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0Z9)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胜杰白俊杰陈昆慈蔡磊李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黑鲈
  • 3篇大口黑鲈
  • 1篇形态性状
  • 1篇性状
  • 1篇遗传育种
  • 1篇育种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子代
  • 1篇主成分
  • 1篇主成分分析
  • 1篇子代
  • 1篇家系
  • 1篇分子标记

机构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白俊杰
  • 3篇李胜杰
  • 2篇蔡磊
  • 2篇陈昆慈
  • 1篇曹婷婷
  • 1篇全迎春
  • 1篇叶星
  • 1篇李镕

传媒

  • 1篇海洋渔业
  • 1篇水产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和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以大口黑鲈北方亚种和佛罗里达亚种为亲本,建立了北方亚种自交N(北方亚种♀×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自交F(佛罗里达亚种♀×佛罗里达亚种♂)、正交子代NF(北方亚种♀×佛罗里达亚种♂)和反交子代FN(佛罗里达亚种♀×北方亚种♂)4个试验群体,并对其生长性能和形态学差异进行了比较。N、NF和FN的生长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90~152日龄期间,3个试验群体生长速率差别不大,在152日龄后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两杂交子代。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4个试验组在腹鳍、臀鳍硬棘、鳃耙和脊椎骨上均无差异;正反交子代与两亲本在背鳍条、胸鳍条、臀鳍条、尾鳍条、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的数量上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N和F聚为一支,NF和FN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再汇聚;主成分分析概括出方差贡献率较大的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1.44%,主成分1主要反映鱼体框架的变化,方差贡献率为54.90%,主成分2和主成分3主要反映鱼的头部、背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化,方差贡献率分别为11.21%和5.33%。在35个测量参数中挑选11个对判别贡献较大的参数建立4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为83.90%~100.00%。研究结果为杂种大口黑鲈的鉴定、育种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蔡磊白俊杰李胜杰陈昆慈曹婷婷
关键词:大口黑鲈杂交子代
大口黑鲈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进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经济鱼类。对近年来国内外大口黑鲈的地理分布与亚种分类、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进行了展望。
蔡磊白俊杰全迎春李胜杰陈昆慈
关键词:大口黑鲈育种杂交分子标记
大口黑鲈家系早期形态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被引量:13
2011年
利用17个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家系在4月龄和6月龄的生长数据,对大口黑鲈全长、体长、头长、尾柄长、体高和尾柄高6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形态性状之间均呈高表型正相关,其值在0.565-0.990之间;4月龄和6月龄全长对形态性状的贡献率分别为92.29%和86.40%,可作为大口黑鲈形态性状的选择指标;4月龄全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对体型的贡献率分别为65.94%和34.06%,6月龄全长/体高和尾柄长/尾柄高的贡献率分别为69.08%和30.92%,这两个指标均可作为大口黑鲈体型的选择标准。另外,采用方差分析对大口黑鲈各家系的全长、绝对增长率、生长指标和体型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家系S07D07的生长表现为最优。
李镕白俊杰李胜杰叶星
关键词:大口黑鲈家系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