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1605)
- 作品数:11 被引量:31H指数:3
- 相关作者:刘维达王琼史冬梅沈永年佘晓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医学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上)被引量:1
- 2013年
- 近年来,一系列重要医学致病真菌全基因组数据陆续被公布,使人类对这些致病菌的认识提高到全新水平。本文在回溯医学真菌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历程、综述其发展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再分别介绍重要医学真菌全基因组测序的进展。
- 占萍王冲刘维达
- 关键词:真菌全基因组测序念珠菌隐球菌青霉皮肤癣菌
- 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DC2.4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SOCS1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载体,鉴定其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中SOCS1基因的表达并筛选稳定沉默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方法根据小鼠SOCS1基因筛选相应靶序列,与表达载体pYr-Lvsh连接后转化感受态DH5α细胞,挑取细胞克隆进行酶切及测序鉴定,鉴定正确的载体转染293F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及滴度测定。将包装的慢病毒PLV-musSOCS1-shRNA转染DC2.4细胞系,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及real-time PCR检测DC2.4细胞中SOCS1基因的表达,通过台盼蓝染色检测转染后细胞活性。结果表达载体pYr-Lvsh测序显示引物完全连接到载体上。将测序所得序列与引物比对,PLV-musSOCS1-sh构建成功。扩增后检测慢病毒滴度约为4×109 TU/ml。慢病毒转染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少量表达绿色荧光的DC2.4细胞,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转染成功的细胞逐渐增多,细胞内荧光强度渐次增强,48h后表达量明显增多,72h后更加明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48h及72h细胞绿色荧光表达率均达100%。对照组的细胞活性为(92.27±0.80)%,转染组转染后48h的细胞活性为(88.40±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9,P<0.01);转染组转染后72h的细胞活性为(44.97±3.70)%,与对照组及48h转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37和19.733,P<0.01)。real-time PCR检测,转染组SOCS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空病毒载体对照组下调约75.3%(t=-10.179,P<0.01)。结论构建的慢病毒PLV-musSOCS1-shRNA在DC2.4细胞中成功沉默SOCS1基因并稳定表达,成功筛选出低表达SOCS1基因的小鼠树突状细胞系,为通过SOCS1基因沉默调控DC免疫状态抗真菌感染免疫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 王琼刘维达史冬梅
- 关键词:慢病毒载体树突状细胞
- 人源性组织工程皮肤白念珠菌感染模型的构建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利用人皮肤来源的细胞体外构建含色素组织工程皮肤白念珠菌感染模型。方法利用人皮肤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成纤维细胞与胶原孵育3d后得到组织工程真皮,在其表面接种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培养12d,获得组织工程皮肤,再在其表面滴加1个麦氏浓度的白念珠菌悬液5μl,分别在6、12、24、48和72h进行HE染色和PAS染色观察。结果利用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及胶原构建的组织工程皮肤结构良好,表皮分化层次分明。HE染色和PAS染色显示,感染白念珠菌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白念珠菌对表皮结构的破坏逐渐加重,菌丝由浅表向真皮逐渐侵入。感染至72h,表皮结构完全破坏,真皮内充满大量菌丝。结论利用人皮肤来源的细胞,培养出的含色素组织工程皮肤层次结构分明;初步建立了人皮肤来源的组织工程皮肤念珠菌感染模型。
- 曹玉萍沈永年吕桂霞王乐曾荣蔡晴李玲珺马鹏程刘维达
- 关键词:皮肤念珠菌生物学
- FKS与光滑念珠菌棘白菌素耐药被引量:1
- 2014年
- 近年来,光滑念珠菌侵入性感染及其耐棘白菌素治疗失败的病例不断增多,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十分有必要。Fks突变在光滑念珠菌棘白菌素耐药发生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与棘白菌素的MIC值及体内治疗结果密切相关,且有很多因素可以对Fks突变的发生及其作用产生影响。
- 高盈佘晓东刘维达
- 关键词:光滑念珠菌MIC
- 医学真菌基因组研究进展(下)被引量:1
- 2013年
- 近年来,一系列重要医学致病真菌全基因组数据陆续被公布,使人类对这些致病菌的认识提高到全新水平。本文在回溯医学真菌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历程、综述其发展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再分别介绍重要医学真菌全基因组测序的进展。
- 占萍王冲刘维达
