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M501174)
- 作品数:9 被引量:33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德楠刘炳涛郑民德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聊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水利工程更多>>
- 文化线路视野下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被引量:8
- 2012年
- 京杭运河是中国大运河最核心的部分,线路清晰,保留至今的历史记载和遗迹也最多,因此以京杭运河为主体的运河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整个中国大运河的了解。针对差异极大的运河保存现状,应紧紧围绕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多学科并举,在具体的时空架构内复原其演变过程,分析其遗产价值,完善遗产的评估、保护以及管理体系。
- 李德楠
-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遗产文化线路
- 张居正与嘉隆之际胶莱运河的治理
- 南北贯穿山东半岛的胶莱运河,全长400余里,因沟通胶州湾和莱州湾而得名,号称中国的"苏伊士运河"。胶莱运河开挖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该河"与海运相表里",用于漕粮海运,由淮河口经海路横穿山...
- 李德楠
- 文献传递
- 外国人视野中的明清山东运河被引量:2
- 2012年
- 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关于山东运河的描述,不仅成为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当时运河历史的了解,有助于今天的运河文化研究以及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
- 李德楠
- 关键词:明清时期
- 从地方志“八景”看区域水环境变迁——以康熙、乾隆、光绪《鱼台县志》为中心被引量:7
- 2014年
- 地方志八景包含了对当地自然、人文景观的真实写照,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往往能够反映区域的环境变迁情况。从三部清代《鱼台县志》来看,与水有关的"八景"景观居多,且呈现出自西而东的移动趋势。由于易遭水患破坏,人文因素变化频繁,自然景观数量上始终占多数。一方面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水环境变化剧烈的地区,人类活动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
- 李德楠
- 关键词:八景水环境
- 明清山东运河州县“八景”景观及南北差异被引量:1
- 2013年
-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州县的"八景"景观各具特色,南北差异明显,北部多人文景观,南部多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中对于水体景观的描述较多,水域景观贯穿全区域,其形成与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人文活动有直接关系。运河"八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景再现,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该地区历史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对于今后的运河申遗、生态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着重大意义,今后要充分发掘与运河相关的景观内容,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的内涵。
- 李德楠
- 关键词:明清时期八景
- 天津运河水次仓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天津是一座依靠运河与海运而兴起的城市,从寨到镇、卫、府的行政建制,充分说明了漕运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天津水次仓作为明代存储河运与海运漕粮的重要基地,每年存储税粮达数十万到上百万石,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天津仓的设置沿革、管理运作、功能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力图揭示明代漕运仓储的历史变化。
- 郑民德
- 关键词:漕运
- 道光十一年冬季严寒对京杭大运河运作状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清代地方志、档案等文献资料,复原了道光十一年(1831-1832年)冬的严寒实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严寒对京杭大运河各段运作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道光十一年冬的严寒涉及我国整个东部地区,是此前百年中最冷的一年。在漕政日益败坏的道光年间,正常情况下的漕河整治与管理已属不易,极端气候更增加了其困难。因地理位置、面临任务以及对气候变化敏感度的不同,此次严寒对各河段的影响也就各有差异。山东运河远离黄河,水浅冰厚,主要表现为河道疏浚的困难;苏北运河地处黄运交汇,凌汛多发,主要表现为堤防修守的艰辛;江南徒阳运河虽出现了漕船通行的延迟,但相对涝灾而言,寒冷气候的影响是其次的原因。
- 李德楠刘炳涛
- 关键词:历史气候京杭大运河
- 比较视野下的明清运河城市——以济宁、临清为例被引量:5
- 2015年
- 梳理运河城市间的差异与关联,搞清不同区域的城市特征,对推进中国城市史研究意义重大。选择明清山东运河城市济宁、临清为研究对象,从建置沿革、兴衰过程、城区布局等方面加以比较。研究发现,山东运河南北段的城市既有共同特点,又各具特色。运河废弃后,北部城市的衰落程度明显高于南部,今后运河南部城市的发展潜力将更大。
- 李德楠
- 关键词:历史时期
- 沂沭河与运河关系的历史考察——以禹王台的兴废为视角被引量:3
- 2014年
- 禹王台是17—19世纪沭河分洪设施,是保障京杭运河中运河段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本文在文献解读与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复原了禹王台兴废过程及其所反映的沂沭河与运河的关系。研究发现,禹王台废弃、沂沭河流域水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黄河夺淮以来对下游水系破坏,以及为确保中运河畅通,人为阻断各河下泄通道所造成的。研究指出,禹王台作为重要的水工文化遗产,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见证,应纳入到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框架下加以认识。
- 李德楠
- 试论明清大运河上的行船次序被引量:4
- 2012年
- 运河开凿与管理的主要目的在漕运,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贡鲜船是运河上的特权船只,漕船次之,然后是官船和军民船,商贾船地位最低。运河行船次序反映了不同船只的政治地位,折射出漕河管理的诸多弊端。特权船只优先使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是皇权观念在河道管理中的缩影,不利于商品的顺畅流通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 李德楠
- 关键词:明清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