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30212)
- 作品数:17 被引量:177H指数:8
- 相关作者:童金南宋虎跃赵小明邱海鸥季军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理学农业科学更多>>
-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分区与序列及其对隆升的响应被引量:70
- 2010年
- 在系统查阅1996~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藏高原完成的177幅1:25万地质填图和前人已发表的新生代地层资料的基础上,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纪-新近纪残留盆地共98个,归属为南疆-西昆仑、柴达木-祁连-西秦岭、羌塘-川西、扬子西缘、冈底斯-喜马拉雅-恒河共5个地层区,进一步细分为13个地层分区.通过对各个地层分区的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各分区内的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沉积特征、地层接触关系、时代确定依据与沉积演化过程的描述,将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及其沉积响应划分为3大阶段、8个亚阶段:一是俯冲碰撞隆升阶段(65~34Ma),含3个亚阶段:(1)65~56Ma:印度与欧亚板块初始碰撞,恒河前陆盆地和成都、塔里木压陷盆地形成.(2)56~45Ma: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高峰期,高原北部柴达木-可可西里-羌塘压陷盆地和东北缘的兰州-西宁压陷盆地形成.(3)45~34Ma:约40Ma左右藏南新特提斯残留海消亡,印度与欧亚板块全面完成碰撞;高原东缘走滑拉分盆地初始发育.约40Ma以来喜马拉雅沉积缺失,标志喜马拉雅初始隆升;约36Ma以来冈底斯带区域不整合面发育,标志冈底斯初始隆升.二是陆内汇聚挤压隆升阶段(34~13Ma),含3个亚阶段:(1)34~25Ma:沿冈底斯分布日贡拉砾岩,是冈底斯持续隆升的产物.高原东北缘出现临夏-循化新的压陷盆地.(2)25~20Ma:沿冈底斯带南缘广布大竹卡组砾岩.可可西里-沱沱河地区角度不整合面发育和盆地内的古近纪地层抬升变形,指示可可西里-沱沱河发生较大幅度隆升.约23Ma时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标志高原整体隆升.(3)20~13Ma:高原内及周边大型盆地全面发展,盆内发育持续湖侵充填序列,高原及周边出现最大湖泊扩张期;高原东缘走滑拉分盆地发育进入鼎盛期.三是陆内均衡调整隆升阶段(13Ma以来),含2个亚阶段:(1)13~5M
- 张克信王国灿季军良骆满生寇晓虎王岳明徐亚东陈奋宁陈锐明宋博文张楗钰梁银平
- 关键词:残留盆地地层分区青藏高原
- 下扬子地区下三叠统蠕虫状灰岩及其成因
- 华南下三叠统中上部普遍发育蠕虫状灰岩,宏观上可以分为深色"蠕体"和浅色"基质"。对于其成因的认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的观点有化学凝聚说、生拘扰动说和机械成因说等。笔者通过对下扬子地区5条典型剖面进行野外详细分层描述、...
- 张杰童金南
- 关键词:下三叠统生物复苏
- 文献传递
- 湖南慈利康家坪剖面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态系演变被引量:7
- 2009年
-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钙质微生物岩相地层序列完整地记录了该重大转折期的生物和环境突变过程.通过对湖南慈利康家坪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序列、碳同位素演变、沉积微相和化石面貌研究,识别出Palaeofusulina-Colaniella带、Hindeodus parvus带和Isarcicella staeschei带.该剖面微生物岩处碳同位素出现显著负偏,并且与生物含量突然减少基本同步.识别出5种微相类型,分别是:藻-有孔虫生物碎屑灰岩、藻纹层状钙质微生物岩、鲕粒灰岩、蠕虫状泥灰岩和内碎屑粒泥灰岩.研究结果表明,慈利地区古、中生代之交由生物礁迅速演变成微生物岩相的生态演变,代表了海相生态系的主幕转变过程.
