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4200321)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郭力童庭辉韩斌盛刘承荣施泽宏更多>>
相关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治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科研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结肠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类
  • 1篇动蛋白
  • 1篇多糖
  • 1篇脂多糖
  • 1篇烧伤
  • 1篇烫伤
  • 1篇体膜
  • 1篇平滑肌
  • 1篇胃肠
  • 1篇胃肠动力
  • 1篇细胞
  • 1篇细胞骨架
  • 1篇线粒体
  • 1篇线粒体膜
  • 1篇线粒体膜电位
  • 1篇相关肽
  • 1篇膜电位

机构

  • 3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郭力
  • 2篇童庭辉
  • 1篇刘正玉
  • 1篇王春艳
  • 1篇施泽宏
  • 1篇范蔚林
  • 1篇刘承荣
  • 1篇韩斌盛
  • 1篇李颖

传媒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烫伤对大鼠结肠Kit、Kitl及Gja1基因表达与胃肠动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烫伤大鼠结肠Kit、Kitl及Gja1基因表达与肠道推进速率的改变,初步探讨严重烫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5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烫伤组(6个时相点各8只,麻醉后背部剃毛造成10cm×7cm的Ⅲ度创面)。烫伤组经乳酸钠林格液复苏后,于伤后3h、6h、9h、16h、24h、48h处死;对照组除烫伤外处理同实验组;处死前30min行碳素墨水灌胃(1ml/只),测量墨水最远端与幽门距离,示为肠道推进速率;另取起始段结肠,提取总RNA后进行实时定量RT-PCR。肠道推进速率及基因2-ΔΔCt值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伤后各时段大鼠肠道推进速率及Gja1、Kitl mRNA表达显著减弱(P<0.05或0.01);Kit mRNA表达除伤后3h外明显降低(P<0.05或0.01)。结论:烫伤后各时相大鼠肠道运动明显受抑;上述基因表达除3h时Kit外均显著减弱;至48h,各基因表达及肠道推进速率有所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水平。推测肠组织中Kit、Kitl与Gja1基因表达下调及其后续转录、翻译异常,可能参与了烫伤后胃肠运动障碍的发生过程。
李颖范蔚林郭力
关键词:烫伤结肠基因表达CAJALKITKID
烫伤及内毒素/脂多糖对豚鼠胃肠动力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烫伤及内毒素/脂多糖(LPS)对豚鼠胃肠动力障碍发生的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烫伤组(造成30%TBSA深Ⅱ度烫伤)、LPS组(腹腔注射LPS)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每组10只。3组豚鼠处理后30min予碳素墨水灌胃,然后测定其胃肠道碳素墨水推进距离;并取肠道组织匀浆检测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Na+-K+-腺苷三磷酸(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结肠袋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结果烫伤组及LPS组豚鼠肠道碳素墨水推进距离[(53±9)、(91±10)cm]较对照组[(142±11)cm]明显缩短(P<0·01);烫伤组与LPS组比较,肠道推进距离更短(P<0·01).烫伤组及LPS组豚鼠肠道组织中CGRP的含量为(52.0±39.0)、(20.0±23.0)μg/L,均高于对照组(0.8±2.0)μg/L(P<0.05或0·01)。而烫伤组与LPS组比较,其增高幅度更大(P<0.05).烫伤组、LPS组大鼠Na+-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比较呈不同程度降低(P<0·05),但烫伤组与LPS组各种ATP酶和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烫伤及LPS对豚鼠肠道动力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尤以烫伤明显;重度烫伤时,引起肠道平滑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肠道LPS.
郭力施泽宏张华彬韩斌盛刘正玉刘承荣童庭辉
关键词:内毒素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胃肠动力线粒体膜电位
烫伤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烫伤后早期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骨架(CSL)含量及形态学的改变,初步探讨烧伤后胃肠动力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0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不烫伤);烫伤组(60只,于背部造成10 cm×7 cm的深Ⅱ度创面)。烫伤组大鼠于伤后1、3、6、12、24、48 h处死,另处死正常对照组大鼠,取结肠起始段组织,分作2份,一份于透射电镜下观察CSL的形态学变化;一份经急性酶分离法获得平滑肌细胞悬液,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大鼠肠道平滑肌CSL微丝肌动蛋白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强度以反映平滑肌细胞内CSL含量的变化。结果透射电镜显示:烫伤组大鼠伤后1-3 h结肠平滑肌细胞内丝状纤维分布混乱、稀疏,密斑分布不均,6-12 h CSL形态、分布等逐步趋于平稳,24 h则逐步恢复正常,48 h时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烫伤组大鼠肠道平滑肌CSL含量于伤后1 h明显升高(610±23),此后逐渐降低, 3 h已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2±17),约12 h开始逐渐回升,24 h已超过正常对照组,且呈上升趋势持续至48 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烫伤后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肠道平滑肌CSL含量及形态学的改变,此过程体现了机体的修复与损伤力量抗衡的动态变化。此外,肠道平滑肌CSL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伤后其细胞动力功能出现异常、肠道功能紊乱、肠壁结构受损的重要机制之一。
童庭辉王春艳郭力
关键词:烧伤结肠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类平滑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