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58)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逄增玉孙晓平王红孙晓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传媒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东北沦陷时期
  • 2篇语境
  • 2篇殖民
  • 2篇小说
  • 2篇沦陷
  • 2篇沦陷时期
  • 2篇美学
  • 2篇工业小说
  • 2篇草明
  • 1篇得失
  • 1篇帝国
  • 1篇帝国主义
  • 1篇电影
  • 1篇东北根据地
  • 1篇东北解放区
  • 1篇叙事
  • 1篇学社
  • 1篇影片
  • 1篇忧郁
  • 1篇战争

机构

  • 7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7篇逄增玉
  • 2篇孙晓平
  • 1篇王红
  • 1篇孙晓萍

传媒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新文学史料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文学史视阈中草明东北工业小说的得失及其成因被引量:4
2012年
草明工业小说是现代东北工业文学、中国现当代工业文学的滥觞,草明不仅长期专注于工业文学写作,还在工业环境与人物形象关系的描写中,开创性地、比较真实贴切地引入和展现了新的工业"风景",提出和表现了工业文学中的若干重要现象和问题,在现当代文学中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这也是草明工业小说的文学史价值所在。文章还从中外文学史视阈探寻草明的工业文学中存在的不足、缺失及其原因,从而说明这些不足既有作家个人原因,也是世界性的工业文学至今未解决的问题。
逄增玉
关键词:草明工业小说
“满映”影片中的殖民叙事与帝国主义美学被引量:3
2010年
伪满时期的"满映"为宣传殖民主义的"国策",倾力打造由"满映"与日本电影机构合作的所谓"国策片",而身为日本人身份却被刻意伪造和打扮为中国人的"满映"演员李香兰,在这些影片中出演了被日本男性教育、拯救、感化、成长并最终爱上日本男性的中国女性或"满洲姑娘"。本文重点剖析当时"满映"与日本合作的所谓"大陆三部曲"影片和"满映"独自拍摄的《迎春花》电影,在中日男女爱情故事中,如何将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蕴含于其中,在表面的所谓"解放亚洲"和"抗击英美帝国主义"的话语中,这些影片表达出来的恰恰是后起的殖民主义对老牌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与美学的全盘接受,以爱情和日常生活的"温柔叙事"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暴力予以遮蔽与美化,形成一套典型的殖民主义电影逻辑与美学。
逄增玉王红
关键词:美帝国主义殖民叙事影片美学日本电影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期刊出版被引量:3
2011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并派出林彪、罗荣桓、黄克诚率领10万八路军、
逄增玉
关键词:东北解放区解放战争时期期刊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根据地向北发展
殖民语境与东北沦陷时期话剧倾向与形态的复杂性被引量:2
2011年
东北沦陷后,殖民者对东北文学戏剧由初期的默许到很快进行限制整肃,并出台法西斯性质的《艺文指导要纲》进行"国策"指导,构成一套完整的殖民压迫语境。在此语境下,沦陷时期东北的话剧在初期曾出现昙花一现的左翼戏剧,在中后期则被"国策"御用。但是即便殖民者允许或御用的戏剧团体创作和演出的话剧中,其倾向和面貌也是曲折复杂的,或者在表面的顺从下表达出委婉的抵抗意识,或者在"配合"中暗含曲折的心曲,而这些都是需要仔细辨别的。
逄增玉孙晓萍
关键词:沦陷时期殖民语境话剧
工业语境中的人物形象与谱系--草明与东北工业题材小说论之一被引量:5
2011年
草明的工业题材小说始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解放区,直至20世纪60年代,写下多部以东北为为背景的作品,描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罕有的工业化环境中的工人、职员、干部、专家等形象,并在政治、时代和革命性与现代性交织的多重视角中透视和描写工人形象,熔铸了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形成了特色,具有文学史价值。当然,这些形象的塑造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审视和总结。
逄增玉孙晓平
关键词:草明工业小说
历史文化语境与东北流亡文学的忧郁倾向被引量:4
2011年
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既有现实的由故土沦陷带来的情感冲动的因素,更有很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从当局到普通百姓对"东北苦难"的无视与漠视给东北作家的刺激,也有流亡处境引发的心理悲剧感受,而东北流亡文学忧郁倾向的历史文化因素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多被遮蔽和"不见"。东北流亡作家文本中表现出的忧郁倾向和其中蕴含的对爱国主义的有限性、政权与国家的非等同性等问题,触及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和中国抗战文学的尖锐主题,达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抗战文学少有的思想深度。
逄增玉
关键词:历史文化忧郁语境
殖民话语的裂痕与东北沦陷时期戏剧的存在态势被引量:7
2012年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裂痕与矛盾。在沦陷初期,殖民者与进步戏剧和文艺存在着暂时宽松与不断走向高压的博弈期,在沦陷中后期,殖民者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地域与文学意识的对立,一方面殖民者创作和导演的话剧《林则徐》、上演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时动机和意识既非一致,更与中国人演员和观众的接受意图和效果与中国观众的读解南辕北辙。殖民的话语的裂痕,使得殖民者内部对文艺"国策"的理解和贯彻出现偏差与背离,使殖民者意图通过戏剧达到的"转移仇恨"、日满一体的政治和美学破产,也使东北沦陷区戏剧出现殖民语境及其裂痕下形成复杂曲折的意识与美学倾向。
逄增玉孙晓平
关键词:殖民话语沦陷区戏剧美学
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被引量:4
2012年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向东北派出两万余名干部,其中包括众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后,为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党中央又向东北派出大批科技文教人员,同时广泛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设施。这两次大规模的人才派遣,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东北"人文不盛"的局面,嵌入式地使东北成为工业基地的同时,也成为科技文教都比较发达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东北的文教人才开始向关内中心地区流失,改革开放之初和90年代后,又出现两次较严重的流失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业中,必须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而制止人才大规模流失和吸引与培养新人才,是全面振兴东北的重要环节。
逄增玉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