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72001)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世骐李雨同号文张晓晓李春晓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中新世
  • 2篇英文
  • 2篇临夏盆地
  • 2篇化石
  • 1篇地层学
  • 1篇地层学意义
  • 1篇形态学
  • 1篇早中新世
  • 1篇塘坝
  • 1篇头骨
  • 1篇欧亚
  • 1篇欧亚大陆
  • 1篇盆地
  • 1篇中新统
  • 1篇中中新世
  • 1篇准噶尔盆地
  • 1篇准噶尔盆地北...
  • 1篇系统发育
  • 1篇类群
  • 1篇化石记录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宾夕法尼亚州...
  • 1篇乌普萨拉大学
  • 1篇天津自然博物...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4篇王世骐
  • 1篇同号文
  • 1篇叶捷
  • 1篇李录
  • 1篇李春晓
  • 1篇李雨
  • 1篇张晓晓

传媒

  • 4篇古脊椎动物学...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云南昭通水塘坝中新世末期古猿化石点的云南貘化石(英文)被引量:4
2015年
此前,中国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的貘化石发现较为稀少。最近几年,在云南省昭通市水塘坝禄丰古猿化石点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中新世晚期貘化石,其时代为6~6.5Ma。新发现材料包括左上颌骨带P2.M2、4件下颌骨带基本完整颊齿列、若干零散牙齿。新材料可归入先前报道的小型貘类——云南貘Tapirusyunnanensis。云南貘比甘肃的和政貘Tapirushezhengensis时代较晚,体形也稍大;两者都比上新世一更新世的貘类明显较小。新发现的化石材料对更全面认识云南貘的特征提供了新信息。在中一晚中新世期间,云南是我国貘类动物的演化中心,先后发现的化石点有开远(小龙潭)、禄丰(石灰坝)、元谋(小河、竹棚、雷老)、昭通(水塘坝)及其他地点。在晚新生代期间,我国貘类动物演化的主要变化趋势是体形逐渐增大,这一特点或许具有时代意义。在中国发现的中新世貘类毫无例外都是体形较小的类型,这与欧洲及北美的情况迥异。
吉学平Nina G.JABLONSKI同号文Denise F.SUJan Ove R.EBBESTAD刘成武余腾松
临夏盆地中中新统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长鼻目,嵌齿象科)的头骨及颊齿被引量:5
2017年
嵌齿象是真象的基干类群,其研究历来受到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是中国的一个特有种,之前仅有一些牙齿和破碎下颌的报道,研究者对其形态特征和演化地位的认识一直比较模糊。本文报道了发现于甘肃省临夏盆地的维曼嵌齿象的新材料,包括上沟地点一件未成年头骨和倒黑沟地点属于同一个体的部分颊齿。通过研究对比,认为维曼嵌齿象是嵌齿象中一个比较进步的种,具有如下独有特征:颊齿的主齿柱前后中心小尖分裂并成嵴状,副齿柱趋向于分裂,发育有弱的副齿柱中心小尖,齿谷中等开阔,齿冠相对较高。对过去发现的维曼嵌齿象材料的厘定表明,该种最初建立时产于泉头沟地点的一颗m3实际上是葛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grangeri)的M3;而西宁吊沟地点发现的维曼嵌齿象的一件M3极有可能属于铲齿象类(amebelodontids)。对厘定后的维曼嵌齿象地点的研究表明,维曼嵌齿象分布于中国甘肃、青海的几个中中新统地点,其时代基本上可以与MN6-MN7/8早期相对比,时代跨度估计为15~13 Ma。
杨湘雯李雨王世骐
关键词:临夏盆地中中新世
中国最原始的嵌齿象——意外嵌齿象(Gomphotherium inopinatum)在临夏盆地的发现兼论中国的嵌齿象(英文)被引量:5
2014年
临夏盆地下中新统的甘池梁地点发现了一件残破下颌带有m2和m3齿列。在齿列前方,其水平支伸长,并且不向下转折或倾斜。下颌角位置较低。颊齿小,冠面结构特征原始。齿谷在前后方向宽度中等,副齿柱侧及主齿柱中心小尖不分裂,副齿柱中心小尖不发育。这些特征与哈萨克斯坦图尔盖地区早中新世的意外嵌齿象(Gomphotherium inopinatum)相同,应归为该种。这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并且是中国发现的最原始的种。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的嵌齿象各种的系统关系。维曼嵌齿象(G.wimani)代表了一种在欧亚大陆东部发现的进步类型,可以与欧洲的施泰因海姆嵌齿象(G.steinheimense)相联系。间型嵌齿象(G.connexum)则似乎是属于真正的"狭齿嵌齿象类群",因为其与狭齿嵌齿象(G.angustidens)的颊齿具有相似性。亚似貘型嵌齿象(G.subtapiroideum)或许代表了一个与狭齿嵌齿象不同的分支,而陕西嵌齿象("G.shensiensis")则可能是其中的一种变异。
王世骐
关键词:欧亚大陆中新世系统发育
豕脊齿象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豕脊齿象科是丘型三棱嵌齿象,属于嵌齿象类的一个早期分支,是嵌齿象、剑齿象和真象组成的单系群的姐妹群。在地中海地区、南亚次大陆、非洲和中国等地区都发现过豕脊齿象化石,并且对其形态特征有了一定的研究。然而豕脊齿象科各种属之间...
李春晓王世骐
关键词:中新世形态学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早期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化石记录及其对中国山旺阶的地层学意义(英文)被引量:2
2019年
中国新近纪哺乳动物年代序列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山旺期早期(20~18Ma)的哺乳动物化石记录却非常缺乏。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吃巴尔我义东地点索索泉组上部山旺期早期(18.6 Ma)的化石,包括早期欧亚大陆象类和早期鹿科动物。其中,嵌齿象的M2第二脊具有发育良好的副齿柱三叶,因此可以鉴定为原互棱齿象未定种(Protanancus sp.),属于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形态上比山旺期晚期的短吻原互棱齿象(P. brevirostris)和托氏原互棱齿象(P. tobieni)原始。而鹿科的鹿角化石具有比较小但高的掌状部分,因此被鉴定为皇冠鹿未定种(Stephanocemas sp.),属于柄杯鹿亚科(Lagomerycinae)。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该鹿角在系统演化上非常接近皇冠鹿和柄杯鹿(Lagomeryx)的分化位置,并与原始的卢瓦鹿(Ligeromeryx)相去不远。以往的研究证明,长鼻类和鹿科动物在中国出现在谢家期和山旺期之交,因此,巴尔我义东地点原互棱齿象和皇冠鹿的发现首次提供了在这一地区寻找长鼻类和鹿类的重要线索,并且有可能建立山旺阶的下界层型。新材料的层位过去在中国境内很少发现化石,因此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山旺期早期的哺乳动物面貌。
王世骐李春晓李春晓江左其杲张晓晓李录叶捷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早中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