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sk366)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沈炳毅姜涛吴敏黄梅朱扬更多>>
- 相关机构:皖西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线索浅析
- 2013年
- 梳理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戏曲萌芽于先秦、形成于汉唐、发展于宋元,元杂剧是其成熟的标志。明清时期中国戏曲走向繁荣,京剧成为国粹,对我国的文化影响巨大,对世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 姜涛
- 关键词:戏曲史杂剧京剧
- 论皖西大别山高腔山歌“挣颈红”被引量:1
- 2012年
- "挣颈红"是皖西大别山区特有的高腔山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挣颈红"主要的特点是音区极高,长腔拖音衬词较多,演唱难度很大,传承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积极挖掘、研究、保护和发展"挣颈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挣颈红"产生的原因,为何歌唱时会导致脖颈发红以及其为何会具有不同的别名进行了论述,以此希望促进其保护和发展。
- 沈炳毅朱扬
- 关键词:音区
- 高校音乐教育助力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思考——以皖西学院音乐教育为例被引量:5
- 2012年
- 党的十七届三中和六中全会对发展新农村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作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的地方高校,皖西学院始终把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人才放在首位。因此,音乐教育必须贯彻中央的精神,顺应时代的发展,服务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应该积极发挥人才和科研的优势,改革教育教学思想,为适应新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学、演出、管理和创作人才,努力奉献丰富多彩而高质量的文艺节目,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沈炳毅
-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文化新农村建设
- 论歌唱中的注意
- 2011年
- 注意在声乐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重视学习和研究歌唱中的注意问题。文章结合声乐教学和心理学中注意的研究,阐述了歌唱中注意的本质、意义、种类和功能。
- 沈炳毅
- 关键词:歌唱
- 浅谈皖西大别山民歌的和声配置被引量:1
- 2013年
- 乡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本文以皖西大别山民歌为研究对象,阐述如何为皖西大别山民歌配置和声,从而弘扬皖西地区的乡土音乐。
- 姜涛
- 关键词:民歌和声
- 西路庐剧花腔音乐表现风格之刍议被引量:2
- 2012年
- 西路庐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主要分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其花腔音乐表现风格上分析,其旋律线条粗犷高亢,音乐结构感性和谐,表现意境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西路庐剧流行地那种去声音调的地域语言、口传心授的流传方式以及朴素的小农生活情调。这种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构建了西路庐剧浓郁的乡土气息。
- 黄梅吴敏
- 如何让《再见了,大别山》唱出味被引量:2
- 2012年
- 《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为大别山人民而写、歌唱大别山的作品,也是一首艺术价值很高、深受歌唱家和群众喜爱的作品。但是很多歌者没有深入地研究、理解这首作品,就难以准确、深入地表达出应有的韵味。文章阐述了《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金寨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史,还有大别山尤其是金寨的人文、地理以及当地的音乐风格。使喜爱这首作品的人更加深入理解它,能够更好地演绎它。
- 沈炳毅
- 关键词: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