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821)
- 作品数:8 被引量:60H指数:3
- 相关作者:施光峰郑建铭程琦黄翀陈明泉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南通大学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白细胞介素-23在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和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 探讨IL-23在CHB-慢加急性(亚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血清和DC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集40例CHB-ACLF患者[包括生存者27例(CHB-ACLF生存组)]和死亡者13例(CHB-ACLF死亡组)]、26名健康对照者PBMC和血清体外培养第6天为未成熟的DC,TNF-α刺激48 h为成熟的DC。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C IL-23 mRNA表达,ELISA测定血清中IL-23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参数间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方法。结果 基线时,CHB-ACLF死亡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较生存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NR:2.32比1.64,U=69.00,P=0.002 2;MELD评分:36比30,U=64.50,P=0.001 4),而在性别、年龄、ALT、AST、TBil、肌酐、HBV DNA、HBsAg、HBeAg和血清IL-2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死亡组基线DC IL-23 mRNA表达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比43,U=71.50,P=0.002 8)。经过治疗,生存组血清IL-23水平下降(P〉0.05),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75) ng/L比(91±49) ng/L,t=4.012,P=0.000 2],死亡组血清IL-23水平无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DC IL-23 mRNA表达水平与基线MELD评分呈正相关(r=0.719 8,P〈0.01)。结论 血清IL-23持续高水平提示CHB-ACLF患者预后不佳,基线时DC IL-23 mRNA表达与MELD评分有较好的一致性,DC IL-23 mRNA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不佳。
- 郑建铭鲍素霞李宁黄翀朱梦琪陈明泉程琦鱼康康凌青霞施光峰
- 关键词:树突细胞肝功能衰竭白细胞介素23
- 慢性乙型肝炎阿德福韦耐药患者治疗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所有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耐药。使用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已经成为共识[1]。然而,由于我国经济条件限制,仍有大量患者使用阿德福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这样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合理性,价格较低的药物中阿德福韦的耐药率较低,也是美国肝病学会2007年版慢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2]。
- 郑建铭鲍素霞施光峰
- 关键词:耐药患者乙型肝炎替诺福韦抗乙型肝炎病毒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学应答
-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诊治的HBV-ACLF患者的年龄、性别、并发症、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和SII、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蔡尔德-皮尤改良评分(CTP评分)等临床资料。根据随访90 d时患者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II与HBV-ACLF预后预测模型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CTP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预测的临床效能,计算SII预测HBV-ACLF预后的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纳入140例HBV-ACLF患者,生存组88例,其中男65例,女23例,年龄为(47.69±11.96)岁;死亡组52例,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为(52.73±12.22)岁。死亡组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SII、MELD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和感染率高于生存组,死亡组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预后营养指数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Z=-2.84,t=-4.81,Z=-2.15,Z=-4.91,Z=-3.47,Z=-3.36,Z=-3.83,Z=-4.69,Z=-4.56,Z=-6.31,χ^(2)=24.96,t=3.06,t=3.03,Z=-7.57,t=4.12,均P<0.05)。SII与CTP评分(r=0.2727,P=0.001)、MELD评分(r=0.3658,P<0.001)和MELD-Na评分(r=0.3811,P<0.001)均呈正相关。SII的AUC最大,为0.80,MELD评分为0.76,MELD-Na评分为0.74,CTP评分为0.73。SII的最佳截断值为447.49,SII≥447.49患者的90 d生存率[38.60%(22/57)]低于SII<447.49患者[79.52%(66/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0,P<0.001)。结论:SII可用于评估HBV-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SII≥447.49提示预后不佳。
- 薛红刘甜甜郑建铭张文宏
- 白细胞介素23在乙型肝炎病毒导致肝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 2016年
- T辅助细胞(Th)17与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衰竭的发生有重要关系,已有研究发现Th17的分化、成熟和增殖与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3(IL-23)有密切关系,而后者在慢性乙肝中的免疫致病及调控机制尚未明确.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主要是HBV),因此研究影响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及发生肝衰竭的免疫发病机制对改善慢性乙肝预后有重要现实意义.
