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78500)

作品数:24 被引量:297H指数:10
相关作者:王汝建陈荣华肖文申陈建芳向霏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古海洋
  • 7篇第四纪
  • 7篇表层生产力
  • 6篇白令海
  • 5篇晚第四纪
  • 5篇古海洋学
  • 5篇海洋学
  • 5篇表层沉积物
  • 5篇沉积物
  • 4篇气候
  • 4篇放射虫
  • 3篇大洋
  • 3篇地层学
  • 3篇同位素
  • 3篇古海洋学意义
  • 3篇古气候
  • 2篇地层
  • 2篇氧同位素
  • 2篇植物
  • 2篇气候记录

机构

  • 19篇同济大学
  • 10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5篇王汝建
  • 8篇陈荣华
  • 6篇肖文申
  • 5篇陈建芳
  • 3篇成鑫荣
  • 3篇向霏
  • 3篇翦知湣
  • 2篇李霞
  • 2篇叶瑛
  • 2篇高爱国
  • 2篇李秀珠
  • 2篇刘传联
  • 2篇程振波
  • 2篇韩贻兵
  • 2篇李亮
  • 2篇周怀阳
  • 2篇李建
  • 2篇李建如
  • 2篇汪品先
  • 1篇戴德求

传媒

  • 5篇海洋地质与第...
  • 4篇地球科学(中...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极地研究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极格罗夫山100块陨石的矿物-岩石学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本文主要报道了南极格罗夫山新回收的100块陨石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并根据矿物-岩石学特征,划分了它们的化学-岩石类型:6块属于非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H3和L3群各3块);92块属于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包括:H群24块(13块H4,10块H5,1块H6),L群64块(2块L4,44块L5,18块L6),LL群4块(3块LL4,1块LL5);另外两块属于石-铁陨石。6块非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保存了原始的岩石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包括:清晰的球粒结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具有明显的成分环带以及极不均一的化学组成等。92块平衡型普通球粒陨石中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显示出均一的化学组成,表明它们达到了一定的热力学平衡。这些普通球粒陨石受到的风化作用以W1和W2为主,所占比例高于90%,表明南极陨石受到的风化作用不强烈。有约40%的陨石样品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作用,并产生冲击脉或者冲击囊,它们是研究高压冲击矿物和冲击作用的理想样品。
戴德求王道德王桂琴
关键词:陨石风化程度冲击变质
热带东太平洋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及古气候记录被引量:1
2006年
热带东太平洋8001柱状样晚第四纪以来放射虫标志种Buccinosphareainvaginata和Collosphaeratuberosa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初现面(FAD)出现于柱深22cm和45cm处,年龄分别为0.21Ma和0.42Ma.它们的初现面年龄与SPECMAP氧同位素记录结合为该柱建立了地层框架.该柱放射虫丰度、生源蛋白石和有机碳含量、粒度的分析显示,大约在氧同位素11、9~8.4、5~3和1期,高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高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以及大约氧同位素5期以来增加的有机碳含量,表明此期间贸易风增强,搬运的陆源颗粒增大,北赤道洋流加强,导致上升流增强,表层水生产力提高,同时,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加强.大约在氧同位素10、8.3~6和2期,低的放射虫总丰度、第四纪常见种丰度和始新世-渐新世种丰度大致对应于减小的中值粒径和平均粒径,反映此期间贸易风减弱,搬运的陆源颗粒减小,北赤道洋流减弱,导致上升流消失,表层水生产力降低,同时,南极底层流的活动也减弱.
肖文申王汝建叶瑛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晚第四纪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P/T界线附近粘土矿物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二叠系—三叠系 (P/T)界线附近地层中的粘土矿物分析,显示粘土矿物的组合及含量的变化同粘土矿物的结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同地层组段的变化相一致,粘土矿物组合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物源及地理条件的变化;同时,伊利石的结晶度也不具有地层梯度的特征。但是,无论是粘土矿物组合还是伊利石结晶度,在P/T界线附近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明本区当时海洋酸碱度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这可能导致了二叠纪末期海洋生物的大规模灭绝。
于开平韩广民杨风丽Mansy J L许长海周祖翼成鑫荣刘志飞傅强
关键词:煤山剖面伊利石结晶度灭绝二叠纪末期
白令海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其海洋学意义被引量:10
2005年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下方采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放射虫组合的研究显示,这一放射虫组合的优势种为Stylochlamydiumvenustum,Spongotrochusglacialis和Antarctissa?sp.,三者的总和超过放射虫总数的50%。放射虫含量的深度分布表明,大部分属种在100—500m的深度明显增加,显然是对陆坡至陆架边缘上部水体中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的响应。并由此推断,Stylochlamydiumvenustum,Spongotrochusglacialis,Ceratospyrisborealis和Actinommaboreale等属种主要生活于500m以上水域,并与高生产力的“白令海绿带”相关,可以作为表层生产力的替代物。而Siphocampearachnea,Cycladophoradavisiana,Stylatractuspyriformis和Pseudodictyophimusgracilipes等主要生活于500m以下冷的中层水至深层水中,可以作为中层水和深层水的替代物。白令海陆坡上部至陆架边缘高的有机碳、蛋白石含量和硅质微体化石丰度指示了高的表层生产力,是“白令海绿带”的替代物,为研究“白令海绿带”的变化及其地质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
