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5001670) 作品数:10 被引量:97 H指数:5 相关作者: 尹玉竹 张培珍 周瑾 李小毛 侯红瑛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HBV宫内感染预测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联合免疫前的HBV-M和HBV DNA预测HBV宫内感染的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间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的420例婴儿,其中新生儿HBsAg或HBV DNA阳性为33例,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共6例,对其满6月龄时进行随访,复查HBV-M以确诊HBV宫内感染。【结果】HBV宫内感染率为0.95%(4/420),新生儿HBsAg或HBV DNA阳性诊断HBV宫内感染的阳性似然比为14.3,而HBsAg和HBV DNA双阳性时诊断宫内感染的阳性似然比为208.3。【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乙肝联合免疫前的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对HBV宫内感染具有较准确的预测作用,可以作为HBV宫内感染的初步临床诊断。 潘文涛 尹玉竹 谌小卫 周水生 李小毛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BCP、PreC和C区基因突变与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相关性 2013年 【目的】探讨BCP、PreC和C区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热点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选取血清HBsAg阳性且HBV DNA定量>1000 U/mL的孕妇,以所分娩的新生儿是否发生免疫失败和孕妇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将孕妇分为免疫失败组(19例)和对照1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107U/mL,48例)、对照2组(免疫成功且HBV-DNA定量<1.0×107U/mL,38例)。对3组孕妇血中HBV进行BCP/PreC/C区基因PCR扩增和测序,比较3组的突变率和突变位点的不同。【结果】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HBV DNA定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大于对照2组(P<0.05);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免疫失败组与对照1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对照2组(P<0.05)。突变热点ntA1762T、ntG1764A、ntG1896A在3组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P/PreC/C区基因突变率与HBV DNA定量有关,但未见其与HBV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明显相关性;也未见tA1762T、ntG1764A、ntG1896A等突变热点与免疫失败的相关性。 尹玉竹 张培珍 章钧 侯红瑛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突变 母婴传播 免疫失败 影响HBV宫内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或保护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417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宫内感染组33例,非感染组384例,感染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和非感染组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在2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母亲各HBV DNA水平级上分析,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和母亲使用HBIG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2.HBsAg阳性孕妇晚孕期间肌注HBIG对HBV宫内感染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 潘文涛 谌小卫 尹玉竹 李小毛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乙肝免疫球蛋白 HBsAg阳性的1355名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访调查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婴儿的HBV感染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血清HBsAg阳性孕妇1355名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1360名(包括5名双胎)的资料,所有新生儿均于出生6h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200U,并按0-1-6方案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μg,随访新生儿至12月龄,检测0、7、12月龄婴儿外周血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定量。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360名婴儿随访至12月龄时,21名发生HBV感染,总的宫内感染率为1.54%。其中母亲为HBeAg阳性者的宫内感染率为4.44%,HBeAg阴性者未发生宫内感染(X^2=5.99,P〈0.05);母亲为HBVDNA阳性者的宫内感染率为3.13%,阴性者也未发生宫内感染(X^2=21.84,P〈0.05)。母亲血清HBVDNA≥1×10^7IU/mL者的宫内感染率为6.01%,较HBVDNA〈1×10^7 IU/mL者明显升高(X^2=39.43,P〈0.05)。结论新生儿经严格的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后,仍存在HBV的宫内感染。其中母亲为HBeAg阳性者及HBVDNA高复制水平者的宫内感染率明显增高;宫内感染是导致HBV母婴传播免疫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 周瑾 尹玉竹 吴玲玲 张培珍 李小毛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胎儿疾病 免疫球蛋白类 影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13年 目的探讨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陛收集血清HBsAg阳性孕妇1355例及其新生儿1360名(双胞胎5对)的资料,所有新生儿于出生24h内尽早进行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并随访至12月龄。于0、7、12月龄采集婴儿外周静脉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水平。根据是否发生母婴传播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秩和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60名新生儿随访至12月龄时,发生HBV感染2l例,未感染1339例,母婴传播率为1.54%。其中母亲为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者与未注射者的感染率(2.2揣与1.11%)、剖宫产和阴道分娩者的感染率(1.73%与1.3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亲为HBeAg阳性者的感染率较阴性者明显升高(4.44%与0);母亲为HBVDNA阳性者的感染率较阴性者明显升高(3.13%与0);母亲血清HBVDNA≥1.0×10^-7 IU/ml者的感染率较1.0×10^-7~1.0×10^-6 IU/ml者及〈1.0×10^-3 IU/ml者明显升高(分别为6.01%,0.