组术后7 d和14 d神经功能评分(分)较模型组显著增高(7 d:11.86±0.69比10.53±0.76,14 d:13.38±0.52比12.38±0.52,均P〈0.01).②制模后2 dSb周血WBC和CD34+细胞计数即显著增加,3 d达峰值,7 d和14 d降低;除14 d CD34+细胞计数外,rG-CSF组其余时间点WBC和CD34+细胞计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WBC(×109/L)2 d:11.75±1.76比8.07±1.27,3 d:13.07±1.70比10.88±1.78,7 d:8.63±1.36比5.58±1.57,14 d:6.98±0.98比4.87±0.92;CD34+细胞计数(个/μl)2 d:8.83±2.14比3.17±0.75,3 d:13.50±1.87比5.00±1.55,7 d:5.33±1.21比2.33±1.21,P〈0.05或P〈0.013.③制模后2 d大鼠脑组织CD34+细胞表达即明显增强,7 d达峰值,14 d降低;rG-CSF组各时间点CD34+表达[吸光度(A)值]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2 d:43.21±4.41比22.04±2.95,3 d:45.79±1.76比25.69±2.44,7 d:52.09±2.86比33.04±2.62,14 d:29.73±1.99比16.91±2.95,均P〈0.01).④rG-CSF组脑组织病理损伤较模型组减轻,以14 d改善明显.结论 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及向脑组织归巢,其在外周血和脑组织的变化呈先增多再减少的特点,分别于缺血后3 d和7 d达峰值;rG-CSF可使�
李建生刘敬霞刘轲王丁超任伟宏张新峰田玉收
关键词:脑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干细胞CD34+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巢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测定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内巢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对含量水平变化,研究脑脉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其联合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青年SD大鼠,清洁级,190只,雌雄各半;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次随机分组:第1次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包括模型组、BMSCs移植组(简称移植组)、脑脉通组、BMSCs移植联合脑脉通组(简称联合组),假手术组为10只大鼠,其余各组45只;第2次对手术组按取材时间点各分为7 d、14 d、28 d组,每组各15只。参照改良的Longa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术前4天脑脉通和联合组给予脑脉通[40.5 mg/(100 g·d),40.5 mg/mL]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以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灌胃,1次/d;术后3 h缓慢拔出线栓进行缺血后再灌注;再灌注后24 h移植组和联合组由颈内动脉给予BMSCs悬液,模型组、脑脉通组颈内动脉给予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只大鼠分别于术后48 h以及术后7 d、14 d、28 d评测神经功能,术后7 d、14 d、28 d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从蛋白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巢蛋白的表达以及相对含量的变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及统计学分析进行结果分析。结果正常大鼠脑组织中可见巢蛋白的少量表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巢蛋白的表达呈现先高后低再低的特点;与模型组比较,移植、脑脉通、联合组大鼠巢蛋白的表达增加显著(P<0.05,P<0.01,P<0.01);与脑脉通组比较,移植7d组巢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与移植组比较,脑脉通14 d组、28 d组大鼠巢蛋白阳性表达显著性增加(P<0.05);与联合组比较,其各时间点巢蛋白表达均较移植组、脑脉通组增加显著(P<0.01);同组不同时间点比较,移植7组巢蛋白表达较其14 d组、28 d组增加显著(P<0.01);脑脉通7 d组、14 d组巢蛋白表达
冯静静刘昱言刘轲孟淑辉刘敬霞
关键词:巢蛋白干细胞移植脑脉通
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标志巢蛋白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意义
2012年
本文通过对巢蛋白的结构、功能、表达及在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表达规律等方面深入研究,发现其可作为神经前体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用于示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为细胞替代疗法治疗缺血性脑损伤提供鉴定方法。
冯静静刘轲刘敬霞李建生
关键词:巢蛋白神经前体细胞标记物
脑脉通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保护脑缺血微血管完整性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 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 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 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刘轲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李宁苏静郭晓燕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
SDF-1α/CXCR4轴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SDF-1α/CXCR4轴的生物学功能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调控作用,与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从SDF-1α/CXCR4轴的结构、分布、功能、表达、转导途径、相关趋化细胞及调节因子等方面,就近几年有关SDF-1α/CXCR4轴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陶录岭刘轲
关键词:CXCR4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生成
CD133、α-SMA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脑缺血后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CD133是血管内皮祖细胞的重要标志蛋白,在肿瘤、心肌缺血、颅脑损伤及脑缺血后均有表达。α—SMA是区分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的特征性标记物,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肿瘤等细胞中。近年研究发现,两者表达与脑缺血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拟就从CD133及α—SMA的结构、表达部位、分布特性及其与脑缺血后血管生成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魏彦珍刘轲
关键词:CD133脑缺血血管生成
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大鼠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电镜下观察BMSCs移植后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脑组织中CD31+表达;免疫组化双标法观察Brdu/FⅧ双标细胞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49.23±6.17),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1+表达显著减弱(25.14±5.47,15.25±4.50,18.91±3.25)(P<0.01);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14,28 d的CD31+表达增强(30.36±5.74,41.12±6.71)(P<0.01);与移植组比较,各联合组CD31+表达显著增强,以28 d尤为显著(56.42±7.16)(P<0.01)。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脑内有Brdu标记细胞存活;联合组14,28 d脑内Brdu标记细胞较移植组显著增多(P<0.05,P<0.01)。各移植组与联合组大鼠脑内可见Brdu/Ⅷ双标细胞存活;各联合组大鼠Brdu/Ⅷ双标细胞均较移植组增多(P<0.05,P<0.01)。结论:BMSCs存活的数量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脑脉通可使移植脑内的BMSCs成活增多。BMSCs在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比率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强再减弱的变化趋势;脑脉通可使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和成血管样作用增强。
刘轲李建生刘敬霞苏静赵跃武李宁郭晓燕孙捷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