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7JJD860215)
- 作品数:20 被引量:224H指数:9
- 相关作者:夏倩芳袁光锋黄月琴尹瑛乔同舟更多>>
-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宜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挣工分”的政治:绩效制度下的产品、劳动与新闻人被引量:32
- 2013年
- 挣工分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发端之后,与外部的市场化制度、宏观的政治体制一起,构成了我国媒体复杂的新闻产制环境。本文从新闻产品、劳动样态、劳动者价值和归宿等方面,探讨这种制度的政治效应;本文揭示了在挣工分制度中政治权力与市场机制的交织,导致新闻人以自由的方式向权力依归的事实;本文同时指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传媒业经济增长狂潮的代价和政治后果。
- 夏倩芳
- 关键词:媒介市场化绩效制度
- 冲突性环境议题中民意表达的困境与策略——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事件的个案分析被引量:6
- 2009年
-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六里屯垃圾焚烧厂"事件进行个案研究,重点讨论了冲突性环境议题中民意表达的现实困境与策略问题。研究发现,相对闭塞的传统媒体在复制官方的风险话语时并未给作为环境风险直接承担者的普通民众以对等的表达空间;体制性利益表达管道的不畅或失效迫使民众采用多元手段进行表达,而以新媒体为平台的风险知识的共享与利益表达策略的协商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他们的表达空间和参与风险决策的途径。
- 尹瑛
- 关键词:环境风险民意表达公众参与个案分析
- 乡村社会冲突中的利益表达与信息传播研究——兼论大众传媒的角色与作用被引量:2
- 2010年
- 乡村群体性事件频发,根源何在?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和相关报道的考察,分析了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选择过程,发现:利益表达渠道是否顺畅,直接影响着社会冲突的演化程度;大众传媒当前在农民的利益表达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民利益表达渠道的阻塞,根本上在于乡村传播体系的结构失衡。本文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维权组织和话语平台。
- 乔同舟
- 关键词:乡村社会冲突大众传媒
- 风险归因:媒体的风险话语生产与社会建构的核心议题被引量:2
- 2010年
- 有关风险起因和责任的话语是媒体对风险的一种重要建构,这一建构过程深植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语境之中,同时它本身又是风险的社会建构的一部分。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成果,聚焦于媒体在风险报道中的归因偏见、归因倾向与策略,以及风险归咎的政治等几个问题,并对媒体归因的影响因素以及媒体的风险话语建构在公众的风险感知和风险的社会建构中的角色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将风险归因和归咎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归因动机的考察,此外,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一些研究结论互相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可能与研究抽离了具体的语境有关。
- 周丽玲
- 关键词:归因归咎媒体话语社会建构
- 互联网使用与公众的社会风险感知被引量:10
- 2011年
- 本文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公众社会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是否使用和依赖网络作为主要信息渠道,以及对网络使用与依赖程度的差异,均对公众的社会风险感知不产生显著影响。这表明,社会风险已经泛化在社会生活中,媒介使用的差异已经不能导致公众风险感知的差异。本文因此提出政策管理建议,对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管理应适当改善,使其适当地宽松以推进舆论监督,才是遏制和化解社会风险的途径。
- 屈晓妍
- 关键词:网络使用网络依赖媒介使用
- “国家”的分化、控制网络与冲突性议题传播的机会结构被引量:26
- 2014年
- 在冲突性议题的传播中,"国家"是主导性的控制力量,但又不是铁板一块的整体,其内部存在着权力的分化,这为冲突性议题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国家对媒体采用的是属地化管理的体制,地方政府控制了媒体的财政权,冲突性议题难以获得本地媒体的传播机会,国家内部存在的纵横交错的关系网络则又进一步压缩冲突性议题传播的空间。冲突性议题的传播主要有"报道对象位于权力体系的底端"、"突破属地管理"和"政府有治理需求"三种机会结构,媒体在进行冲突性议题报道时,也往往采用脱离属地的权力体系、"用合作换取自主"等行动策略。在政治权力成为主导性权力的背景下,其他权力或群体也可以借助于政治权力的交换而控制冲突性议题的传播,这对国家治理和社会风险的化解是不利的。
- 夏倩芳袁光锋
- 关键词:属地管理关系网络
- 网络介入冲突性事件传播的演进过程及影响——基于多案例的历时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通过对23年来242个冲突性事件传播轨迹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网络对冲突性事件传播的介入和影响,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其影响体现在:作为冲突性事件传播的发源地;设置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议程,引导或改变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轨迹;补充或替代传统媒体的功能,发挥联动效应或修正作用。网络提高了冲突性事件被公众看见、被舆论影响的机会,推动了冲突性事件个案的解决,但在促进冲突性议题的解决方面依然乏力。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搭建意见表达和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当是避免或者化解社会冲突的传播之道。
- 乔同舟
-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媒体技术
- 冲突性环境事件中公众参与的新媒体实践——对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1
- 2011年
- 以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公众参与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新媒体的作用及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问题。通过对北京六里屯和广州番禺居民反建垃圾焚烧厂事件的案例比较与分析发现,在我国转型社会体制性利益表达管道尚不完备的条件下,新媒体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扮演着公众参与的动员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使个体感知到的风险快速问题化、公共化,而参与者亦借助新媒体平台缔结行动的外部社会支援网络,这一网络内资源的多元化程度不仅影响着公众参与的路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公众参与的品质。
- 尹瑛
- 关键词:公众参与
- 被政治化的情感:政治传播中的情感话语被引量:9
- 2016年
- 情感是理解政治传播的一个重要视角。抒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近代以来情感的政治化更为明显,情感既是政党或政府宣传与治理的技术和工具,也是民众进行社会抗争的资源和策略。情感的政治化过程,体现了如下逻辑:倾向于将社会问题情感化,个人情感集体化,其中隐含着"我们—他们"的二元对立色彩,情感被政治立场裹挟;情感政治化的表面是情感话语表达,背后则是意识形态运作。被政治化的情感,在进行政治动员、获取社会支持方面效能显著,但若利用过度,则会造成公众情感透支和社会治理的非理性化。
- 乔同舟
- 关键词:政治传播
- 媒体接触对公众关注议程影响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本研究以媒体接触程度为自变量,以公众关注议题的多少为因变量,并在分析过程中引入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三个人口学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时间序列分析、T检验及多元回归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检验媒体接触程度对公众关注议题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媒体接触程度越高,关注的持续时间越短;相反,对于城市公共领域的问题,媒体接触的程度越高,持续关注的时间越长;媒体接触程度高的群体在不同时段关注议题的数量相对稳定,媒体接触程度低的群体在不同时段关注议题数量有显著性差异。男性和女性关注议题的数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关注议题的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 王晓华
- 关键词:媒体接触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