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ZX004)

作品数:41 被引量:110H指数:5
相关作者:王腾樊浩丁雪枫陈爱华庞俊来更多>>
相关机构: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政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道德
  • 14篇伦理
  • 7篇哲学
  • 6篇道德哲学
  • 3篇形而上学
  • 3篇生命
  • 3篇伦理学
  • 3篇莱布尼茨
  • 3篇辩证
  • 2篇道德自由
  • 2篇德性
  • 2篇正义
  • 2篇证法
  • 2篇神学
  • 2篇伦理精神
  • 2篇逻辑
  • 2篇哈贝马斯
  • 2篇黑格尔
  • 2篇奥古斯丁
  • 2篇辩证法

机构

  • 17篇东南大学
  • 6篇苏州科技学院
  • 5篇南京政治学院
  • 4篇南京审计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3篇国防大学
  • 3篇江苏省社会科...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中共上海市委...

作者

  • 8篇王腾
  • 5篇樊浩
  • 5篇丁雪枫
  • 4篇陈爱华
  • 3篇庞俊来
  • 2篇沈云都
  • 2篇高广旭
  • 1篇岳瑨
  • 1篇王强
  • 1篇阳姣
  • 1篇杨琼珍
  • 1篇詹秀娟
  • 1篇甘培聪
  • 1篇牛庆燕
  • 1篇王腾