- 王钦贤童金南宋海军杨浩
-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微生物岩碳同位素微相
- 浙江煤山钻孔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遗迹化石的两幕式变化被引量:13
- 2010年
- 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二叠-三叠系界线全球层型剖面附近钻孔岩芯的研究,识别出遗迹化石Chondrites,Palaeophycus,Planolites,Rhizocorallium,Skolithos,Thalass-inoides共6属,遗迹化石的丰度、扰动指数及扰动深度等遗迹学指标在二叠-三叠系界线上下呈现两幕式剧烈变化:第一幕发生在25-27b,在此区间,生态习性相对复杂的Chondrites,Skolithos,Rhizocorallium和Thalassinoides遗迹化石从此逐步消失,扰动指数从1-5级降低至1-3级,扰动深度从5-66cm降低至2-5cm;第二幕发生在32层与33层之间,Palaeophycus和Planolites遗迹消失,33层至41层下部未见任何遗迹和扰动现象,41层中上部遗迹再次出现,但仅见简单细小的Planolites,扰动指数再未超过3级,扰动深度小于4mm.第一幕变化较为剧烈,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主幕;第二幕相对较弱,对应于造迹生物在早三叠世初的灭绝尾幕;随后出现的遗迹以生态习性和结构简单的表生潜穴占绝对优势,这表明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灭绝沉重打击后,早三叠世初残存期的底栖生态系由表生固着向表生游移转折.也就是说,二叠-三叠纪之交遗迹化石的演变与实体化石的演变有着相似的幕式变化过程与趋势.另外,二叠-三叠纪之交遗迹组构的变化与碳同位素负偏、蓝细菌泛滥之间也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作为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遗迹化石在研究二叠-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和环境事件及其耦合关系和演变规律方面,提供了独特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赵小明童金南
- 关键词:遗迹化石二叠-三叠系界线
- 三峡地区印支运动的沉积响应被引量:6
- 2010年
- 三峡地区上三叠统王龙滩组(或须家河组)超覆在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巴东组或上三叠统九里岗组等不同时代的地层之上,两者间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如何理解该界面的性质和发生时限,对于正确认识印支构造运动在该区的作用形式和过程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在长江三峡地区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对该界面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研究,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上三叠统王龙滩组(或须家河组)与下伏地层间的沉积间断面以发育冲刷构造和残存少量风化壳为特征,沉积间断发生在卡尼期中后期至诺利期初期(约225~216.5,Ma)。受印支运动影响,卡尼期中后期,地壳整体抬升,包括研究区在内的中扬子地区漫长的海相沉积历史结束,原有沉积遭受风化剥蚀、地形夷平;卡尼期末期—诺利期初期,地壳抬升速率骤然加剧、地形相对高差变大、河流回春,对下伏地层快速下切。这种下切作用横向变化较大,剥蚀程度差异明显,从而形成在不大的范围内下伏地层从无明显缺失(王龙滩组与九里岗组接触)至大量缺失(王龙滩组与嘉陵江组接触)这一特殊地质现象。总的看来,该沉积间断界面兼具古暴露剥蚀面、冲刷侵蚀面和河流回春作用面3种性质,是对印支运动Ⅲ幕(研究区内印支运动主幕)的沉积响应。
- 赵小明童金南姚华舟田洋
- 关键词:印支运动三叠系
- δ^(13)C_(carb)-深度梯度的剧增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被引量:16
- 2012年
- 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与无机碳同位素负偏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使得碳同位素成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研究的热点话题.二叠纪末碳同位素负偏以及早三叠世碳同位素剧烈波动的原因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华南三个不同水深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沿沟、煤山和上寺剖面)之间的碳同位素梯度来探讨这一重大地质突变期古特提斯洋海水化学结构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叠纪末大灭绝界线处存在巨大的δ13Ccarb-深度梯度,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由灭绝事件前的正常海洋演变为灭绝后的分层海洋,下层海水缺氧硫化的状态.结合古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繁盛的蓝细菌及其主导的强大的生物泵和全球变暖所导致的洋流循环的减弱或者停滞是维持巨大的δ13Ccarb-深度梯度的主要原因,而陆生植物大灭绝后强烈的陆地风化作用的加强则为蓝细菌的繁盛提供了营养物质.下层海水缺氧硫化,以及氧化还原界面上移到透光带内是导致海洋生物灭绝的直接原因;而早三叠世海洋分层,以及氧化还原界面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大灭绝后不同生态类型生物复苏过程不同的原因.
