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600201015)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徐杰计凤桔周本刚李俊如宋全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岩石力学
  • 2篇盆地
  • 2篇阻尼
  • 2篇阻尼比
  • 1篇东海陆架盆地
  • 1篇动剪切模量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岩石材料
  • 1篇岩体
  • 1篇土力学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包
  • 1篇小波包分析
  • 1篇砾石
  • 1篇陆架盆地
  • 1篇块体
  • 1篇类岩石材料
  • 1篇激振
  • 1篇剪切模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2篇周本刚
  • 2篇李海波
  • 2篇计凤桔
  • 2篇徐杰
  • 2篇宋全杰
  • 2篇李俊如
  • 1篇彭艳菊
  • 1篇宋亮
  • 1篇李小军
  • 1篇陈国光
  • 1篇孙建宝
  • 1篇陈国兴
  • 1篇吕悦军
  • 1篇刘婷婷
  • 1篇吕士展
  • 1篇孙田
  • 1篇张力方
  • 1篇黄晓程
  • 1篇王秒
  • 1篇王炳辉

传媒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地震地质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外部激励对类岩石材料阻尼比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岩石阻尼比是衡量岩石因激励而振动时能量耗散能力的重要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并极为敏感。为了研究岩石阻尼比在不同激励方式及振动形式下的变化规律,利用类岩石材料(石膏)试样,在强迫非共振、强迫共振以及不同波动形式下的自由振动形式下,测得石膏试样在该状态下的阻尼比。测试应变幅值、振动频率、振动波形(P波和S波)对岩石阻尼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石膏试样阻尼比随应变增大的过程中大致经历3个阶段:调整段、平稳段、稳定增长段。在平稳段,试样阻尼比随频率变化存在一峰值,即在某一频率下,石膏试样的阻尼比值最大;高于此频率时,石膏试样阻尼比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低于此频率时,石膏试样阻尼比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石膏试样在P波激励下的阻尼比明显大于S波激励下的阻尼比。
宋全杰李海波李俊如王秒刘婷婷吕士展宋亮
关键词:岩石力学阻尼比
爆破激振条件下的岩体阻尼测试方法研究
2014年
岩体阻尼是岩体的重要动力学参数。块体激振试验法是目前现场岩体阻尼测试最主要的方法,但这种测试方法耗费较大。通过爆破激振来测求岩体的阻尼比是一种相对简便、高效的方法,该方法需要扣除因能量的几何扩散而产生的几何阻尼的影响。为此按黏弹性阻尼模型推导出通过面波衰减计算岩体阻尼比的公式,并在海阳核电厂分别采用单孔和多孔爆破激振进行岩体阻尼试验,对得到的试验数据采用小波包进行分析。为检验该测试方法的测试效果,在同一场地按照规范进行激振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过爆破激振法测得的岩体阻尼比略大于通过块体激振法测得的岩体阻尼比,爆破激振法测得的岩体阻尼比随着爆源距的增加而减小,爆破激振的振动频率对测得的岩体阻尼比有一定影响。测试的对比结果表明利用爆破激振产生的岩体振动信号中的信息来计算岩体阻尼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宋全杰李海波李俊如黄晓程姜军港
关键词:岩石力学小波包分析
砾石颗粒形状对砂砾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有效围压、固结比、含砾量和颗粒破碎对砂砾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影响的规律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有关颗粒形状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利用英国GDS公司的扭剪仪,对级配相同的圆砾砂砾土和角砾砂砾土进行动三轴对比试验,研究相对密度为45%,不同围压下颗粒形状对砂砾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发现:有效围压大于300 k Pa或剪应变幅值大于7×10-4时,圆砾砂砾土比角砾砂砾土具有更大的动剪切模量;对于最大动剪切模量,圆砾砂砾土和角砾砂砾土均存在砾石(粒径大于5 mm)含量P5的一个阀值P5cr,且角砾砂砾土的砾石含量阀值P5cr较圆砾砂砾土的大,当P5为阀值P5cr时,砂砾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达到极大值;剪应变幅值大于2×10-4时,角砾砂砾土的阻尼比比圆砾砂砾土的大。
孙田陈国兴王炳辉李小军
关键词:土力学动剪切模量阻尼比
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文中涉及的东海地区主要包括东海大陆架和冲绳海槽。该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属于中国东部大陆向海域延伸的部分,新生代发育东海陆架盆地、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海槽盆地。由于东海位于大陆板块及其与菲律宾海板块接合的地带,中新世中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及其产生的地质构造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充分解读前人有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性等方面,对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区新构造运动的动力条件,取得了一些初步认识。东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于中新世中期,构造应力作用由原先左旋剪切拉张转为左旋剪切挤压;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具有非一致性,东海陆架盆地表现整体微向SE倾斜下沉活动,冲绳海槽为主动机制的地壳拉张裂陷运动,钓鱼岛褶皱带具侧向挤压拱曲隆升活动;活动断裂以NNE和NE向为主,基本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以东地区,尤其是冲绳海槽;岩浆作用和地震活动也主要分布在东海陆架盆地东边,特别是冲绳海槽;东海地区的新构造运动,是菲律宾海板块往东海陆架之下俯冲导致弧后地幔隆起,引起冲绳海槽NWSE向扩张,及与青藏高原东边地块被侧向挤出推动华南地块往东南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张力方徐杰彭艳菊计凤桔吕悦军周本刚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东海陆架盆地
华北渤海湾盆地区大震发震构造的基本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发震构造是地震地质研究的核心内容。渤海湾盆地是华北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区,记载有7级以上大震6次。1966年邢台7.2级地震后,许多研究者认为该区大震的发震构造是新生代发育的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但1986年有人提出断陷盆地之下的高角度深断裂是发震构造的新看法。根据多年来盆地构造和地震构造研究的大量成果,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纪断陷与中新世中期(12~10MaBP)以来新构造发育2个阶段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和构造属性,以及其动力条件的对比分析,並结合大震区构造的剖析,较系统地阐述发震构造。其中最根本的是,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阶段具有不同的动力条件,形成不同体制的构造系统。断陷阶段盆地区受NW-SE向拉张作用,在地壳上部形成由大量缓倾正断裂及其控制的断陷盆地组成的伸展构造系统;新构造阶段在NEE至近EW向水平挤压作用下,正在发育1套由NE向右旋平移和NW向左旋平移的断裂组成的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前者是作为先存构造而存在的,后者对于前者既有叠加、改造,也有不受其控制,具有继承和新生的二重性,是控制地震孕育和发生的主要地质构造。
徐杰周本刚计凤桔高战武陈国光孙建宝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