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5JZD00011)

作品数:23 被引量:138H指数:7
相关作者:赵立彬关晓红程美宝孙宏云桑兵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澳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学术
  • 4篇政治
  • 4篇文化
  • 4篇文化学
  • 3篇官制
  • 3篇官制改革
  • 2篇学科
  • 2篇政治学
  • 2篇清末
  • 2篇专栏
  • 2篇晚清
  • 2篇文化论战
  • 2篇吏治
  • 2篇吏治整顿
  • 2篇民族
  • 2篇解说
  • 1篇督抚
  • 1篇新史学
  • 1篇新政
  • 1篇心理

机构

  • 18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赵立彬
  • 4篇程美宝
  • 4篇关晓红
  • 2篇桑兵
  • 2篇孙宏云
  • 2篇赵蕊
  • 1篇敖光旭
  • 1篇张帆
  • 1篇杨思机
  • 1篇张凯

传媒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历史研究
  • 3篇史学月刊
  • 2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民族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学术研究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昆明学院学报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9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入“经”“史”:“古史三系说”之本意及蒙文通学术旨趣被引量:4
2010年
蒙文通的古史研究在民国学界破旧立新的古史运动中有意无意地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古史甄微》中打破上古一元的古史三系说,也暗合了当时"新史学"所高举的"古史多元观",蒙文通由此而日益受到民国学界的重视。但若回到蒙文通自身的学术脉络,不难发现,《古史甄微》旨在"羽翼经学":通过追溯三皇五帝说的起源,以地理、民族、文化的视角创立古史三系说,重建上古国史,澄清经史关系,以史证经,申明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张凯
关键词:经史关系
苏曼殊文化取向析论被引量:3
2010年
苏曼殊浪漫主义不是西学东渐的直接产物,而是固有文化生态发生结构变动之结果。国粹主义和遗民情结,佛学之境界及悲剧精神,构成其早期浪漫主义的内核与独特范式。苏曼殊浪漫主义虽具抵抗现代性倾向,但内涵、特质却与西洋主流浪漫主义迥异。他对欧洲浪漫主义之了解零散而不系统,而与"能诠慧学(佛学)"之德国诸师多有契合。文化民族主义及文化三界观,与其浪漫主义互为表里。欧洲浪漫主义与本土民族主义之交汇,形成清末民初独特的文化保守主义体系。苏曼殊的文化取向,始终处于由晚清国粹派至东方文化派的思想链条中,具有新人文主义的明显特征。
敖光旭
关键词:苏曼殊文化路向浪漫主义保守主义
晚清直省“公费”与吏治整顿
2010年
清代直省官员没有专项办公费用,导致陋规盛行,雍正朝已通过耗羡归公及定额发放养廉银试图补救。但咸同后官场应酬及公务需索无度,陋规津贴名目繁多,吏治腐败与财政混乱相伴而行。光宣之交,在官制改革与清理财政促动下,统一公费标准提上议事日程。
关晓红
关键词:办公费用吏治整顿晚清耗羡归公官制改革养廉银
清末粤商所建戏园与戏院管窥被引量:9
2008年
光绪年间广州及佛山四大戏园之设,在当时的粤东实属创举,亦可谓是晚清城镇新兴的公共场所之一。我们可以估计,戏班在戏园演出,与在乡村空地或私人庭院里演出,可能会因环境、物质和社会条件、观众与演员的互动等因素不同而有异。可惜,目前笔者所能掌握的资料,均未能反映此四大戏园的建筑、舞台陈设、室内装璜、灯光和声音效果等具体情况,因而难以就清末戏园之兴起对戏曲表演的影响作进一步的推敲。不过,在四大戏园出现之前的三四十年,美国三藩市的粤商就已经自广州等地延请戏班到三藩市的剧院演出,未几更出资兴建专供中国戏班演出的戏院。
程美宝
关键词:清末粤商戏园戏院
辛亥鼎革士子的政治选择及其对革命的认知——以云南绅耆为例被引量:1
2010年
辛亥鼎革,清季士子大部分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民国,即使自况为"遗老"、"遗民"者,其身份界定亦大有讨论余地,其中曲折甚有探讨之处。以云南绅耆在鼎革之际的政治选择的过程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认知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清朝与民国之间存在明显的延续性,民国建立的特殊方式,为清季士子接受和进入民国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
赵蕊
关键词:辛亥革命政治选择心理感受
清末官制改革与行政经费被引量:6
2009年
清末官制改革牵动整个政体变制,然而,行政范围大幅度扩张、经费猛增而财政困窘、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新政与仿行宪政事务捉襟见肘,清廷因此要求各省督抚议复行政经费,旨在通过清理财政和试行预决算分摊财政负担,加速预备立宪进程。由于当政者未能审时度势,对督抚们若干重要建议和警示未予以重视,对舆论的提醒亦未采纳,一味通过简单削减预算的办法试图平衡赤字,导致财政与行政相互制约、督抚与清廷离心离德,矛盾日益激化,救亡变为速亡,教训深刻。
关晓红
关键词:新政官制改革行政经费财政预算
“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1905年到1937年被引量:24
2011年
近代中国人指称的"少数民族"概念,主要有清末排满革命思潮,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条约"和共产国际的民族与殖民地理论三种思想来源,通过混同使用,内涵外延互有交叉。对国内民族问题意见纷纭的重要原因在于,各自所依据的外来民族理论原本渊源各异,意涵有别,传入中国后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异,令人不易正确理解、把握和区分。中国人对"少数民族"概念认识的早期历程表明,外来民族理论与本国国情结合的本土化过程虽是历史趋势,但过程十分曲折,应予厘清。
杨思机
关键词:少数民族被压迫民族少数民族问题
分科的学史与分科的历史——本期专栏解说被引量:7
2010年
桑兵
关键词:分科学史学科发展史解说专栏共同性
“有学”“无学”之辨:20世纪初“科学”标准下的中学自省被引量:7
2010年
20世纪初年,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梁启超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回应。三方均欲依傍西学的分科概念反省中学,但在模糊的"科学"标准下,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学",近代"无学",欲以"科学"为榜样,对旧学新之而不弃之;《新世界学报》认为中国古已"有学",只需复兴古学,保存国粹即可;《大陆》则认为中国根本"无学",应径取欧美之学以替代中学。中国学人在兴学道路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在相同的西学话语中自我体认的差异,折射出他们面对东西学术时自卑而又不甘落后的矛盾心态。
张帆
由“经济”到学术:现代政治学科在北京大学的建立被引量:6
2010年
现代政治学科在北大的建立经历了一个由知识变动与权力规训的复杂过程。清末,经世思潮与"中体西用"论结合,催生了京师大学堂等新式教育机构,以此来接纳西学与西政。由于立学宗旨尚停留在传统的经世济民之政治概念上,统治者便力求将法政教育约束在国家治理的应用层面。进入民国,蔡元培对北大法科进行人事整顿与制度改革,着力引导其走向学术化道路。周鲠生、王世杰等英美派留学生因之掌控了法科的学术行政职位,推动了法科教学制度与研究风气的转变,北大政治学系开始实现由欧陆派的国家学向美国流的政治学转变,与此同时,研究所、学会、专业学术期刊等相应的现代学术建置也陆续出现,标志着现代政治学科在北大的建立。
孙宏云
关键词:政治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