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JM7016)
- 作品数:4 被引量:55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智峰贺磊李鹏郑立柱任传清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 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鼻炎康片中马来酸氯苯那敏和盐酸麻黄碱被引量:4
- 2016年
- 基于马来酸氯苯那敏(Ch)和盐酸麻黄碱(Ep)同时增强联钌吡啶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特性,利用Ch和Ep在毛细管电泳分离时组分保留时间的差异,建立了毛细管电泳-时间分辨电致化学发光同时在线检测鼻炎康片中Ch和Ep含量的新方法。实验表明,在保持初始电位1.20V、运行高压为15kV、pH为10.5的NaH_2PO_4-Na2HPO_4缓冲液(添加10%乙腈和5%甲醇)的分离条件下,以及工作电极电位为1.2V、电动进样13kV和进样时间10s、pH=8的磷酸盐作为运行缓冲液的检测条件下,Ch和Ep在6min内可实现分离与检测,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0×10^(-7)~2.0×10^(-4) mol/L和3.8×10^(-7)~6.0×10^(-4) mol/L,检出限分别为4.0×10^(-8) mol/L和1.5×10^(-8) mol/L(n=11),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1.9%和2.2%,方法的RSD分别为3.9%和4.6%,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7.97%和95.23%。
- 吴迎春任传清郝亮王建伟聂峰
- 关键词: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麻黄碱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
- 汉江汉中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被引量:8
- 2011年
- 2009年4~6月,用活体观察法和直接计数法对汉江汉中段水体浮游植物进行研究,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5属44种(包括2个未定名种),其中硅藻种类数最多,其次是绿藻、裸藻、甲藻,蓝藻最少。优势种为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克洛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mensis),尖针杆藻(Synedra acus),简单舟形藻(Navicula simplex),放射舟形藻(Navicula radiosa),小球衣藻(Chamydomonas microsphaera),环丝藻(Ulothrix zonata),刺鱼状裸藻(Euglena gasterosteus)。浮游植物平均个体密度为8.74×105 Ind/L。从浮游植物各类群数量来看,硅藻门(Diatoms)数量最多,绿藻门(Chlorophyta)次之,甲藻门(Dinoflagellate)最少。运用污染指示种、污染指示群落和多样性指数对汉江汉中段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水体水质为β-中污型。
- 刘智峰郑立柱李鹏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水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1年
- 简述了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对其在地表水、工业废水、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农药污染水体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 贺磊刘智峰
- 关键词:污染物微核千分率污染指数
- 改性花生壳吸附废水中Cr(Ⅵ)条件的优选试验被引量:31
- 2010年
- [目的]研究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方法]用磷酸溶液对花生壳进行改性处理,制备不同浓度的Cr(Ⅵ)溶液,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Cr(Ⅵ)初始浓度、改性花生壳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改性花生壳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条件。[结果]极差分析可知,在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中,pH值的影响最大,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次之,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最小。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2.0,Cr(Ⅵ)浓度为40mg/L,花生壳粉末投加量为30g/L,反应时间为100min,对Cr(Ⅵ)的吸附率可达96.81%。改性花生壳对含Cr(Ⅵ)废水的吸附性能明显高于未改性花生壳。[结论]该研究为花生壳的综合利用和含Cr(Ⅵ)废水的处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刘智峰李旭
- 关键词:改性花生壳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