- 宋海军童金南熊炎林孙冬英田力宋虎跃
- 关键词: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碳同位素生产力生物灭绝
- 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的特殊沉积——“错时相”沉积被引量:27
- 2010年
- 经历了对二叠纪末大灭绝及相关地质灾变事件的多年热点研究后,近年来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灭绝后的事件效应上,即生态系和沉积体系状况。但紧随二叠纪末灭绝事件之后的早三叠世生态系以分异度极低的广适性分子和机会分子为主,这就突显沉积记录的重要,也使得下三叠统地层中的特殊沉积及相关构造——"错时相"沉积,如扁平砾石砾岩、蠕虫状灰岩、潮下皱纹构造、微生物岩、海底碳酸盐胶结岩扇、薄层灰岩和条带灰岩等,成为研究灭绝—残存—复苏领域的学科前沿。作为地质历史环境一次大跃变后的直接产物,"错时相"沉积紧接生物大灭绝后出现,并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的重建而退出正常浅海环境,这种耦合关系表明沉积体系、生态系、生物灭绝与复苏、异常环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对于化石保存单调稀少的下三叠统地层,"错时相"沉积的研究,为探索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与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全新的视角。
- 赵小明牛志军童金南姚华舟
- 关键词:早三叠世
- 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中海参骨片化石的发现被引量:2
- 2013年
- 在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第二段(安尼阶Pelsonian亚阶)中发现了少量海参骨片化石,对其中的1属1种进行了描述。该发现丰富了罗平生物群的内容,为探讨中国三叠纪海参骨片化石的分类及演化增加了新材料。同时对海参骨片化石的产出层位进行了沉积环境分析,得出该类海参生活在正常浅海陆棚环境。
- 黄金元胡世学张启跃周长勇吕涛谢韬文芠
- 关键词:中三叠统
- 赣东北晚三叠世安源组植物群被引量:2
- 2009年
- 通过对赣东北上饶地区宋村、司铺和东山村3条剖面保存的植物化石全面研究,讨论了赣东北安源组地层分布特征,安源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时代.鉴定并统计安源植物群有28属60种,其中苏铁类及本内苏铁类11属33种,占植物群总数55.0%,居植物群首位;真蕨类5属11种,占植物群总数18.3%,居植物群第2位;种子蕨4属6种,占植物群总数10.0%;有节类2属3种,占植物群3.0%,然而丰度高;银杏类4属5种,占8.3%,松柏类及繁殖器官2属2种,占3.4%.该植物群归于晚三叠世Ptil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安源植物群组成分子中,喜湿植物14种,占植物群23.3%,耐旱植物46种,占植物群76.7%,属于半潮湿型.喜热植物45种,占植物群75.0%,广温植物15种,占植物群25.0%,属炎热型,代表中国南方滨海型热带亚热带半潮湿气候.
- 熊鑫琪黄其胜喻建新陈建华
- 关键词:晚三叠世地层学植物群
- 湖南慈利礁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及其对大灭绝事件的启示被引量:6
- 2010年
- 湖南慈利康家坪长兴组礁相地层上直接覆以大冶组"错时相"钙质微生物岩、鲕状灰岩、蠕虫状灰岩等沉积物。岩相、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演变表明大灭绝事件处地层连续;剖面上长兴期末的化石分布呈现一种单幕式灭绝型式和过程;占据大灭绝后浅水碳酸盐相的是一种以微生物主导的"异常生态系"。
- 宋逢林杨浩王钦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