- 关键词:真菌全基因组测序念珠菌隐球菌青霉皮肤癣菌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重症患者的真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的495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资料,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6.4%(81/495)的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1%(66/212)、0.0%(0/19)、31.2%(5/16)、4.8%(10/207)和0.0%(0/4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值≤1.0E+9/L、粒细胞缺少时间≥8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是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是独立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15.830、41.667、3.745、8.264及39.085,P值分别为0.000、0.011、0.035、0.007及0.000)。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在粒细胞缺少时间较长病例中及时使用集落刺激因子、抗真菌药或重建微生态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必要措施。
- 陈丽张伟丽叶先飞葛超荣陈瑜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
- 经肠道播散诱导内源性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 叶先飞陈丽王若南葛超荣陈瑜
- 关键词:内源性感染动物模型抗生素肠道菌群
- 可耐受高温对黑曲霉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在可耐受高温作用下构建黑曲霉生物膜模型,探讨可耐受高温效应对其形成结构及活力的影响。方法对比37℃下,分别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甲基四氮盐法探索在不同高温效应下(39℃或41℃)体外黑曲霉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多个时间观察点(4、8、10、16、24、48和72 h)的超微结构差异及活力变化。结果与37℃相比,在4 h时,温度较高的39℃组和41℃组黏附率均显著降低(t=8.603,P=0.047;t=14.550,P=0.008),黏附浓度也均显著降低(t=8.315,P=0.0021;t=11.748,P=0.0015);在8 h时,温度越高,出芽率越低(t=8.906,P=0.049;t=23.310,P=0.009)、菌丝长度越短(t=35.118,P=0.039;t=63.450,P=0.006);在10~16 h菌丝生长阶段,温度越高菌丝极性生长破坏越严重,菌丝越弯曲,且分枝越多,活力越高(t=24.262,P=0.038;t=7.556,P=0.031);24 h时,温度越高生物膜厚度越薄(t=2.375,P=0.043,t=5.263,P=0.031),菌丝方向性越差,活力越低(t=24.262,P=0.038;t=7.556,P=0.031)。结论可耐受高温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黑曲霉生物膜的形成及其活力。
- 曾荣童建波刘宇甄陈青林彤李岷吕桂霞
- 关键词:黑曲霉生物膜高温作用
- 白念珠菌、烟曲霉及新生隐球菌感染的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白念珠菌、烟曲霉及新生隐球菌是3种机会致病真菌。这些真菌一旦感染人体,即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激活机体的天然免疫,继而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其中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对宿主抵御感染和防止菌体免疫逃逸发挥重要作用。概述近几年有关白念珠菌、烟曲霉及新生隐球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现状,并分析3种真菌免疫的异同点,以期为开展此类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 张金侠刘维达
- 关键词:曲霉菌
- 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表达在念珠菌性阴道炎免疫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ALS3、SSA1基因缺失对阴道上皮细胞激发免疫反应的作用。方法培养白念珠菌野生株及ALS3、SSA1基因敲除株(SC5314、Δals3、Δssa1),对其进行形态测定。按不同MOI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观察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检测,评价不同MOI白念珠菌对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评估感染过程中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共培养上清中的差异。结果 ALS3基因的缺失对白念珠菌芽管长度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SA1基因的缺失与其他两个菌株相比芽管长度减少约30%~40%(P<0.001)。台盼蓝染色观察及LDH测定发现,3株菌在感染上皮细胞时,其细胞损伤能力均与菌载量成正比;与野生型相比,Δssa1突变体在相同比率感染上皮细胞时,细胞损伤能力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Δals3突变株影响较小,甚至略微升高。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发现,突变株在诱导上皮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及趋化因子(GM-CSF、G-CSF、IL-1α、IL-8)的能力上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S3和SSA1基因表达在阴道上皮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局部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且SSA1基因表达意义更大。
- 高盈王琼梁官钊佘晓东史冬梅沈永年苏晓红李冬梅刘维达
- 关键词:阴道上皮细胞白念珠菌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