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XW033)

作品数:30 被引量:133H指数:7
相关作者:刘建华斯琴格日乐孙秀丽李永娜张戈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科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政治法律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8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民族
  • 10篇边疆民族
  • 10篇边疆民族地区
  • 6篇社会
  • 6篇文化
  • 5篇网络
  • 4篇政府
  • 4篇社会稳定
  • 3篇大学生
  • 3篇意识形态
  • 3篇舆情
  • 3篇社会学
  • 3篇主义
  • 3篇网络舆情
  • 3篇民族地区
  • 3篇互联
  • 3篇互联网
  • 3篇价值观
  • 3篇高校
  • 2篇地区高校

机构

  • 21篇内蒙古科技大...
  • 6篇河北工业大学
  • 4篇天津财经大学
  • 3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北方工业大学
  • 2篇天津工业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作者

  • 13篇刘建华
  • 5篇斯琴格日乐
  • 2篇孙秀丽
  • 1篇姚刚
  • 1篇李永娜
  • 1篇张戈

传媒

  • 3篇吉首大学学报...
  • 3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国青年研究
  • 2篇理论导刊
  • 2篇当代青年研究
  • 2篇社科纵横
  • 2篇前沿
  • 2篇电子政务
  • 1篇青年探索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青年社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中的社会怨恨情绪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社会怨恨是在社会转型中一种带有攻击性和反社会性的负面情绪体验,其爆发主要经历了触发、发酵、扩散及带来不可预期后果等阶段。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民众可能因利益结构、权利结构、权力结构及信息结构的失衡将主观体验到的被剥夺感、被歧视感、不公平感以及生存性焦虑感等转化为社会怨恨情绪,并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进行非制度性表达,酿成网络舆情危机。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这部分民众的社会怨恨情绪,畅通利益表达机制,理性回应他们的诉求,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刘建华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公平正义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与青少年社会认知的教育学思考被引量:2
2014年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开放性、交互性、聚焦性、即时性等特点外,还具有反映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的舆情主体的多民族性、舆情客体的衍生性、舆情形态的复杂性以及舆情处置的不确定性等特征。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而言,由于自身的信息鉴别力不高、教师的信息反应力低,以及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等原因,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社会认知受其影响,行为极易发生偏差。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本土网站平台建设,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教师的舆情事件解读能力,增强边疆民族地区学校的媒介素养培育,建立和完善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相关工作机制,是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升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必由之路。
斯琴格日乐刘建华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学
论网络技术的虚拟性有悖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被引量:1
2019年
网络社会中人的发展并非全是自由自觉的。网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的自主性退隐、能动性缺失、创造性被阻、人际危机、情感异化以及价值混乱。在网络空间里,人的需要是畸形满足的,人的自由发展是受阻的,网络技术的虚拟性会阻抗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杨慧刘建华
关键词:网络技术
论网络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表达被引量:3
2016年
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边疆民族地区青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呈现出正向情感与反向表达的胶着、责任意识与功利行为的纠结、思想正态与价值负态的共存的特点。互联网时代,国家民族意识表达的空间、情境及语言文化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民族意识的表达不再受现实习俗、规则、纪律、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表达主体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大大降低了对体制的依赖性。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信息的离散性和表达的分散性使得网民主体隐藏了个体身份,增加了社会不信任,解构了社会信仰,疏远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减少了现实社会参与,这正是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转向和疏离的独特的现实语境和深层次的社会原因。理性认识网络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民族意识转向和疏离的本质,应对网络时代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冲击,改变边疆民族地区青年的文化价值观的在场和出场语境是增强网络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青年国家民族意识转向的关键。
斯琴格日乐
关键词:国家民族意识网络时代文化价值观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域内政治风险
2019年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为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全球性、综合性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必然会触动中国域内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格局的变动、经济利益的调整以及文化习俗的变化。变革、调整必然会使中国域内的各种政治风险凸显,反过来又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诸多挑战。实施好兴边富民的国内战略目标,落实好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政策,夯实好亲诚惠容的跨境外交政策,构建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域内风险的防范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斯琴格日乐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政治风险一带一路
网络舆情传播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影响与对策被引量:8
2014年
网络舆情正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政治生态,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安全。对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而言,网络舆情传播除了具有网络舆情共有的即时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特点外,还具有反映西部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多民族性、复杂性、易爆发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树立网络边疆意识,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转变舆情管理方式以及培育意见领袖,是维护边疆民族地区政治安全的应然之径。
刘建华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治安全社会稳定
互联网思维下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社会治理方式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边疆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要解决自身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就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融合"平等、开放、创新、共享、协作"的互联网思维,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流程,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组织的互联网思维运作机制,实现政府对公民的"需求链接、再组织化和价值引导"的有机融合。
刘建华
关键词: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公共管理
大数据技术的风险问题及其防范机制被引量:25
2020年
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政府实施有效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作为技术的大数据在极大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因技术的“双刃剑”影响使得身份盗用、隐私暴露、数字鸿沟、安全危机等社会风险问题不断发生。为此,加强数据诚信合约管理、提高数据用途透明度,增进个人数据思维与理念、搭建共济价值平台,依法维护数据安全、实现数据价值与行为的一致性是防范大数据技术风险的应然之道。
刘建华刘欣怡
关键词:数字鸿沟数据安全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被引量:16
2016年
"微文化"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性"和"碎片化"特性不仅改变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意识结构,还冲击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教育模式,从而挤压了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话语空间。这与技术对文化的侵入所导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以及主观文化与客观文化之间的分离密不可分。为此,必须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和"生活化",加速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进程,转变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
李永娜
关键词:去中心化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意义、挑战及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安全尤其是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中国意识形态的生产厂、培育地和传播站的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竞争的前沿阵地。苏东剧变与僵化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极大地消减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多元思潮严重冲击了高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后现代化生活方式解构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网络化生存衍生出大学生的离散性组织。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变革,确立人即目的指向,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增强意识形态教育软实力,树立互联网思维,有助于巩固和守护好中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
刘欣怡刘建华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