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

作品数:51 被引量:220H指数:8
相关作者:顾玉东劳杰徐建光陈琳虞聪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臂丛
  • 9篇神经移位
  • 8篇周围神经
  • 8篇综合征
  • 7篇神经损伤
  • 5篇动物
  • 5篇端侧
  • 5篇神经根
  • 5篇神经再生
  • 5篇桡神经
  • 5篇臂丛神经
  • 4篇端侧缝合
  • 4篇神经卡压
  • 4篇手术
  • 4篇随访
  • 4篇膈神经
  • 4篇肌电
  • 4篇健侧
  • 4篇侧缝
  • 4篇超声

机构

  • 46篇复旦大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复旦大学上海...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上海市静安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深圳市龙岗中...
  • 1篇湖州市第一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七人...
  • 1篇深圳市龙岗区...

作者

  • 13篇顾玉东
  • 11篇劳杰
  • 9篇徐建光
  • 8篇陈琳
  • 7篇王涛
  • 7篇虞聪
  • 6篇徐文东
  • 6篇陈亮
  • 6篇杨剑云
  • 6篇赵新
  • 6篇陈振兵
  • 4篇蒋苏
  • 4篇蔡佩琴
  • 4篇朱艺
  • 4篇田东
  • 4篇沈云东
  • 4篇冯俊涛
  • 4篇彭峰
  • 4篇胡锐
  • 3篇邱彦群