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1.0x10^-7 IU/ml是发生HBV母婴传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1.74(95%可信区间为3.88~259.38)和22.58(95%可信区间为4.75~107.40)。结论新生儿经严格的主一被动联合免疫后,影响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1.0×10^-7 IU/ml。 尹玉竹 周瑾 张培珍 侯红瑛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疾病传播 联合免疫 影响因素 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无助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被引量:15 2012年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往有学者报道,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降低HBV母婴传播率,但亦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妊娠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效。本研究分析了538例妊娠晚期使用HBIG和817例妊娠期未使用HBIG的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资料,旨在探讨妊娠期使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尹玉竹 周瑾 张培珍关键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 妊娠晚期 阻断HBV母婴传播 注射 HBV携带 新生儿乙肝指标预测宫内感染价值评价 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指标用于预测和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10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HBsAg阳性孕妇分娩新生儿1360例,于出生24 h内行主被动联合免疫,并随访至12个月龄,检测0、7、12个月龄外周血HBV标志物及HBV DNA。将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HBV DNA阳性、HBsAg和HBV DNA双阳性、HBsAg和(或)HBV DNA阳性等4项指标纳入ROC曲线,分析其对宫内感染的预测和诊断价值。结果 (1)出生时HBsAg和(或)HBV DNA阳性145例,随访至7和12个月龄仅剩21例阳性,均为从出生至7和12个月龄HBsAg持续阳性者,宫内感染率为1.54%。(2)4项指标中,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预测宫内感染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100%);HBsAg和HBV DNA双阳性特异度和阳性似然比最高(99.6%和214.25)。结论新生儿经联合免疫,可分别将出生时HBsAg阳性、HBsAg和HBV DNA双阳性以及出生至7个月龄HBsAg持续阳性作为宫内感染的筛查、预测和诊断指标。 尹玉竹 周瑾 张培珍 周水生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联合免疫 宫内感染 HBV基因型、前S/S基因突变与HBV母婴传播免疫预防失败的关系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前S/S基因突变与HBV母婴传播免疫预防失败的关系。方法:选择血清HBsAg阳性且HBV DNA定量≥1×1010IU/L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以新生儿是否发生免疫预防失败将孕妇分为免疫预防失败组(15例)和免疫预防成功组(45例),采用PCR扩增直接测序法对2组孕妇血中HBV进行基因分型和前S/S基因突变的检测,对比分析2组的不同。结果:(1)基因型:2组孕妇血中HBV的基因型均为B和C型,均以B型为主,2组基因型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突变率:HBV前S/S基因2个片段的突变率在免疫预防失败组与免疫预防成功组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基因型与C基因型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同一基因型内,2个片段的突变率在免疫预防失败组与免疫预防成功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HBV前S/S基因2个片段的遗传树分析也显示不同基因型的基因突变率不同,但同一基因型的突变率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突变热点:在免疫失败组的4个病例中发现4个突变热点:529G-A、530A-G、826A-G1和166het-dupC各1例;在免疫成功组的6个病例中发现3个突变热点:A530T 1例,A530G 2例,T531C 3例。结论:(1)不同HBV基因型间前S/S基因突变率不同。(2)HBV前S/S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每个突变都与母婴传播免疫失败有关,仅分析基因突变率对研究免疫失败并无意义,寻找与免疫失败有关的特异性突变位点可能更有意义。 尹玉竹 张培珍 腾奔琦 周瑾 侯红瑛关键词:乙型 母婴传播 突变 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有无作用。方法选取538例孕晚期注射HBIG和817例未注射HBIG的孕妇及其婴儿,比较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结果 (1)HBIG组和对照组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2.2%和1.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母亲同为HBeAg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4%vs.4.92%,P>0.05);当母亲同为HBV DNA阳性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3.14%vs.3.10%,P>0.05);(3)进一步将孕妇血清HBV DNA按浓度高低进行分层分析,当HBV DNA浓度相同时,两组的宫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注射HBIG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明显作用,不推荐孕期使用HBIG。 尹玉竹 周瑾 张培珍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 宫内感染 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与HBV DNA的关系 被引量:32 2006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HBVDNA含量对HBV宫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3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发生宫内感染的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HBVDNA阳性18例,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2)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仅HBVDNA浓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OR为1.57(1.12-2.21)。(3)230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DNA阳性者119例,发生宫内感染18例,感染率为15.1%(18/119),并且当孕妇血清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HBV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χ2=7.92,P<0.05)。结论孕妇血清HBVDNA浓度分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且当HBVDNA浓度≥107copies/ml时,其宫内感染率显著增加。 尹玉竹 谌小卫 李小毛 侯红瑛 史众杰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宫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