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1BXW004)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相关作者:周志莲程家惠袁斌业吴代红更多>>
-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 巴金在桂林抗日文化城的小说翻译研究——以《父与子》和《处女地》为例
- 2012年
- 巴金在桂林抗日文化城翻译了屠格涅夫的两部长篇小说——《父与子》和《处女地》。这两部作品的翻译反映了意识形态对巴金的翻译选择和翻译方法的影响,体现了巴金的"信"与"达"的翻译态度。本文从意识形态理论这一宏观视角来探讨巴金的翻译选择,从传统的微观翻译理论来观察巴金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态度。
- 周志莲
- 关键词:翻译
- 桂林抗战文化城翻译活动的启示
- 2017年
-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1938—1944)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特殊地位,它给后人留下的启示是翻译可能是争取民族自强的无形力量,它能在短时间内汇集世界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思想,传播给大众。战争年代大众需要翻译,和平年代也是如此。翻译虽然不是目标,但可以是思想发展和丰富的起点。翻译是世界竞争和合作的工具。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翻译活动对于当今“一带一路”的发展也有借鉴作用。世界文学的翻译、融合和传播是民族思想交流的最好方式。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就能了解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文学还能推动民族之间的交往,让民族间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彼此的喜怒哀乐,维系和珍惜和平生活。
- 吴代红
- 从《约翰熊的耳朵》看胡仲持的文学翻译风格
- 2013年
- 在我国,胡仲持是20世纪30至50年代驰骋于译坛且成就颇丰的译家,但国内学界一直以来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具体译作一面,即使是偶尔有人涉足,也多为东鳞西爪,他的译作《约翰熊的耳朵》更无人谈及。以此译作为例对胡仲持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可探讨其文学翻译风格。
- 程家惠袁斌业
- 关键词:译家翻译风格
- 陈占元鲜为人知的出版事业及其法国文学翻译纪事
- 2018年
- 陈占元是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翻译法国文学的翻译家。历经半个世纪的翻译生涯,他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他的译作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充分显示了其才学与翻译功底。1941年年底陈占元来到桂林,创办了"明日社"及《明日文艺》,出版的译著、著作和刊物形成了极大的反响。从桂林的出版编辑生涯到翻译实践活动,陈占元在法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认真谦逊的为人、淡泊名利的态度也让人敬仰。
- 秦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