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GJ003)

作品数:9 被引量:64H指数:5
相关作者:杨成刘古昌孙超施海杰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海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提纲
  • 2篇普京
  • 2篇俱乐部
  • 2篇乐部
  • 2篇辩论
  • 1篇地化
  • 1篇选举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思想
  • 1篇一体化
  • 1篇战略协作伙伴
  • 1篇战略协作伙伴...
  • 1篇中俄
  • 1篇中俄关系
  • 1篇中俄战略协作...
  • 1篇社会基础
  • 1篇身份
  • 1篇普京时代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北海道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政治...

作者

  • 5篇杨成
  • 1篇刘古昌
  • 1篇施海杰
  • 1篇孙超

传媒

  • 8篇俄罗斯研究
  • 1篇国际经济评论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普京主义”的社会基础与2012年总统选举之后的俄罗斯政治生态发展趋势被引量:10
2012年
"普京主义"是由普京及其侧近政治精英倡导并开创的俄罗斯所特有的"克里斯玛"型政权组织形态的变种,其特征包括但又不限于高度集权的总统制及领袖崇拜、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意识形态的交织与融合,而且仍在持续的演化。2012年俄罗斯总统选举的结果标志着俄罗斯梅普组合"双头政治"格局的结束以及始于2000年并可能持续至2024年的"长普京时代"新阶段的开始。以强国、威权为主要特征的"普京主义"或将继续左右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普京主义"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全能主义"和"威权主义",而是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产物。普京通过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安排,克服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转型的"制度陷阱",摆脱了国家治理危机,满足了俄罗斯民众对于秩序、稳定和发展的期许,从而在俄罗斯形成了特殊的"普京多数"现象,构成了"普京主义"的社会基础。然而,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发展催生了新中产阶级的兴起,选民结构的代际变化,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勃兴,逐渐消解了"普京主义"的正当性。随着一个与"普京多数"针锋相对的"去普京多数"群体的崛起,普京政权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可能出现五种不同的发展前景。
杨成
关键词:全能主义威权主义
形成中的中亚地区格局:尚存的单极残余、不稳定多极和其他选择被引量:7
2009年
作者认为中亚地区格局不能使用"大博弈"的模式予以解读,复合的权力结构模式可能更具有解释力。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俄罗斯、崛起的中国、强大的美国以及区内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一起构建了中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网络。中亚国家从国际政治行为客体到日益具备行为主体特征的身份转变,是形成这种地区格局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以一种合作性的多边主义为原则,推动各方以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实行开放型的合作,营造和谐的中亚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杨成
关键词:大博弈主体性
中国俄苏研究的范式重构与智识革命--基于学术史回顾和比较研究的展望被引量:10
2011年
只知其一,便一无所知。——[德]歌德。 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而风俗政治皆其子孙。——梁启超。
杨成
关键词:范式重构学术史学术思想
前行中的困顿:京都时代与后京都时代的俄罗斯气候环境外交被引量:3
2010年
2010年底的坎昆会议见证了气候谈判的紧张程度,各国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艰难地达成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推动气候谈判进程继续向前。京都议定书的第一阶段即将结束,未来的环境合作如何进行,仍旧是一个变数。作为气候环境领域的一个参与者,俄罗斯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俄罗斯的气候环境外交却显示出矛盾的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签署京都议定书的立场上前后变化较大,而且表现在俄罗斯政府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态度上。从京都时代和后京都时代的转型过程看,俄罗斯气候环境外交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断裂与延续",即断裂的立场和连续的利益战略,国内国际的分离与一致,单边与多边的断裂与全球领导的一致性。这些因素长期影响着俄罗斯气候环境外交的思维,并呈现出前行中困顿的状态。
孙超
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外交
去俄罗斯化、在地化与国际化:后苏联时期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生成和巩固路径解析被引量:29
2012年
