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3-08-01)

作品数:16 被引量:406H指数:12
相关作者:徐新良刘洛王军邦通拉嘎付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气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GA
  • 3篇草地
  • 3篇草地退化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时空演变特征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候变化背景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1篇地表水
  • 1篇地表水体
  • 1篇地理
  • 1篇钉螺
  • 1篇东北亚
  • 1篇血吸虫
  • 1篇血吸虫病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11篇徐新良
  • 4篇刘洛
  • 4篇王军邦
  • 3篇通拉嘎
  • 3篇付颖
  • 3篇李双
  • 2篇黄麟
  • 2篇齐述华
  • 2篇黄玫
  • 2篇樊江文
  • 2篇郭腾蛟
  • 1篇刘纪远
  • 1篇刘德坤
  • 1篇张学霞
  • 1篇王昌佐
  • 1篇王召海
  • 1篇张超
  • 1篇曹巍
  • 1篇曹巍
  • 1篇邵全琴

传媒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森林工程
  • 1篇地理学报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灾害学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理环境因子对螺情影响的探测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中国血吸虫病疫情呈回升态势,表现为急性感染人数和血吸虫病患病人数增多,局部地区钉螺扩散明显,感染性钉螺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等。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控制钉螺对血吸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钉螺的生态学特征,综合高程、水文、土地利用、土壤、植被等因子,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地理环境因子对2009年湖北省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垸内型流行区,整个流行季(3-10月)、特别是7-9月期间的植被覆盖与钉螺分布范围有关,密螺地带的特征为土壤质地粉砂含量适中、黄红壤和淹育水稻土,第一季度有较高的植被覆盖度;②在垸外型流行区,湖泊滩地、高覆盖度草地是其主要分布环境,而第一季度较高的植被覆盖,尤其是荻、芦苇等植被类型是高密度地区的环境特征;③在山地丘陵,河流附近的林地和耕地,潴育或淹育水稻土是钉螺密集分布的环境。筛选出的地理环境指示因子可用于遥感技术监测钉螺孳生地,从而为采取有效的控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通拉嘎徐新良付颖魏凤华
关键词:钉螺血吸虫病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引量:46
2015年
在3S技术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定量分析方法,基于30 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对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动态度来判定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区域差异,并在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上分析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近1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和其他类用地为主,整体内部结构稳定少动。草地变化面积仅占2000年草地总面积的0.37%;林地、湿地、耕地和人工表面的面积均有所增加;其他类用地面积有所减少。2全区土地综合动态度均小于0.1%,土地利用/覆被变幅较小,除人工表面较活跃外,其他各类型变化相对缓慢,且各省土地利用区域差异较小。3研究区内景观基质未发生改变,区域景观破碎度递减,景观多样性水平上升,景观聚集度和连续性微弱下降,景观整体保持较完整态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使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和景观格局均得以优化。
张海燕樊江文邵全琴
关键词:退牧还草工程
近50a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26
2015年
以2010年我国耕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数据为基础,在1960—2010年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数据基础上,采用GAEZ(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2010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是8.34×108t,玉米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趋势,东北平原区的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高,达到1.97×108t,青藏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总量最小;2近50 a来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3中国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变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东北平原区的平均玉米单产潜力和生产潜力总量的增长趋势都最为明显,其他各区的变化趋势都相对较小。研究揭示了近50 a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玉米生产潜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这为探究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提高中国玉米产量水平、科学指导玉米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葛亚宁刘洛徐新良张学霞袁兰兰张晓峰
关键词:玉米
基于湿润指数的近35年青海省干湿状况变化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利用青海省1971—2004年1km分辨率空间插值气象资料,计算了基于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方法的潜在蒸散及Thornthwaite湿润指数,分析了近35a来气温、降水量及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格局及趋势。结果表明:青海省总体上表现为较为显著的暖化和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增温趋势以西部较高,而东南部较低;降水在西部的唐古拉和中部的柴达木盆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而东南大部分地区表现为减少趋势;综合考虑辐射、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湿润指数表明,在西部唐古拉地区、柴达木盆地等干旱区表现为暖湿化趋势,而东南部的澜沧江源、黄河源等地区表现为干旱化趋势,但与降水变化趋势一样,其变化趋势的统计学特征并不显著。
刘德坤王军邦齐述华
关键词:湿润指数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被引量:26
2018年