传媒

  • 43篇中华手外科杂...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1篇2012
  • 10篇2011
  • 1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模拟产瘫和成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发生垂腕垂指畸形的大鼠模型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建立产瘫和成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出现垂腕垂指畸形的大鼠模型。方法取雄性SD大鼠48只,其中幼年组(生后7d)和成年组(大于3月龄)各24只,每个年龄组大鼠按神经根处理方式等分成3个亚组,即切断右侧C5、6神经根组、切断C5、6、7神经根组和切断C5、6、7、8神经根组。术后3个月后行如下检测:各组大鼠垂腕垂指发生率;桡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WeSternBlot检测桡神经组织内神经丝蛋白200(NF200)和外周髓鞘蛋白0(MPZ)的表达水平。结果C5、6神经根切断后,各年龄组大鼠实验侧均无垂腕垂指畸形,桡神经有髓神经纤维的通过率较健侧均无明显降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桡神经组织内NF200和bIPZ相对表达量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Q矗7神经根切断后,幼年组垂腕垂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成年组(P〈0.05),桡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均低于成年组(P〈0.05)。幼年组桡神经组织内NF200和MPZ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成年组(P〈0.05)。C5、6、7、8切断后,各年龄组大鼠每例实验侧均出现垂腕垂指畸形,各组实验侧桡神经有髓神经纤维通过率均明显降低,但无年龄差异(P〉0.05)。各年龄组桡神经组织内N1200和MPZ相对表达量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幼年及成年大鼠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造成垂腕垂指畸形的规律与人类相似,幼年大鼠C5、6、7神经根断裂即可导致垂腕垂指,而成年大鼠只有连续4个神经根(C5、6、7、8)断裂才会导致垂腕垂指畸形。因此大鼠是进行产瘫与成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垂腕垂指畸形发生机制研究的理想动物。
聂铭博陈亮
关键词:分娩性臂丛根性损伤
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诊治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对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IDs)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0例明确诊断为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记录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和肌电图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疗效分析,并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术后10例随访5—7年,平均6.2年。按顾玉东提出的臂丛神经上干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明确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效果满意。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鉴别诊断明确。
李战春劳杰赵新顾玉东
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随访研究外科手术
全臂丛神经损伤健侧颈7移位术后大鱼际肌功能的远期随访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随访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健侧颈7移位术后手内在肌的远期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5例行健侧颈,移位于正中神经的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进行远期随访,随访时间24—118个月,了解患肢受体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及其支配区域皮肤感觉恢复、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等。结果5例患者(2例儿童,3例成人),其患侧大鱼际肌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拇短展肌肌力恢复达M2者为4例,M1者1例;电生理检测拇短展肌动作电位有2例为单纯相,3例为少量运动单位电位(MUP);感觉恢复达%者4例,是者1例。结论健侧颈7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可使大鱼际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王立劳杰赵新高凯鸣
关键词:臂丛神经移位大鱼际肌根性撕脱伤
选择性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远期功能随访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可靠性以及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对46例在华山医院手外科接受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分两期进行,受体神经均为正中神经主干。其中切取C7神经根全根者8例,保留前股前内侧束者14例,仅切取前股或后股者24例。随访内容包括患肢屈腕、屈指肌力以及桡侧三指掌侧皮肤感觉的检测(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标准)。结果46例接受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的患者中,运动功能有效恢复率为47.83%(22/46),感觉功能有效恢复率为56.52%(26/46)。健侧G神经根的切取面积越大,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率越高,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两期手术的间隔时间在4~8个月的患者,其术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至接受一期手术的间隔时间不同的患者,其术后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差异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健侧G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有效术式,但切取全根者效果更好;两期手术的间隔时间应控制在4-8个月,这样将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受伤至接受手术的间隔时间也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手术进行得越早,获得的功能恢复越好。
高凯鸣劳杰赵新顾玉东
关键词:臂丛正中神经随访研究
腕管综合征内窥镜手术预防正中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介绍腕管综合征内窥镜手术(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ECTR)预防正中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B超)对37例74手患者术前进行检测。结果71例正中神经走行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3例走行在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并术中确认。结论正中神经变异走行在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是ECTR的禁忌证,B超能准确定位正中神经与掌长肌腱关系,避免内窥镜手术损伤正中神经,更具有简单、经济、方便可靠等优点。
姜晓琪陈臣叶作舟王斌史其林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内窥镜超声检查手术后并发症
磁共振对臂丛神经损伤诊断准确率的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方法运用MRI对27例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多序列扫描,将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所见及术中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各神经根损伤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臂丛神经节前损伤MRI表现的直接征象:冠状面、横断面或多平面重建均见脊神经前后根消失或连续性的中断,脊髓移位(中心点偏移〉1.5mm);间接征象:创伤性脊膜囊肿,椎管内囊状脑脊液积聚,脊髓变形或移位,“黑线征”,脊柱旁肌肉信号异常、强化。臂丛神经节后损伤MR/表现的直接征象:神经增粗或离断、扭曲,伴或不伴T2WI信号增高,创伤性神经瘤形成;间接征象:去神经化肌肉的显示。MRI对臂丛C5~T1各神经根撕脱损伤诊断的准确率分别是59.3%、85.2%、100%、88.9%和92.6%。结论MRI对臂丛各神经根节前损伤的诊断效能不同,影像诊断应与临床及神经电生理检测相结合。
曹树明杨蓊勃虞聪
关键词:臂丛磁共振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对其对应脊髓段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其相应脊髓节段(L4。)内形态学及转化生长因子一p,(TGF-p,)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12年7月至2012年9月,将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两组。A组(假手术组):仅分离暴露坐骨神经;B组(卡压组):采用Mackinnon建立的坐骨神经卡压模型方法对大鼠右侧后腿坐骨神经行硅胶管卡压术。于卡压术后2、4、6、8、10周时间点随机取A、B组大鼠各5只,灌注后截取大鼠L4-6节段脊髓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RT-PCR定量测定TGF—β,含量。结果坐骨神经卡压后,相应脊髓节段内神经元数目减少,并有TGF-β,表达升高,B组与A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于术后4周达高峰,A、B组分别为19.52±2.48和49.18.4-5.48,后逐渐下降。结论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损伤后相应脊髓节段内神经元发生退变和死亡,TGF—β1表达在伤后4周达高峰,提示TGF—β1在神经元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胡锐陈振兵贾中尉李涛陈江海陈燕花翁雨雄
关键词:坐骨神经神经卡压综合征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抑制慢性卡压后神经纤维化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抗体对慢性卡压致神经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A、B、C3组。A组(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B组(单纯卡压组):依照Mackinnon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卡压模型设计的方法行坐骨神经套管卡压术;C组(卡压+抗体注射组):行坐骨神经卡压术,并在术中及术后3、6、9d定时注射CTGF多克隆抗体,A、B两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做对照。于术后2、4、6、8、10周取神经行电镜、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blot等检测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时段卡压神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CTGF、I型、Ⅲ型胶原蛋白(COL-I、Ⅲ)含量。结果坐骨神经单纯卡压组较假手术组CTGF、COL-I、Ⅲ含量明显增多;CTGF多克隆抗体注射组神经形态学上纤维组织明显减少,COL-I、Ⅲ含量降低,B组和C组神经中COL.ImRNA表达量分别为:2周组(27.96±2.89、19.83±2.86)、4周组(32.29±3.58、24.18±3.17)、6周组(35.26±3.42、29.48±2.19),与单纯卡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慢性卡压后可致神经纤维化,CTGF在此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TGF抗体可有效抑制周围神经卡压后胶原合成,缓解慢性卡压后神经纤维化病变。
胡锐陈振兵贾中尉孟繁斌劳杰
关键词: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周围神经卡压纤维化
微管相关蛋白2:调节神经元发育、结构稳定及突起形成和突触可塑性被引量:7
2015年
背景:微管相关蛋白2是一种调节微管蛋白组成的重要调节因子,为微管相关蛋白的主要成员之一,在神经系统的发生及功能的维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微管相关蛋白2能够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与重建。目的:探讨总结微管相关蛋白2与神经损伤的关系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由第一作者运用计算机检索系统检索自1976年1月至2015年1月所有发表的与微管相关蛋白2的相关的文献,以"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nerve injury,progress"为检索词在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上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的文献及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文献,从检索结果中共选择了82篇文章进一步的分析。结果与结论:微管相关蛋白2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和树突中。微管相关蛋白2参与神经损伤的修复过程,对神经元形态学和可塑性方面其促进作用。在神经损伤早期提升微管相关蛋白2的浓度可早期恢复神经元的功能。
姚中凯吴作培孙贵新
关键词:微管相关蛋白2神经元肿瘤
尺神经神经束膜瘤二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总结2例尺神经神经束膜瘤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对该病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方法例1为女性患者,发现右上臂肿块3年,术前患肢感觉正常,手部运动功能略减退。术中见肘上尺神经呈梭形增粗膨大约4cm×2cm,将肿瘤切除1周后行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例2为男性患者,发现右肘部肿块3个月,术前右小指刺痛觉减退,手内在肌肌力下降。术中见尺神经于肘部呈梭形增粗膨大约9cm×4cm,切取部分尺神经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2例病理报告均为尺神经神经束膜瘤。例1术后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尺神经支配区手功能无恢复。例2术后随访9个月,肿瘤无增大,手功能与术前相同。结论神经内神经束膜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过程,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患者,可手术切除并行神经修复,也可取神经活组织检查,定期随访肿瘤的进展情况。
彭峰王涛陈琳
关键词:尺神经病理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