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Z020)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伏俊琏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1篇学史
  • 1篇杂赋
  • 1篇俗赋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史
  • 1篇文学史意义
  • 1篇先秦
  • 1篇论辩
  • 1篇稽考
  • 1篇钩沉
  • 1篇辩体
  • 1篇淳于髡

机构

  • 2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作者

  • 3篇伏俊琏

传媒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被引量:9
2010年
战国中期,齐国的淳于髡长于论辩,善于调侃,在宫廷中成功地运用民间论辩讲诵伎艺,在滑稽诙谐的氛围中进行讽谏,留下了类似于对问体杂赋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和由淳于髡编辑而成的《晏子春秋》。故事性、论辩性和行文通俗、大致押韵,表明了这些作品的口诵性质。
伏俊琏
关键词:淳于髡论辩杂赋
俗赋的发现及其文学史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敦煌俗赋和西汉俗赋的出土,使学术界认识到,在文人的骋辞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外,民间还流行一种用通俗的语言讲诵故事、互相论辩的俗赋。文人赋是铺显才学的一种案头读物,传抄阅读是其最主要的流传形式;俗赋主要通过各种仪式,以"诵""唱"的方式传播。敦煌俗赋从文体上可以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和歌谣体俗赋三种类型,我们用这三种类型及其特点对照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会从中发现诸多相同或相近的作品,这种考察会使我们对赋的起源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故事俗赋是在早期民间讲诵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论辩俗赋是在民间争奇斗胜伎艺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在民间歌谣基础上形成的则是歌谣体俗赋。俗赋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其它诸多文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伏俊琏
关键词:俗赋
先秦赋钩沉被引量:1
2011年
早期作为文体的"赋"都写作"傅"。傅,相也。古代乐师为瞽者,扶助乐师者为相。"相"除了扶助乐师、携带乐器之外,还要参与演出中的应对活动,相当于现在的报幕员。报幕的声音,不同于歌,而是另一种富有节奏感的朗诵,汉代人"不歌而诵谓之赋",正是从这里来的。赋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最初都是由下层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民中间口耳相传着,它是由口传文学发展而来的书面文学。近百年出土的西汉到宋初的俗赋,其类型可大致区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和歌谣体俗赋三种。用赋的这三种类型和文体标准对照考察先秦时期的文献,钩稽出了53篇先秦的赋或带有赋体特征的文献。
伏俊琏
关键词:稽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