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JY150)
-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2
- 相关作者:臧敦刚杜晓蓉马德功王燕娜黄忠强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市场预期及其影响因素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关系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市场预期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了这两类因素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关系。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此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是:市场预期是推动人民币汇率在2001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走强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活动、上一期人民币汇率、中美利差变动和2005年人民币新汇率制度改革等因素在不同方向上改变了市场预期,从而间接影响了人民币汇率走势。
- 杜晓蓉
-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 中国外汇储备积累与中央银行非对称外汇市场干预被引量:7
- 2010年
- 一、研究现状
自从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快速积累外汇储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跃居全球首位。以预防动机模型、缓冲库存模型等为基础的传统储备需求理论已经无法解释中国超常规模的外汇储备积累。从本质上看,一国外汇储备增长与该国国际收支顺差有密切关系。就此看来,中国外汇储备是长期“双顺差”的结果。然而国际收支顺差只是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
- 杜晓蓉黄忠强王燕娜
- 关键词:外汇储备规模外汇市场干预中央银行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长
- 人民币升值压力中的非对称性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人民币升值问题始于2003年,我国于2005年7月实行了新的汇率制度改革,本次汇改后人民币出现稳步小幅升值过程,但是小幅升值并没有完全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2010年中美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波澜再起,人民币升值呼声高涨。本质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并非经济基本因素所致,而是供求机制中的非对称性使然。本文以1998-2009年出口退税为例,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及普通最小二乘法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中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出口退税政策对人民币升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马德功臧敦刚康忠伟
-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
-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对称性分析——以2005—2010年FDI为例被引量:2
- 2010年
- 中美有关人民币升值问题波澜再起。本质上,人民币升值压力并非经济基本因素所致,而是供求机制中的非对称性使然。本文以2005年-2010年FDI为例,运用了最小二乘法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中的非对称性,结果表明,短期内FDI对人民币升值作用较小,而长期内对人民币升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马德功臧敦刚韩院院
-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 人民币升值压力中非对称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特有的加工贸易方式为例被引量:2
- 2012年
- 人民币升值问题始于2003年,但2005年的汇改并未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而形成了新一轮升值预期。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人民币升值问题再次升温,美国"汇率操纵国"的大棒拟将人民币汇率问题升格为政治问题。人民币的升值问题在形式上是由经济基本面所为,而本质上是由汇率形成机制中的非对称性使然。本文选取我国特有的加工贸易方式这一非对称性因素,运用联立方程组等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支持该结论。
- 臧敦刚杨陈晨
-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加工贸易汇率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