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673091)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孙世刚甄春花陈声培曾冬梅周志有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湖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自然科学总论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红外
  • 4篇原位红外
  • 4篇光谱
  • 3篇电极
  • 3篇原位红外反射...
  • 2篇电催化
  • 2篇电化学
  • 2篇介质
  • 2篇CO
  • 2篇催化
  • 1篇电催化还原
  • 1篇电化学过程
  • 1篇电化学还原
  • 1篇电化学石英晶...
  • 1篇电氧化
  • 1篇性能研究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乙醇
  • 1篇乙醇酸
  • 1篇乙醛

机构

  • 8篇厦门大学
  • 1篇湖南大学

作者

  • 8篇孙世刚
  • 4篇甄春花
  • 4篇陈声培
  • 3篇周志有
  • 2篇曾冬梅
  • 1篇邱瑾
  • 1篇郑庆炜
  • 1篇吴启辉
  • 1篇孔德文
  • 1篇周宥辰
  • 1篇范纯洁
  • 1篇陈青松
  • 1篇楼乔奇
  • 1篇陈燕鑫
  • 1篇樊友军
  • 1篇李永军
  • 1篇田利
  • 1篇黄桃
  • 1篇朱天玮

传媒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精细化工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udies of surface processes of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on Pt(210), Pt(310) and Pt(510)被引量:1
2007年
Surface processes of CO_(2)reduction on Pt(210),Pt(310),and Pt(510)electrodes were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Different surface structures of these platinum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 were obtained by various treatment condition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s towards CO_(2)reduction is decreased in an order of Pt(210)>Pt(310)>Pt(510),i.e.,with the decrease of(110)step density on well-defined surfaces.When the surfaces were reconstructed due to oxygen adsorption,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all the three electrodes has been enhanced to a cer-tain extent.Although the activity order remains unchanged,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has been en-hanced more significantly as the density of(110)step sites is more intensive on the Pt single crystal surface.It has revealed that the more open the surface structure is,the more active the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will be,and the easier for the electrode to be transformed into a surface structure that exhib-its higher activity under external inductions.However,the relatively ordered surfaces of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are comparatively stable under the same external inductions.The present study has gained knowledg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_(2)and Pt single crystal electrode surfaces at a micro-scopic level,and thrown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the surface processes of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
FAN ChunJieFAN YouJunZHEN ChunHuaZHENG QingWeiSUN ShiGang
Electrocatalysis on metal nanocrystals of open surface structure
<正>The property of an electrocatalyst depends strongly on its surface structure.The investigation using metal ...
Shi-Gang Su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Chemistry of Solid Surfaces
关键词:ELECTROCATALYSIS
文献传递
中性介质中L-丝氨酸在Pt电极上解离吸附和氧化的原位FTIR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研究了中性介质中L-丝氨酸在Pt电极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中性溶液中,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的丝氨酸可以在很低的电位下(-0.6 V,vs.SCE)在Pt电极表面发生解离吸附,生成强吸物种一氧化碳(COL)、(COB)和氰负离子(CN-).研究结果还表明,当电位低于0.7 V(vs.SCE)时,CN-能稳定存在于电极表面,抑制丝氨酸的进一步反应.在更高电位时则主要为丝氨酸分子的氧化过程.
孔德文朱天玮曾冬梅甄春花陈声培孙世刚
关键词:L-丝氨酸中性介质PT电极解离吸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层层组装法制备核壳SiO2/Pt粒子及其CO电氧化和原位电化学FTIR光谱
