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0ZR1437300)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敏高静高申朱全刚王晓宇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成都军区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PLGA微粒中蛋白稳定性和完全释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2年
- 以PLGA为载体的蛋白药物微粒给药系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蛋白稳定性和蛋白的完全释放。本文总结了增强蛋白药物稳定性和在体外释放期间促使蛋白完全释放的方法。蛋白药物完全释放的前提是保持蛋白稳定性。保持蛋白稳定性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加入添加剂、对蛋白药物和聚合物进行修饰等避免蛋白在不利释放环境中聚集变性;另一个方法是避免不稳定环境的形成。
- 张敏高静张玮高申
- 关键词:蛋白稳定性药物释放系统
- 丙氨瑞林微球包封率和体外释放研究
- 目的:研究由不同制备工艺、不同pH值释放介质对丙氨瑞林微球的包封率和体外释放趋势的影响。方法:由溶剂挥发法-复乳法(W/O/W)制备丙氨瑞林微球,内水相分别采用0%、8%、16%明胶水溶液,微球的挥干固化分别由常温挥发和...
- 张敏高静朱全刚武鑫王晓宇叶丽华高申
- 关键词:包封率体外释放
- 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考察微针对熊果苷皮肤给药的促渗作用,并与化学促渗剂氮酮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深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星形硅微针。制备熊果苷水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人体腹部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分3组:微针实验组供给室加入熊果苷水凝胶,皮肤采用微针作用;氮酮对照组供给室分别加入含有1%、3%、5%氮酮的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空白对照组供给室加入无氮酮熊果苷水凝胶,皮肤无微针作用。分别在1、3、6、12、24、36、48 h等时间点取样,以HPLC法测定接收池、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中的熊果苷含量,液相条件: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1×10-3mol/ml盐酸(5∶95);柱温2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2 nm。求算熊果苷的累积透过量(Qr)、稳态透皮速率(Js)及皮肤累积滞留量(Qs)。结果星形硅微针可以刺穿人体皮肤角质层。HPLC标准曲线方程C=0.000 2A-0.182 9(r=0.999 9),线性范围0.4~50μ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2.4%和2.74%,回收率均大于90%。微针作用组的熊果苷累计透过量、稳态透皮速率和表皮累计滞留量均高于5%氮酮组(P<0.01)。结论微针作用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熊果苷皮肤渗透量。
- 张玮高静张敏王晓宇丁雪鹰武鑫侯雪梅高申
- 关键词:微针熊果苷氮酮皮肤投药
- 丙氨瑞林微球制备工艺优化和体外释放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制备包封率高、可持续释药35d的丙氨瑞林微球。方法: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采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丙氨瑞林微球,以包封率为观察指标,用正交设计L9(34)对微球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在pH=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考察微球的体外释放。结果:经优化工艺制备的丙氨瑞林微球包封率为(93.2±1.6)%,90%的微球粒径分布范围为55~65μm。在选择的释放条件下,至35d时,药物累积释放92.3%,突释为9.7%。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丙氨瑞林微球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突释少。
- 张敏高静孙李平武鑫叶丽华高申
- 关键词:丙氨瑞林微球体外释放
- 皮肤美白化合物的筛选评价新进展被引量:8
- 2012年
- 在皮肤美白产品开发中,发现了许多种类的美白化合物。在皮肤美白产品不断涌现的情况下,美白化合物的筛选和效能评价变得尤其重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主要皮肤美白化合物的分类,化合物的筛选及效能评价方法,为皮肤美白产品的深入研发提供参考。
- 张敏张玮高静朱全刚高申
- 关键词:美白
- 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考察微针阵列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渗作用,以及纳米粒在接收液和皮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双荧光探针指示纳米粒的经皮过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裸鼠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微针组供给室加入纳米粒混悬液,皮肤采用微针阵列作用;对照组皮肤无微针作用。采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分布。结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纳米粒经由微针作用皮肤后产生的微孔渗透进入皮肤。48h后测定显示没有纳米粒进入接收液,皮肤中纳米粒的滞留量如下:微针组表皮125.99μg/cm2,真皮55.31μg/cm2,皮肤中总量181.30μg/cm2;对照组表皮42.15μg/cm2,真皮32.76μg/cm2,皮肤中总量74.91μg/cm2。微针可以增加纳米粒在皮肤内的滞留量(P<0.01),并且纳米粒在表皮层中的滞留量大于真皮层(P<0.01)。结论微针作用于皮肤后可显著增加纳米粒的皮肤内递送量,纳米粒沉积在皮肤中缓慢释放药物,有利于局部皮肤给药。
- 张玮高静朱全刚张敏王晓宇高申
- 关键词:微针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皮肤投药
- 丙氨瑞林微球的体外释放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研究不同内水相明胶浓度、不同微球挥干固化方法和不同pH值释放介质等对丙氨瑞林微球的体外释放趋势的影响。方法由溶剂挥发法-复乳法(W/O/W)制备丙氨瑞林微球,内水相分别采用0%、8%、16%明胶水溶液,使用室温常压挥发和低温真空挥发法固化微球。体外释放实验中,采用pH=4.5、pH=7.0、pH=10.0三种释放介质,于第1、7、14、21、28、35天取样,残余法测定体外释放微球突释量及释放度,使用电子扫描电镜记录微球释放期间各取样点的微球降解程度。结果有机溶剂挥发固化方法会影响微球的体外释放模式,含不同明胶浓度内水相的微球有不同的体外释放模式,微球中的丙氨瑞林在释放介质pH=10.0中释放速率最快,而在pH=4.5中不能完全释放,最适宜的释放介质是pH=7.0缓冲液。结论不同挥发固化方法制备会影响微球的突释量,但对微球的整体体外释放趋势没有影响,内水相浓度对体外释放的趋势有影响,释放介质的pH值对丙氨瑞林微球药物的释放有影响。
- 张敏高静朱全刚张玮武鑫王晓宇叶丽华高申
- 关键词:丙氨瑞林微球体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体外释放
- 微针阵列技术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
- 目的:考察微针阵列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渗作用,以及纳米粒在接收液和皮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双荧光探针指示纳米粒的经皮过程,采用Franz扩散池法,将裸鼠皮肤置于扩散池间,微针组供给室加入纳米粒混悬液,皮肤采用微针阵列作用...
- 高静张玮高申
- 关键词:微针PLGA纳米粒局部给药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