苏联解体以来,中亚新独立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的构建与巩固往往表现为三位一体的集合式路径——"去宗主国(俄罗斯)化"、"在地化"和"国际化",其中"去宗主国化"为核心,"在地化"和"国际化"均构成一体两面的关系,而"在地化"与"国际化"则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三者在同一个政治场域(或在单个国家或在国家集合)内围绕具体议题密切互动,逐步培养出新的国家个体与集体身份。以历史书写为例,中亚各国在后苏联时期的族史/国史重构的主线是加大对于主体民族辉煌历史及其英雄人物的塑造的"在地化"路径;其背后则是更突出的是"去俄罗化"取向,以清除昔日统治者的历史书写的记忆;加大对于世界史和国际史的书写和教学的"国际化"导向同样是为消解"苏联人"的身份认同,进而确立中亚国家身为独立行为体的事实。以政治空间的变迁为例,哈萨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纳的建设以及中亚其他城市空间的变化都是各国政府有意识地利用其内的符号变迁塑造新的身份认同的手段。新的国家价值等被嫁接到新的空间内,阐明了与旧制度的断裂关系,以保证新的政治性质和新的国家图景得以实现。在教育领域,中亚国家的话语与政策迅速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教育到趋于新教育体系的转移,国际教育的拓展成为清除旧体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它们更加注重本土资源的外部依赖所在。伊斯兰复兴和国家重生在中亚国家成为相互交织的同步进程。对它们而言,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担当了"去俄罗斯化"与"国际化"的前驱,意味着一个国家自我识别的手段,一种将自身从莫斯科获取精神解放的工具,一种剥离共产主义体系和作为外国殖民统治标志的斯拉夫文化的门径。整体而言,苏联解体后,中亚在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不再被视为由外部大国或某些集团选定的集体符号,进而被其
杨成
关键词:国家身份一体化
21世纪的中国与俄罗斯:地区挑战与机遇-“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俄中分组讨论提纲被引量:3
2012年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
施海杰
“权力—财产权”体系的路径依赖与“长普京时代”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前景被引量:1
2012年
俄罗斯近20多年来的经济转型实践表明,其交换机制确与理想的规范市场经济有很大不同。普京当政以来之所以能推动俄经济出现较为快速的增长,主要原因是摒弃了叶利钦时代对权力和财产分离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制度移植",重新回归以国家作用主导为核心的"权力—财产权"体系并使之得到加强。普京赢得2012年总统选举意味着一个自2000年开始并将至少延续至2018年的"长普京时代"仍处于历史进程中。但正是"权力—财产权"体系的日益固化使普京政权面临着新的挑战,俄经济现代化的前景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杨成
经由和谐发展走向地区稳定:新世界格局中的俄罗斯与中国——“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俄中分组讨论用提纲被引量:2
2011年
国际格局未来10-20年的核心问题,俄方认为是美国和西方的整体性衰落和中国崛起之间的矛盾;中方倾向于认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国之间合作维护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趋势有可能超出其竞争与冲突的一面。中国将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提升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俄方断定,在西方衰落和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各方围绕俄罗斯的争夺似正日益明显,这既是基于俄的资源和欧亚大陆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是由于俄可能成为左右力量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中方学者认为,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基础已经奠定。与中国相比,俄在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可能会处于一个相对较为有利的地位。关于中俄双边关系,俄方集中关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认为主要存在经济关系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以及贸易结构原料化等问题。中方学者认为,中俄关系的中长期前景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不对称,而在于双方能否适应彼此关系的重新定位,能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信任。俄方主张亚太地区必须建立新的地区安全和发展模式,以解决中美关系对抗性的潜在上升这一核心问题。中方主张,俄罗斯可以改变目前在政治和经济上参与亚太事务明显不足的局面。中俄两国有必要主动提出并推动亚太地区的国际议程设定,担负起"服务型大国"的责任,给地区发展和繁荣带来更多的公共产品。关于中亚地区局势和上海合作组织,两国学者都认为中亚地区不是俄中两国竞争的领域,或是俄中两国发生冲突的地区。
Center for russian studies of ECNU & Council on foreign and defense policy
不断迈上新台阶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被引量:6
2010年
今年是中俄(苏)建交60周年。在回顾、总结60年来中俄关系发展状况和经验的时候,我们看到,中俄关系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往更高的水平发展,这个路怎么走?我觉得在这时候,对这样重大的问题进行研究,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刘古昌
关键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建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