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31089348)
- 作品数:12 被引量:404H指数:8
- 相关作者:曾繁旭戴佳王宇琦钟智锦刘黎明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网络事件的行动剧目——基于10年数据的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本文着重探究中国网络事件在过去10年间的行动剧目变迁,并反思其背后的国家一社会关系调整。通过对2001~2012年182个重要网络事件的量化统计,我们发现,互联网技术虽然深刻影响了民众的行动与表达,尤其催生了大量有鲜明特征的线上行动剧目,但并未明显促进“逾越界限”的剧目。无论是线上行动或是线下行动,民众都倾向于选择低政治风险的剧目,或者说采用“有节制的剧目”。政治合法性是理解“行动剧目”变迁最为重要的维度。
- 曾繁旭钟智锦刘黎明
- 关键词:网络事件政治合法性
- 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被引量:22
- 2014年
-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媒介市场化的冲击、受众多元信息需求的出现,在传统意义上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并代表官方话语的党报,开始调整功能定位,通过媒介融合策略寻求与民间话语的沟通。本文利用框架分析方法,通过对人民日报的三个媒体平台——《人民日报》、人民网以及人民日报微博核电议题报道的考察,探究传统党报如何通过平台融合寻求官方话语空间的突破、与民间话语空间产生交叠,并实现官方话语分化与媒介平台融合之间的平衡。
- 戴佳曾繁旭王宇琦
- 关键词:媒介融合党报改革
- 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以邻避运动为例被引量:261
- 2015年
- 基于对一组邻避运动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中国环境抗争的扩散效应出现在不同邻避运动之间,它们在运动剧目、运动框架、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相似性。在中国语境下的运动扩散中,传统媒体作为运动模式的讲述者、互动平台的搭建者以及话语提供者的角色,自觉介入运动扩散的过程当中,而不仅仅是报道运动信息。这与西方一直强调的中立客观的媒体属性存在巨大差异,从而丰富了现有的中国环境抗争、环境传播研究。
- 曾繁旭
- 关键词:环境抗争环境传播
- 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被引量:46
- 2015年
-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 关键词:环境风险
- 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被引量:24
- 2014年
- 政治机会是决定一场环境抗争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众反核事件为例,探究我国环境抗争中媒体与政治机会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另类媒体上,行动者们借助新技术搭建网络,将"有影响力的盟友"纳入其中。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议题受到的大规模报道和争议放大了精英之间不稳定的同盟关系,为反对行动营造了明确的政治机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拓展了的媒介生态体系"协同发挥作用,并通过"媒体循环"进一步推动政治机会升级。
-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 关键词:环境抗争政治机会另类媒体传统媒体
- 传播链条、社会网络与公众回应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风险沟通效果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本研究以2014年发生的广东茂名PX事件为个案,通过统计政府的各种沟通内容,对官方微博的传播链条与社会网络关系进行可视化呈现,以及对公众反应(微博评论)进行量化分析,尝试对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风险沟通效果进行多维度的探究。
- 曾繁旭钱琪瑶
- 关键词:风险沟通社会网络
- 逾越界限的行动——社会化媒体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激进化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近年来,中国环保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民众的反对方式日趋激烈。本文运用"逾越界限的抗争"理论框架,以四川什邡市民反对钼铜项目事件为例,分析环保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对此类事件起着动员和激化作用,将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事件的不同解释进行扩散与激化,导致相关各方的不确定感持续上升,从而使原本小规模、有节制的社会群体走向极端,最终发展成为逾越界限的对抗行动。了解这一演变过程,有利于反思现有的危机处理方式,减少激进事件的发生。
- 曾繁旭戴佳吴小琪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暴力化抗争社会化媒体
- 中国式风险传播:语境、脉络与问题被引量:14
- 2015年
-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推进,中国社会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凸显出风险传播研究的重要性。基于对既有理论脉络的梳理,结合当下语境,本文归纳出中国风险传播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些研究问题,应当将不同的风险传播主体、不同的风险议题纳入观察视野,并通过与西方风险传播理论的对话,归纳出中国风险传播的特有逻辑与传播模式。
- 曾繁旭戴佳
- 关键词:风险感知社会信任危机管理社会抗争
- 风险行业的公众沟通与信任建设:以中广核为例被引量:15
- 2015年
- 对风险管理机构持久而广泛的不信任,已经成为当下风险沟通的最显性难题。本文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探讨核电企业如何在信任缺失的社会语境下进行有效的风险沟通。在风险沟通实践中,中广核建立短期信任的努力,体现在借助"公众开放体验日"等活动营造开放的公众体验,主动展开沟通,以及运用新媒体丰富沟通平台等方式中。而长期信任的建设,则更多借助于核电科普、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以及风险沟通日常化和长效风险沟通机制的建立。当然,社会信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被纳入更复杂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考虑。
-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 关键词:风险沟通社会信任核电
- 核恐慌阴影下的风险传播——基于信任建设视角的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核恐慌阴影下政府如何进行核工业项目的风险沟通?本文对2013年广东省鹤山市核燃料加工厂项目因风险沟通失败导致项目取消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深度访谈政府工作人员、记者,发现政府与专家公信力的缺失是导致沟通败局的根本原因,具体体现在"缺陷模式"思维的误区、专家的困境以及民意沸腾中的混乱应对等方面。本文由此提出决策制定的民主模式、尊重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及个体的特点和权利、善用专家与专业知识等对策建议,以消除核恐慌,实现基于社会信任的风险传播。
- 戴佳曾繁旭黄硕
- 关键词:核电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