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001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00111)

作品数:4 被引量:69H指数:4
相关作者:王宗华鲁国东李宏宇潘初沂陈涵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解放军军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稻瘟
  • 4篇稻瘟病
  • 4篇稻瘟病菌
  • 4篇瘟病
  • 4篇病菌
  • 2篇突变体
  • 2篇无毒基因
  • 1篇稻瘟菌
  • 1篇诱变
  • 1篇水稻
  • 1篇突变
  • 1篇微波诱变
  • 1篇抗病
  • 1篇抗病品种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组
  • 1篇基因组学
  • 1篇功能基因
  • 1篇功能基因组
  • 1篇功能基因组学

机构

  • 5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解放军军需大...

作者

  • 5篇鲁国东
  • 5篇王宗华
  • 3篇李宏宇
  • 2篇王宝华
  • 1篇赵长江
  • 1篇陈涵
  • 1篇王明海
  • 1篇潘初沂
  • 1篇郑玉珠

传媒

  • 1篇Journa...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菌物系统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中国植物病理...

年份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1、Avr-Pi2和Avr-Pi4a的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被引量:23
2002年
用CO39近等基因系品种C10 1LAC (Pi 1)、C10 1A5 1(Pi 2 )、C10 4PKT (Pi 3)、C10 1PKT (Pi 4a)、C10 5TTP 4L 2 3(Pi 4b)对稻瘟病菌菌株 812 78ZB15和GUY11及其有性后代进行毒性分析 ,结果表明 ,812 78ZB15含Avr Pi1、Avr Pi2、Avr Pi4a、Avr Pi4b无毒基因 ,有性后代在Pi 1、Pi 2、Pi 4a上的无毒、有毒分离比例符合 1∶1,有 8个后代个体发生了这 3个无毒基因座的重组。推断 812 78ZB15对Pi 1、Pi 2、Pi 4a的无毒性是由 3个不同的单一基因座控制的 ,且 3个基因座紧密连锁。进一步采用rep PCR法比较了亲本及其有性后代的DNA指纹 ,获得了与 3个无毒基因座紧密连锁的DNA标记 (RPF1.2 )。RPF1.2与Avr Pi1、Avr Pi2、Avr Pi4a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5 9cM、2 .2cM和 2 .2cM。 2个亲本对Pi 3、CO39均有毒性 ,对Pi 4b均无毒性 ,但是后代中出现 3个对Pi 3、1个对CO39无毒的个体 ;8个对Pi 4a有毒的个体 。
王宝华鲁国东林伟明王宗华
关键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分子标记
稻瘟病菌T-DNA插入方法优化及其突变体分析被引量:27
2003年
优化了农杆菌介导转化稻瘟病菌获得T DNA插入突变的条件 ,包括选择转化子的潮霉素B用量 ,抑制农杆菌的抗生素头孢噻肟钠和羧苄青霉素的配比 ,不同转化阶段培养基的选择等。转化 1× 10 6 个孢子平均可获得约5 0 0个左右的转化子 ,PCR和TAIL PCR检测表明约 85 %转化子中含T DNA插入。对 15 2 0个突变体进行形态变异观察 ,发现菌落颜色突变的有 15个 ;随机取 5 8个突变体进行比较 ,发现产孢量减少的 4个 ,孢子萌发率降低的 8个 ,附着胞形成率降低的 9个 ;还获得对水稻品种C10 1LAC(Pi 1)和 75 1 12 7(Pi 9)致病的突变体 。
李宏宇潘初沂陈涵赵长江鲁国东王宗华
关键词:稻瘟病菌T-DNA突变体功能基因组学
利用SSR标记定位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簇的初探
<正>SSR标记可用于位点克隆、进化、系统发育和群体研究。在稻瘟病菌中,已有23个SSR标记整合到其遗传图谱中,且分散在7条染色体上。以GUY11和81278ZBl5的DNA为模板,用21对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发现...
王宝华郑玉珠鲁国东王宗华
文献传递
稻瘟菌无毒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3年
无毒基因编码的产物激发病原物与植物特异性相互作用。水稻与稻瘟菌之间的特异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关系。从研究稻瘟菌无毒基因的意义、已鉴定和克隆的稻瘟菌无毒基因、稻瘟菌无毒基因与其抗病基因的互作特点等几个方面 。
李宏宇鲁国东王宗华
关键词:稻瘟菌无毒基因水稻抗病品种
稻瘟病菌微波诱发突变体的分析被引量:20
2003年
通过诱变获得突变体是研究稻瘟病菌变异机制的基础。本文用微波炉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进行低强度短时间处理获得了一批形态发育和致病性突变体,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突变体1-40-271菌落呈白色,产孢与萌发均正常,但萌发后即便在人工疏水表面上也不能形成附着胞,且丧失了致病性;突变体2-20-6菌落呈黄色,孢子萌发率为1%,萌发的孢子其附着胞形成率仅为0.01%,致病性减弱;突变体2-30-3菌落呈黄色,形成的附着胞大部分不正常,但致病性正常。Rep-PCR指纹分析发现,突变体2-20-6和2-30-3比其相应野生型少1条带,而突变体1-40-271与其野生型比较没有变化,说明微波可能造成稻瘟病菌基因组DNA缺失或点突变而发生变异。继代分析表明微波处理获得的稻瘟病菌形态和致病性突变体是稳定的。
李宏宇鲁国东王明海王宗华
关键词:稻瘟病菌微波诱变突变体REP-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