传媒

  • 4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云南社会科学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社科纵横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武陵学刊
  • 1篇理论学刊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河北学刊
  • 1篇晋阳学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周易研究
  • 1篇浙江社会科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德与幸福同一性的儒道佛形态被引量:1
2018年
为克服道德与幸福之间的同一性难题,儒道佛三家贡献了最彻底的理路。儒家将全体(一切存在)理解为价值性或善的存在,道德以至善为基准,幸福被道德化,由此实现的德福同一性是至善幸福;道家的道是自然(全体)之道,德即得之于道,道包含一切祸福及其辩证转化关系,因此德福的同一性在于与道合一,超越祸福之辨;佛教通过因果报应规律的必然性力量来保证德福同一,道德是善道,幸福是极乐,唯有通过善念善行才能将苦海转化为极乐世界,对此善恶借助因果报应而成为善恶业报规律。概言之,儒道佛分别贡献了最普遍的道德、最普遍的幸福与最普遍的同一规律,三者合一生成德福同一的经典范型。
任春强
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形态被引量:9
2011年
道德发展的"中国问题"是什么?"无伦理","没精神"!它们的存在使当今以"道德"为轴心的"道德建设"南辕北辙,事倍功半。回溯中国道德文明史,道德哲学和道德发展的大智慧是"以‘伦’济‘道’",伦理优先。现代道德哲学的中国理论形态,应当是"伦理精神"形态,而不是"实践理性"形态。"伦理精神"形态是"伦理"与"精神"的圆融,它以实体性、终极性的"伦"为前提,以"精神"为达致"伦"的条件,其精髓是:"从实体出发";"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它是非宗教的中国文化生态中道德发展的哲学形态。
樊浩
关键词:道德发展伦理精神
“冲动力的合理体系”与生态文明被引量:1
2014年
当前社会的理性主义传统使现代人过度关注道德认知与理性能力,道德直觉力与情感冲动力的匮乏使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片面发展,生态实践主体因缺乏走向生态实践行动的情感"冲动力"和价值实践能力,带来生态实践难题并引发"生态困境"。新的历史时期,要培育具有道德实践能力的行为"主体",应当重塑"以情摄理"的伦理性格,构建伦理实体"冲动力的合理体系",再现"伦理—经济生态"与"伦理—科技生态"的合理机制,实现人—自然—社会生态链条的可持续运作,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奠定价值基础和行动的理论依据。
牛庆燕
关键词:生态文明
论新媒体赋权的伦理意义被引量:8
2018年
新媒体赋权不仅是一种技术赋权,更是一种伦理赋权。新媒体赋权伴随着权力的改造和再分配,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伦理关系,多元化的伦理场域,实践性的伦理情感,改变了赋权机制和伦理格局,实现了由他人被动赋予到自我主动获取的转变,激发了个体的伦理权利,构建了公共领域的伦理记忆。
江雪华
关键词:新媒体伦理赋权
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对正义与善的整合被引量:1
2016年
康德的形式伦理学强调义务的纯粹性,义务论关注正义原则,确保对个体的自由权利的尊重,但排除了一切经验质料,只剩下意志对一般法则的普遍遵从,且以单子式的孤立的心灵中检验行动的准则能否获得普遍性。黑格尔反对正义的抽象普遍性,以伦理理念的自身运动来实现正义与具体的善的结合,但伦理整体性的在先原则又存在压制正义之嫌。商谈伦理学继承黑格尔的志向反对抽象的正义,同时在确保正义优先性的前提下把正义和善结合起来。
甘培聪
关键词:黑格尔哈贝马斯正义
解读“物”社会功能的实然逻辑与应然逻辑——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符号—物社会功能”的伦理透视
2013年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鲍德里亚早期学术理论建构中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其"死亡三部曲"的第一步。这部书的第一章"符号—物的社会功能"是承上启下之作,即上承《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相关概念和思想,下启的不仅包括这部著作——《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自身,还包括《生产之镜》和《象征交换与死亡》。在"符号—物社会功能"中,他一方面通过揭示"物"在消费过程中蕴涵的双重逻辑——物物交换的实然逻辑及其中隐含的"一种象征性交换体系"的应然逻辑,试图超越"物"的实然逻辑——一种满足需求的功能——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他通过揭示物的炫耀性消费和仿象功能,试图超越物的生产之实然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对物的形式符码及其社会实践的阐述,开启了他构建符号批判理论的"工程"。这样,他就"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进而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相背离。鲍德里亚没有从实体性的孤立个人主体出发,而是承袭了海德格尔式的关系本体论,触及欧洲当下现实社会生活中鲜活发生着的大量经济、社会、文化现象。由此,鲍德里亚"符号—物社会功能"理论逻辑的深刻性与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他以人与人之间虚假的象征符码关联替代了物性功用存在之链,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展望则必然是悲观的。
陈爱华
关键词:社会功能
文化创意意识形态功能的伦理审思被引量:1
2014年
"文化创意"何以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就其客体向度而言,一定社会的伦理规范与价值取向作为一定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不仅在显文化层面引领文化创意活动,而且还以隐性文化形式——社会认同、社会文化心理、社会场域渗透在文化创意活动之中。不仅如此,一定社会的伦理文化传统也会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文化创意活动中。而就其主体向度而言,作为文化创意的主体须从整体上了解一定的人—社会—组织等的需要及其存在意义,发现其应该按此生活的德性需要。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创意主导着文化的走向,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方式;作为社会现象形态的文化创意则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伦理陶冶功能;作为实践形态的文化创意则以一定的文化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其意识形态功能是双向的,即一方面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伦理关怀,另一方面也展现了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与销售主体的伦理品性。因此,文化创意将从伦理文化环境的营造来激励一定的人—社会—组织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陈爱华
关键词:文化创意意识形态价值体系
伦理,如何“与‘我们’同在”?被引量:13
2013年
伦理到底如何"与‘我们’同在"?这是道德合法性的真理与信念前提。伦理道德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精神发展史、人的生命发展史相一致。个体与实体直接同一的伦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原初状态,也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古希腊传统中的苏格拉底之"死",希伯来传统中的上帝之"怒",中国春秋时代的孔子"周游"与老子"出关",分别以悲剧与喜剧的方式,呈现伦理世界中人类精神的"悲怆情愫"。伦理世界解构,"大道废,有仁义",人类精神进入以个体为真理,通过教化建构生活世界的伦理普遍性的教化世界。"上帝死了"(尼采)、"打到孔家店"(五四运动),以"伟大可恨"标示教化世界的幻灭,而"上帝之死"与"尼采之疯"之间戏剧般的关联,似乎再次以悲剧的方式申言伦理实体对人的精神的生命意义。由此,人类精神进入道德世界。道德世界透过"伦理上的造诣"将教化世界中的个体提升为主体,达到主体与实体的同一,达到精神史的当代觉悟,即"伦理觉悟"。"伦理觉悟"不仅是伦理家园的精神回归,更是人类的"最后觉悟":"伦理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人类种族的绵延"已经开始取决于"人类学会伦理地思考的程度"(罗素)。人类精神史以伦理为重心,形成绵延不绝的问题流:"我在哪里?""我是谁?"(自然世界)——"人应当如何生活?"(伦理世界)——"我们如何在一起?"(教化世界)——"我们能否在一起?"(道德世界)。当代人类精神的伦理问题如此严峻,乃至发生"人类还会有前途吗"的"梁漱溟之问"。
樊浩
关键词:伦理精神史
生活世界的时间性:从胡塞尔到哈贝马斯
2014年
哈贝马斯打破了胡塞尔"反思存在于时间意识流之内"的观点,认为反思由异质性的偶然经验、也就是陌生的文化引起,并发生于通过语言交往重建生活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以生活世界是可错的和可再生产的;历史就是生活世界的再生产过程,在其中,时间得以向前发展。因此,与胡塞尔相反,哈贝马斯认为时间并不独立于历史,而是处于历史之中。
沈云都
关键词:文化
“主体性”、“自由”与“理性”:笛卡尔道德哲学形态的建构逻辑被引量:5
2014年
国内学术界对笛卡尔哲学近代出场意义的过分关注乃至标签化势必影响对其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逐步建立起来的"自由原则"、"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的出场奠立了坚实的精神哲学基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则决定其道德哲学形态建构的"主体性"、"自由"和"理性主义"逻辑。在主体理性形而上学基础上,笛卡尔道德哲学形态展现为三维结构:"精神实体"—"道德自由"—"‘我思’主体性"。"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是构成"‘我思’主体性"内在结构的两个核心要素。"道德自由"蕴含着主体意志在理性原则基础上对善的主动选择。主体意志的决定根据——"道德本体"源自于主体"我思"这一"精神实体",而非超验的"上帝实体",一切未经"我思"的"道德本体"(法则)都是虚妄的。笛卡尔道德哲学研究的难点在于对其文本的处理,其道德哲学思想零星地散落在诸多文本之中,这可能是其道德哲学为国内学术界所忽略的重要原因。
王腾
关键词:笛卡尔主体性道德自由理性主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