- 郑建铭施光峰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8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治疗的70例IM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成人IM呈全年散发,患者年龄(31.4±13.9)岁,男性略多于女性。患者均有发热,其中70.0%有咽峡炎,68.6%脾大,65.7%淋巴结肿大,29.0%皮疹,15.7%肝大,11.4%头痛。血常规检查50.0%的患者白细胞升高,81.4%的患者淋巴细胞比例>35%,42.9%的患者外周血涂片异形淋巴细胞>30%,84.3%的患者血小板正常。92.9%的患者肝功能异常,47.1%的患者ALT>5倍正常值上限(upper limit of normal,ULN),但仅有8.6%的患者TBIL>2×ULN。1例出现肾功能异常。血清学检测EBV IgM阳性率为50.0%,EBV IgG阳性率为91.7%。EBV DNA载量中位数为4.1 log10copies/ml。患者住院天数(11.6±6.8)d。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者死亡,治愈率为92.9%。结论 IM为自限性疾病,不必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且预后良好,但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者预后差。
- 郑建铭张永信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成人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树突状细胞频率、表型、功能变化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 LF)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频率,表型和功能变化.方法 选择ACLF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0例,20例健康者作对照(N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频率.密度梯度法离心及免疫磁珠阳性选择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为单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MoDC),经刺激后,检测MoDC的表型,并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o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ACLF组mDC频率较CHB组及NC组均明显降低(P<0.01),但CHB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27).与NC组相比,ACLF组和CHB组pDC的百分率均显著降低(P<0.01),但ACLF组和CH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经poly(I∶C)刺激后,CHB组MoDC表面MHCⅡ类分子HLA-DR、成熟的标志CD83及协同刺激分子CD86和CD80平均荧光强度的表达均低于NC组,但高于ACLF组.HBV感染者Mo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低于NC组,ACLF组降低尤为显著(P<0.01).结论 ACLF患者外周血mDC和pDC频率显著下降,MoDC表型缺失、成熟障碍以及功能低下,可能为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之一.
- 李宁程琦郑建铭黄翀陈明泉施光峰
-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及新策略被引量:26
- 2016年
- 近年来由于直接抗病毒药物的问世,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随着治疗上出现的问题,诸如治疗不佳、耐药等问题,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初选治疗方案以及临床治疗终点探索得到一定的补充和修正。此外,一些新的治疗药物也从不同治疗机制的角度陆续在研制。本文就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和新策略进行综述。
- 程琦施光峰
- 关键词:干扰素类核苷类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
- 肝衰竭合并巨细胞病毒再激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再激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转归。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诊断为肝衰竭,并进行血清CMV DNA检测的住院患者共75例,根据CMV DNA检测结果分成CMV DNA阳性组和CMV DNA阴性组,比较两组的肝衰竭分类、糖皮质激素使用、T淋巴细胞亚群并进行预后评估。统计学方法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75例肝衰竭患者中,CMV DNA阳性17例,CMV DNA阴性58例。17例CMV DNA阳性组患者中,急(亚急)性肝衰竭9例,使用糖皮质激素13例,占比分别高于CMV阴性组的20.7%(12/58)和20.7%(12/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0、18.40,均P<0.05)。CMV DNA阳性组患者的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分别高于CMV DNA阴性组,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和B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低于CMV DNA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74.50、165.50、273.00、185.00、189.00,均P<0.05)。急(亚急)性肝衰竭[比值比(odds ratio,OR)=4.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12.6]和使用糖皮质激素(OR=12.5,95%CI 3.4~38.3)是肝衰竭患者CM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CMV DNA阴性组患者疾病好转率为56.9%(33/58),CMV DNA阳性组的17例患者中5例好转,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9,P=0.04)。结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增加了肝衰竭患者CMV再激活的风险,且CMV再激活肝衰竭患者存在免疫紊乱,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应重视使用糖皮质激素肝衰竭患者的CMV DNA监测。
- 杨学芳杨清銮陈宇明刘爱平郑建铭万红邵凌云张文宏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巨细胞病毒再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