2010年
采用层层组装法合成了核壳SiO2/Pt粒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原位电化学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研究了SiO2/Pt粒子对CO分子的氧化和吸附行为.透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包覆SiO2的Pt壳是由团聚的Pt纳米微粒构成,其平均厚度大约为26nm.CO在SiO2/Pt粒子修饰的玻碳(GC)电极上的主氧化峰为0.49V(vsSCE),表现出比本体Pt金属好的催化性能.电化学FTIR光谱研究发现:线性CO在SiO2/Pt粒子上的IR吸收带的方向发生倒反,而且在不同的研究电位下,每个吸收带劈裂为两个间隔约为14cm-1的吸收带,这种劈裂现象在饱和吸附CO的Pt金属表面上是很难观察到的.这些异常的红外吸收现象可能是由SiO2/Pt粒子的结构效应导致的.
李永军周宥辰孙世刚
关键词:核壳粒子一氧化碳电氧化
马来酸在离子液体[BMIM]BF_4中的电化学还原和原位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作者自行合成了离子液体[BMIM]BF4,用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量法(CA)和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从分子水平考察了离子液体中马来酸在玻碳(GC)电极上的电化学还原过程。结果表明,[BMIM]BF4中马来酸在GC电极上的还原为不可逆过程,测得扩散系数D=9.62×10-8cm2/s;in situFTIRS研究发现,马来酸在离子液体[BMIM]BF4和水溶液中的电还原生成丁二酸的机理不同。在[BMIM]BF4中马来酸还原发生在其中的一个羧基上,即马来酸首先获得一个电子生成阴离子自由基,随后可能获得一个电子生成二价阴离子,或者获得一个电子并在2个H+的作用下生成醛类物质和水。
陈声培楼乔奇陈燕鑫孙世刚
关键词:室温离子液体马来酸电化学还原
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上的吸附和氧化过程被引量:2
2008年
采用原位红外反射光谱(in situFTIRS)和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碱性介质中L-赖氨酸在纳米金膜电极(nm-Au/GC)上的解离吸附和氧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溶液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赖氨酸[-OOC—CH—NH2—(CH2)4—NH2]在低电位区间(-0.95^-0.80 V,vs.SCE)发生部分解离,生成AuCN-物种(约2110 cm-1),同时赖氨酸阴离子的羧基侧还可通过两个氧原子与金电极表面相互作用.随着电位的升高,吸附态CN-氧化产生NCO-,OCN-和AuCN,其对应的红外吸收峰分别位于2254,2168和2226 cm-1附近.
邱瑾陈声培田利曾冬梅甄春花孙世刚
关键词:L-赖氨酸原位红外反射光谱
Sb在Au电极上不可逆吸附的电化学过程(英文)被引量:2
2008年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EQCM)技术研究了Sb在Au电极上不可逆吸附的电化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0.25V到0.18V(vs SCE)范围内,Sb可在Au电极上稳定吸附,并且在0.15V附近出现特征氧化还原峰.根据EQCM实验数据,在电位0.18V时,Sb在Au电极上的氧化产物是Sb2O3;同时Sb的吸附阻止了电解液中阴离子和水在Au电极上的吸附.当电极电位超过0.20V时,Sb2O3会被进一步氧化成Sb5+化合物,同时逐渐从Au电极表面脱附.
吴启辉甄春花周志有孙世刚
关键词: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AU电极
Pt单晶(210)、(310)和(510)阶梯晶面上CO_2电催化还原的表面过程被引量:2
2007年
研究Pt单晶(210)、(310)和(510)三个阶梯晶面上CO_2电催化还原的表面过程.通过改变处理条件获得单晶电极不同的表面结构.研究结果指出,当铂单晶电极表面保持其确定原子排列结构时,对CO2还原的电催化活性随晶面上(110)台阶密度的降低而减小,即Pt(210)>Pt(310)>Pt(510);当三个电极表面发生氧的吸附导致原子排列结构重建时,其电催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虽然其活性顺序未发生变化,但(110)台阶位密度越大的表面其电催化活性增加的程度越高.研究指出Pt单晶电极的表面结构越开放,其电催化活性也越高,并且在外界条件诱导下更易于转变为具有更高反应活性的表面结构.而相对有序的表面结构则比较稳定.研究结果从微观层次获得CO2与Pt单晶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规律,深化了对CO2电催化还原表面过程的认识.
范纯洁樊友军甄春花郑庆炜孙世刚
纳米CoNi薄膜的制备及其特殊红外性能研究
本文采用循环伏安电沉积法,通过控制电位扫描周数(n)在玻碳基底上制备不同厚度的纳米结构CoNi薄膜。SEM研究表明,CoNi薄膜均由不规则的纳米粒子组成;随着n的增加,粒子从表面较粗糙、不规则的球形粒子逐渐转化为具有光滑...
陈青松周志有孙世刚
关键词:SEIRA
文献传递
草酸在铅电极上电催化还原过程的in situ FTIRS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采用电化学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electrochemical in situ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reflec-tion spectroscopy,in situFTIRS)研究了草酸在铅电极上电催化还原过程。多步电位阶跃FTIRS(MSFTIRS)和时间分辨FTIRS(TRFTIRS)的结果表明:当研究电位为-0·70V(vs·SCE)时,即可明显检测到乙醛酸生成;研究电位为-0·85V时,电极表面累积生成乙醛酸的量达到最大值。随着电位的负移,生成的乙醛酸的量减少。同时在-0·95V时即可明显检测到乙醛酸进一步被还原,生成的乙醇酸在1093cm-1附近为—CH2OH的CO伸缩振动吸收。当研究电位为-1·50V时,电极表面的乙醛酸几乎都被还原成乙醇酸。另外,随着电位的负移,并没有检测到其他新物种的出现,表明乙醇酸在电极表面不会进一步发生还原反应。研究电位为-0·75V的原位时间分辨红外反射光谱显示反应产物乙醛酸在1750cm-1左右CO的伸缩振动吸收谱峰的左右积分强度随时间线性增加;而研究电位在-1·60V原位时间分辨红外反射光谱还观察到乙醇酸在1093cm-1附近—CH2OH的C—O伸缩振动吸收。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技术有利于对反应中各物种官能团振动吸收的检测,为草酸电催化还原反应机理提供直接实验依据。
黄桃陈声培周志有孙世刚
关键词:原位红外反射光谱草酸乙醛酸乙醇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