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03043)
-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2
- 相关作者:孙一予李小江贾英杰张莹张蕴超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癌热宁栓剂直肠给药对癌性发热内源性致热源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占癌症并发症死亡人数的70%,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研究者重视。国内对此有许多的研究报道,但缺乏深入、细致化,所以,它仍是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癌热属中医“内伤发热”范畴,责之于痰、热、瘀、毒停聚所致,由于久积体内,经络、脏腑气机阻滞,郁而生毒化热。热毒蕴结体内而致发热。故立清热解毒、凉血祛瘀法治之。癌热宁栓剂由银柴胡、地骨皮、虎杖、白花蛇舌草等组成。方中银柴胡、地骨皮为君,以清热解毒,凉血生津;伍以白花蛇舌草增强君药清热解毒之力;佐以虎杖加强白花蛇舌草化瘀解毒散结之功。
- 贾英杰孙一予章伟张莹李小江陈亮陈立伟
- 关键词:直肠给药癌性发热
- 中药癌热宁栓剂治疗癌性发热3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21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中药癌热宁栓剂治疗癌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4例癌性发热患者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予中药癌热宁栓剂纳肛,对照组以消炎痛栓剂纳肛,7天为1个疗程。停药7天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体温、临床主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降热有效率分别为86·7%和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7·477、t=3·492,P<0·01),并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主要症状(t=4·71,P<0·05),提高患者生活质量(χ2=7·38,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外周血象无明显影响,并未见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结论中药癌热宁治疗癌性发热,退热作用持久而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 贾英杰李小江张莹孙一予陈军张蕴超
- 关键词:栓剂癌性发热
- 癌热宁栓剂直肠给药对家兔非感染性发热体温、血清TNF-α、IL-1β及下丘脑PKA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癌热宁栓剂的解热机制。方法采用2,4-二硝基酚致家兔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β含量的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下丘脑蛋白激酶A(PKA)与体温变化关系。结果癌热宁栓剂高、中、低剂量组对家兔非感染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P<0.05),其中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能够明显降低血清TNF-α、IL-1β含量。相关分析显示,5组家兔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PKA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结论癌热宁栓剂对由2,4-二硝基酚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动物模型具有解热作用。能够抑制血清中TNF-α、IL-1β含量的增多,同时,降低下丘脑cAMP-PKA的水平,可能是癌热宁栓剂的重要解热机制之一。
- 贾英杰李小江孙一予张莹陈军张蕴超
- 关键词:非感染性发热白介素-1Β蛋白激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