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305)

作品数:6 被引量:78H指数:5
相关作者:于静洁王平张一驰徐永亮王丹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地下水
  • 3篇聚类
  • 2篇遥感
  • 2篇土壤
  • 2篇模糊C均值聚...
  • 2篇均值聚类
  • 2篇黑河下游
  • 1篇地下水动态
  • 1篇地下水环境
  • 1篇地下水位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生态输水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双向指示种分...
  • 1篇水化学
  • 1篇水化学特征
  • 1篇水环境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知识产权...
  • 1篇北京城建勘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于静洁
  • 4篇王平
  • 3篇张一驰
  • 2篇毛丽丽
  • 2篇王丹丹
  • 2篇徐永亮
  • 1篇朱军涛
  • 1篇朱秉启
  • 1篇闵雷雷
  • 1篇王志勇
  • 1篇孙国忠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南水北调与水...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生态输水期间额济纳绿洲区地下水动态数值模拟被引量:6
2014年
根据额济纳盆地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建立了额济纳绿洲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生态输水期间(2001~2011年)研究区地下水量均衡要素和地下水位、水量的年际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输水期间额济纳绿洲区地下水的年平均排泄量为3.54×10^8m^3/a,年平均补给量为3.67×10^8m^3/a。其中,河道渗漏和潜水蒸发分别占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78%和63%;(2)生态输水期间额济纳绿洲区地下水量变化总体为正均衡,均衡差0.13×10^8m^3/a。其中,2001、2004、2009和2010年为负均衡,其他年份均为正均衡;(3)对整个绿洲区而言,潜水补给承压水,平均补给量为0.23×10^8m^3/a;(4)生态输水期间绿洲区的地下水位总体是抬升的,抬升速率0.02m/a。河道附近地下水位的抬升速率大于0.04m/a,较其他区域明显,受河水演进的影响,最大值出现在东河最下段。
徐永亮于静洁张一驰王平王丹丹
关键词:数值模拟地下水动态
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在黑河下游土壤属性制图中的初步应用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初步研究了我国典型干旱区黑河下游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参数(坡度,沿剖面曲率和沿等高线曲率),植被指数(NDVI)及地质数据,设计了16个野外典型样本采集点及9个独立样本用于结果验证。应用室内试验,测定土样的3个属性特征(饱和导水率、土壤容重及土壤含水量)。以模糊隶属度作为权重,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三组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结果与9个独立采样点进行对比,无显著性差别。表明该方法在极端干旱区黑河下游地形较平缓地区适用性较强,结果能够满足应用需求,为该区域的地表过程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毛丽丽于静洁张一驰
关键词:土壤属性遥感模糊C均值聚类黑河下游
黑河下游土壤的细土颗粒粒径组成和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研究利用遥感数据及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对我国西北典型干旱区黑河下游的土壤细土颗粒粒径组成和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收集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形参数(坡度、沿剖面曲率和沿等高线曲率)、植被指数(NDVI)及地质数据,设计了16个野外典型样本采集点及9个独立样本用于结果验证。利用沉降法和筛分法测定了细土的颗粒粒径组成。以模糊隶属度为权重,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到土壤砂粒、粉粒及粘粒含量和质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果与9个独立采样点进行对比,无显著性差别。表明该方法在极端干旱区黑河下游地形较平缓地区适用性较强,结果能够满足应用需求,可为该区域的地表过程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毛丽丽于静洁张一驰孙国忠
关键词:遥感模糊C均值聚类黑河下游
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3年
以额济纳三角洲2011年生态输水期间(4月)和生态输水间歇期(8月)两次巡测水样的水化学数据为基础,运用Kriging插值、Piper图等方法,综合分析单次生态输水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河岸带、戈壁带和农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4月相比,8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未发生明显改变,但TDS(总溶解固体)(2 211.7~2 974.3mg/L)、总硬度(251.5~357.3mg/L)以及各主要离子含量显著增加,空间变异系数增大(112.6~157.5);空间上,地下水化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TDS由小于1 000mg/L增高到大于3 000mg/L,垂直河道方向,距河道一定距离存在TDS峰值带;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水蒸散发、生态输水和抽水灌溉等。
王丹丹于静洁王平朱秉启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干旱区
额济纳三角洲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特征分类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选取额济纳三角洲14口自动观测井日尺度的地下水位埋深观测值(2010.4-2011.4)作为数据基础,运用SPSS 18.0软件中的描述性分析,趋势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模块,对额济纳三角洲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位年内动态变化空间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地下水位动态可分为四种波动类型。其中,类型Ⅰ主要分布在远离河道的荒漠地带,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较为稳定;类型Ⅱ的观测井靠近东西河,地下水与河水不断的发生交换,多次的抬升下降是该类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典型特征。类型Ⅲ主要分布于东河下游绿洲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主要受人为调控的地表径流影响,地下水位剧升后缓慢下降是该波动类型的典型特征;类型Ⅳ分布在远离河道的绿洲区周边地带,其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地下水位缓慢下降是此波动类型的典型特征,这与地下水不断以蒸散发形式排泄,且得不到补给有关。
徐永亮于静洁王平闵雷雷
关键词:K-MEANS聚类
额济纳荒漠绿洲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分析被引量:54
2011年
为了科学地评价和预测生态输水对额济纳荒漠绿洲天然植被的影响,亟需掌握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物群落类型,建立植被-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该研究对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物群落展开调查,获取植物群落特征、分布状况及地下水环境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对群落进行分类,采用无偏对应分析(DCA)、无偏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对群落进行排序,得出额济纳荒漠绿洲主要植物群落类型,以及影响植被类型变化和分布的地下水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TWINSP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芦苇+杂类草(Ass.Phragmites australis+herbs)、胡杨-红柳+杂类草(Ass.Populus euphratica-Tamarix ramosissima+herbs)、沙枣-红柳+杂类草(Ass.Elaeagnus angustifolia-Tamarix ramosissima+herbs)、红柳-杂类草(Ass.Tamarix ramosissima-herbs)、花花柴-白刺+沙蒿+沙拐枣(Ass.Karelinia caspica-Nitraria tangutorum+Ar-temisiasp.+Calligonumsp.)、麻黄-红砂+白刺+骆驼刺(Ephedra przewalskii-Reaumuria soongorica+Nitraria tangutorum+Alhagi sparsifolia)等6个主要植物群丛;(2)对于额济纳荒漠绿洲这一特定的研究区域,制约群落类型、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地下水因子为地下水埋深;(3)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的地下水环境因子主要有地下水埋深、pH、盐分、矿化度、电导率、HCO3-等6个变量。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1轴突出反映了群落所在环境的地下水埋深,沿第1轴从右到左,地下水埋深逐渐增大,群落的盐分及矿化度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群丛依次从类型I到VI逐渐演变。额济纳三角洲作为干旱区的荒漠绿洲,有着明显的特点:植物群落组成的生物多样性趋于贫乏化和单一化,生态结构简单,植被稀疏,种类单一,群落覆盖度较低,群落格局分异明显。地下水埋深变化是群落物种及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
朱军涛于静洁王平王志勇
关键词:地下水环境植物群落双向指示种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