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1BSH007)
- 作品数:163 被引量:166H指数:6
- 相关作者:王浩斌王飞南李钊李茂平王胜利更多>>
-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观的本体论诠释被引量:1
- 2007年
- 传统中国朦胧的女性主义意识中所内蕴的政治价值观是一种“政治之外”的政治价值观;这种政治价值观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叛逆性和迷惘性,它不是成为父权政治的帮凶,就是最终成为父权政治的牺牲品;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女性主义政治抱负的实现有着特定的实现方式及其相应的路径抉择。
- 王浩斌王飞南
- 关键词:政治价值观女性主义本体论诠释
-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困境及出路
- 2007年
- 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未能正确处理好理解马克思与认识马克思,哲学解读与实践解读,以及解读的实践与实践的解读之间的逻辑互动关系,从而使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研究陷入了某种困境之中。为此,理性地分析这一研究困境并积极找寻出摆脱困境的科学方法与出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 王浩斌王飞南
-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 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 2009年
-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野来审视,党的领导集体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上,还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以及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与创新等问题上,都事实上实现了结构与功能的有机统一,有着极为成功的经验;当然,在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问题上,也存在着结构性与功能性相分离的倾向,其教训是极为惨痛的。
- 王浩斌
-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审视
-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
- 2009年
-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出发,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诠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综合创新型诠释范式。为此,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一诠释范式的理论渊源、实践地位、主体地位、逻辑基础及其精神实质,无论是对于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还是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新的历史性飞跃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都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 王浩斌
-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 毛泽东革命型现代化模式的建构逻辑及基本问题
- 2007年
-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革命型现代化模式,内蕴着"以现代化促革命"、"以‘革命’促现代化"和"以‘革命’取代现代化"的建构逻辑,彰显着社会发展与社会现代化或社会主义与社会现代化的这一基本问题。
- 王浩斌王飞南
- 关键词:毛泽东
- 近年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述评被引量:3
- 2007年
-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和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支撑;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基本内涵、理论及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 王浩斌王飞南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原则
- 2008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中国社会历史主体自己摸索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主体需要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体性原则的发生学语境;主体创造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体性原则的事实判断语境;个体主体与集体主体的逻辑互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特色。
- 王浩斌
-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路主体性原则
- 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时代特色
- 2006年
- ,邓小平立足于对时代主题的科学把握’成功地实现了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继承、丰富与超越;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离不开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感知;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科学解释学原则及其检验标准也蕴涵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当前,客观而系统地分析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时代特色及其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 王浩斌王飞南
- 关键词:邓小平
- 感性选择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 2006年
- 感性选择具有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文化学等多重意蕴;从感性选择的语境来审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个感性选择的历史发展过程,不了解中国人的感性选择也就无法理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底蕴和民族特色;理性地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感性选择及其演变机制与规律,这对正处在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王浩斌王飞南
- 关键词:感性选择中国社会现代化
-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未来走势
- 2008年
- 当代社会实践发展的新特点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目前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决定了实现多种研究方法的融会与贯通、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体现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不断促进国际性交流与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及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等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研究的未来走势。
- 王浩斌
-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