西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江河源区与生物物种基因库,为了保障其生态功能的持续有效发挥,2008年开始实施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论文基于工程规划目标,通过对比监测2000—2008年与2008—2015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及其关键服务的时空变化,科学地评估西藏高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前、后8 a相比,1)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格局稳定少动,生态系统宏观状况趋向良性发展。森林面积持续增加,荒漠面积显著减少,水体与湿地面积从减少转变为增加。2)草地退化趋势明显减弱、草地恢复态势显著,退化草地占比下降了19.9%,恢复草地占比增加了33%。植被覆盖度增加趋势明显,平均提高了1.9%,特别是高寒草甸类。草地载畜压力明显减少,牧草供给能力提升,草畜矛盾有所缓解。3)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增加,碳汇总量略有提高,防风固沙服务能力稳步上升。然而,降雨量增加导致降雨侵蚀力增强,植被覆盖度增加但植被根系土壤层无法短时期内恢复,从而导致土壤保持服务能力有所下降。4)西藏高原的暖湿化气候有利于减缓荒漠化进程并促进生态系统恢复,而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对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工程区局部生态恢复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黄麟曹巍徐新良樊江文王军邦
关键词:生态工程生态服务生态效应
近30年东北亚南北样带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以东北亚南北样带为研究区,基于NCDC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线性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分析法,对近30 a来东北亚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980~2010年,样带温度变化整体以升温态势为主,1996年后进入偏暖阶段,显著升温区年升温速率在0.05℃/a以上。降水变化整体表现为南减北增的空间分异格局,南部在1999年后进入偏少阶段,北部在2004年后进入偏多阶段,降水显著减少区,年降水量减少速率在5 mm/a以上;降水显著增加区,年降水量增加速率在5 mm/a以上。
徐新良赵美燕刘洛郭腾蛟
关键词:东北亚气温降水气候变化
中国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利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35年间的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量拟合模型法,估算第一至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中国乔木林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截止2008年我国乔木林碳储量已达60.9亿t,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较大,乔木林碳储量自第二次清查起呈稳步增长趋势。第七次清查结束,乔木林碳密度比20世纪70年代初增长了3.55 t/hm2,人工林碳储量达10.3亿t,占乔木林总量近17%,造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贡献显著。各龄组人工林面积、蓄积量以及碳储量亦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总体来讲,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在稳步增加,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固碳潜力巨大,乔木林的碳汇效益正在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李妍徐新良张超
关键词:乔木林人工林碳储量碳密度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被引量:24
2016年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为66.3%,近20 a土壤侵蚀量下降,而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呈持续上升趋势;4)土壤风蚀模数为1 581.2 t/km^2,土壤风蚀量为18.99×10~8t,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为66.5%,近20 a由于风场强度减弱与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风蚀量下降,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持续提升;5)森林、草地、湿地碳固定服务量为1.95 Pg C,从前10 a略有下降态势转变为后10 a轻微上升趋势。
黄麟曹巍吴丹巩国丽
关键词: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碳固定
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21
2014年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的地形图和2000年代的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和人工解译,获取了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数据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北京市地表水体面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从1910年代的125.25km2增长到2000年代的456.88km2,净增长331.63km2,增长率为264.77%。不同时段地表水体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1910-1950年代,地表水体面积的增加以河流为主,河流面积增加了41.14km2,占水体增加面积的83.7%;1950-1980年代,水库和坑塘的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长了152.98km2和101.88km2;线状水系密度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沟渠密度的增加。1980-2000年代,北京市地表水体的面积增加了76.32km2,但是水库面积缩减了24.2%。北京市地表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降雨、地表水资源开发、用水以及水环境治理工程。
付颖徐新良通拉嘎李双
关键词:地表水体驱动力
1990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对土地利用影响的风险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在分析我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时空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199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台风灾害风险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台风灾害危险性方面,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的空间差异较大,灾次指数呈明显的带状特征,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台湾、广东省、福建省沿海地区,受灾次数在50次以上。在台风风险性方面,上海、杭州、南京、福州和广州等城市及周边县区,由于建设用地高度集中,风险指数高达1.0以上。在1990-2000以及2000-2008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风险指数变化较为显著。其中风险指数增高的地区多为林、草地转为居民地、建设用地和耕地,而风险指数降低的地区,多数为耕地转成林、草地。
郭腾蛟徐新良王召海
关键词:台风灾害土地利用风险评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