王汝建陈荣华肖文申
关键词:白令海表层沉积物放射虫表层生产力第四纪
南海北部一百万年以来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来自ODP1144站的蛋白石记录被引量:25
2004年
通过南海北部ODP 1144站蛋白石含量测定及其堆积速率的计算,并结合氧同位素记录等相关资料,获得南海北部1050ka以来高分辨率的表层古生产力变化与冰期旋回和东亚季风的关系。约900ka以来,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较900ka以前明显增加,反映了“中更新世革命”事件之后,全球气候变冷,并导致表层生产力的提高。由于第四纪冰期旋回中的冬、夏季风的加强,加上1144站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该站在冰期时表层生产力增加,间冰期时表层生产力降低。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记录与蛋白石含量及其堆积速率的时间序列频谱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均出现了相对应的偏心率周期、斜率周期和岁差周期,说明该站表层生产力的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的驱动。
李建王汝建
关键词:氧同位素表层生产力
白令海北部陆坡100ka来的古海洋学记录及海冰的扩张历史被引量:10
2005年
白令海北部陆坡B2-9柱状样中生源组分的研究显示,自MIS 5.3期以来表层生产力指标的粗组分和蛋白石含量呈阶梯状增加,反映表层生产力阶段式的增长.全新世表层生产力达到最高,并且MIS 3.2~2期高,比MIS 5.3~3.3期最低.高有机碳含量对应于高C/N比值,显示有机碳混合来源,不能作为表层生产力的指标.MIS 5.1,3.3~3.2期和全新世高的有机碳含量和C/N比值反映间冰期陆源有机物质输入量的增加.MIS 5.3期至中全新世,不断增加的陆源砂级和粉砂级颗粒组分说明随着气候的逐渐变冷,陆架海冰在不断扩张.伐冰碎屑和碳屑颗粒冰期、间冰段和末次冰消期升高,而间冰期降低,反映冰期白令海陆架海冰扩张和间冰期海冰消融的过程.冰期海冰扩张与北美大陆气候的相互关联,揭示了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自令海海冰扩张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汝建李霞肖文申陈荣华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晚第四纪白令海
极地海洋钻探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3年
南极和北极海域的深海钻探(DSDP)和大洋钻探(ODP)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为人类研究过去全球变化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们揭示了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区新近纪的古海洋学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发现了早更新世"41ka世界"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以及冰期表层水温与深层水的耦合颤动,说明冰期旋回中冰消期气候的不稳定性。检验了新近纪环南极洋流的形成历史,并揭示了南极新生代的气候变冷和冰盖的演变历史,以及证实了南大洋温度变化领先于全球冰量的变化。2004年北极罗蒙诺索夫脊的综合大洋钻探(IODP)将宣告科学探索新时代的到来,其研究将重建北冰洋新生代环境变化和气候的演变历史,展示北冰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王汝建
关键词:大洋钻探古海洋学
聚球藻(Synechococcus)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4年
蓝细菌聚球藻 (Synechococcus)是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组分 ,是全球碳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和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 ,在海洋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碳循环及食物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由于聚球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是少数几个可培养代表性海洋微型生物之一 ,自从它被发现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目前 ,在聚球藻的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在综述聚球藻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的研究现状 ,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
马英焦念志
关键词:聚球藻分子生态学RRNA浮游植物群落流式细胞技术
北极陆架沉积碳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被引量:40
2004年
陆架边缘海有机碳的堆积速率比大洋高一个数量级 ,全球大约有 80 %以上的沉积有机碳埋藏于陆架地区。北极陆架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架 ,占全球陆架面积的 1 / 4 ,然而由于相关的工作较少 ,目前对北极沉积有机碳埋藏情况及其对全球的贡献还知之甚少。北极地区沉积有机碳埋藏主要取决于生物泵 ,而生物泵过程一个主要的限制因子是海冰的覆盖。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 ,北极海冰覆盖面积正在快速减小。本文从北极沉积有机碳的来源、河流携带的沉积物输入、海冰覆盖率、营养盐来源等方面初步讨论了陆源输入和生物泵过程对沉积碳来源和埋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合两次北极考察的初步结果指出 ,全球变暖很可能使北极陆架边缘海成为沉积有机碳的高效汇区。
陈建芳张海生金海燕金明明刘子琳
关键词:陆架边缘海海冰大洋全球碳循环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被引量:78
2005年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 8Ma与约 3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
汪品先
关键词:新生代边缘海气候演变海陆相互作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